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请移灵武,言备齐宫室用度,太子不准,慨然道:“祖宗陵寝,悉被蹂躏,皇上又奔波川峡,我何忍安居耽乐呢?”遂命左右撤除重帷,所进饮食,概从减省。遂皆移做军国资。军吏等盛称俭德,相率悦服。
既而裴冕、杜鸿渐等,复联名上笺,请太子遵上命,即皇帝位,缘玄宗在三川口时传位之言,裴冕等欲佐立功,因有此请。太子推脱不许。冕等一再上笺,尚不见允,乃同谒太子道:“将士皆关中人,岂不日夜思归?今不惮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无非攀龙附凤,图建微功。若殿下只知守经,不知达权,将来人心失望,不可复合,前途反觉日危了。乞殿下勉徇众请,毋拘小节!”。方受。
乃于八月初登基成制,就平凉行在,即位称尊。群臣舞蹈楼前,齐呼万岁,是谓肃宗皇帝。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即改本年为至德元年。命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改关内采访使为节度使,徙治安化,令前蒲关防御使吕崇贲充任,陇右节度使郭英乂,调任天水太守,兼防御使等等。朝局草创,诸事简率,廷臣不满三十人。
却较史实晚了十数日,那郭子仪、李光弼等,尤战河北,道路断绝,得讯却要晚了许多。虽然发了诏,但尚未有所回应。
又当廷命中书侍郎裴冕为使,赴剑南行在请命问安。一袭风尘仆仆,又要避开贼军可能的探子。费了些时日,昨日夜半方到,朝来拜见,
那裴冕陈表言毕,却见老皇帝拍案欣然喜道:“如此甚好”对左右语“我儿应天顺人,我复何忧?”
又对裴冕言“诸君辅佐,自当有功无过,怎称僭越”却是感恩戴受。泣而跪受。
连带一片拜倒称颂。我身列其中,口中颂词,却偷偷在老皇帝脸看不出有其他的东西来。
当下令召告群臣,改制敕为诰,所有臣僚章奏,俱称太上皇。一切军国重事,先取皇帝进止,然后上闻。俟克复两京,当不预政。
又随命中书令韦见素、直学士同平章房琯、中书侍郎同平章崔涣三人,为禅位奉诏使。同兵马五千,押宝册、符玺、卤薄北上宣喻。
上命一出,却是鸡飞狗跳的,不亚于一场政治大地震,在那些臣下们中激起渲然大波。
经过这些日子的熏陶,我也知道一些东西,伴随形势的发展,如今这些近臣逐渐成三分之势:
其中以崔涣、崔圆、李禹等为代表的剑南地方派,虽然职位普遍偏低,却胜在地方根基深厚,军中实力最强。其中崔涣、崔圆、李禹又各有自己的人脉和影响。
而以中书令韦见素为核心的追随圣驾一干的老臣故旧派,虽然数量较少,却个个都是皇帝多年的忠坚老臣,身居要职,是以独成一系,无论职位还是资历最为深厚,在皇帝身边的影响力也最大。
剩下就是隐然以那位房棺为代表人物的,各地陆续投奔而来,松散而广泛的新进派,对功名建业的追求和抱负,使他们虽然分散,根基最浅,却是最有潜力的存在。
如今以韦见素为正,房、崔为辅,这三位无论从礼制制还是人选上来说,实在无可挑剔,也是对新朝足够的隆重和重视。
只是这三位代表性的领头人物一去,这些尚未完全成型派阀,虽还有可以相互制衡力量,但其凝聚力大打折扣,影响力也就有限了。
好容易才妥协权衡形成的政治格局,只怕又临一番大动荡和变化调整,短时再难成新的气候,这大概也在老皇帝的期望和预料中吧。
我心怀恶意趣味和揣度,冷眼瞧着那些人的反应和表态。如是想。
哎辛苦啊,猫上班一直和文字做斗争,和老板的脸色作战,下班可怜的几个小时还要抽空构思,还要上网,还要看书,还要陪人逛街看电影什么的,那些朋友都来往的稀罕了,颇有些人生颓废的感触啊
第七十四章
不甚满意的一章,应需要而发,请有选择的看
第七十四章
拉帮结派,串连权衡利益,重新为己定位,有一阵好忙的了。//众生百态却象一场大表演,让我冷眼瞧着也有趣。
虽然历史明显发生了变化,没有在历史中的灵武,而是在平凉。但大致的进程似乎没有改变什么。
裴冕的到来,也是一种姿态,玄宗老皇帝经略国家多年,虽然近年来朝政日益败坏,但在西北威信尤在,这新君虽立,并没有大肆委派亲信或是封赏要职,也仅仅按照情势所需,任命些太守、防御使之类紧要地方的外官,还没有得到老皇帝的首肯前,朝中最高的任职,也不过这位新晋的中书侍郎裴大人。
而按照前例约定,凡二品以上官员及禁军大将的任免皆需报与太上的准许,因此这一正两辅的三相去了以后,于新朝廷中势必成为一种微妙的存在。
老皇帝,最后一道上谕的《斩获诏》,更是一石激起千丛浪,所谓的“士庶官民……有司职……弃走者自罪,次职自补递之……投贼者次下杀复递之……”竟是鼓励军民自发守土建功,杀伪官降官,投复朝廷获功。
严词激烈,却有另一番因由,听说是那侍郎房琯,前日驰入谒见,伏地泣奏道:“京城已被陷没了。”老皇帝长叹数声,问陷没后情形。
琯对道:“自陛下出都,京内无主,非常扰乱,臣与崔光远边令诚等,日夜弹压,秩序少定。过了十日,贼兵入都,臣等赤手空拳,如何对敌?本拟一死报恩,但念陛下入蜀,未知安否,所以奔赴行在,来见陛下一面,死也甘心。”
又问起都城人事道:“如何卿只自来?”琯又道:“崔光远边令诚等,闻有通贼消息,余人亦首鼠两端,无志远行。”玄宗道:“张均兄弟,奈何不来?”琯答道:“臣曾邀与俱来,他也心存观望,不愿来此”。
今又有来投者,说是陈希烈以晚节失恩怨上,与张均、张垍等皆降于贼。禄山以希烈、垍为相,自馀朝士皆授以官的消息。
且要知这张氏兄弟非比常人,俱出名门,号称宰相世系的望族,父亲就是开元九名相的张说,两兄弟也是老皇帝的宠臣,一门三相极尽显赫了。还有那原宰相陈希烈,亦为世系老臣,位居宰辅,竟皆观望不来,终使得天颜震怒,当场只道连连冷笑数个好字。
当下宣赦,本当还有拟处投敌的陈条,却被韦见素等力劝而止,言从贼者众,多非本意,如此无复者亦。
此诏一出,倒对游击军的活动大为裨益,许多地方贼军本来就占据不长,怕是今后不得安定了。
朝散后,计较过利害。我对这些没有多少营养的唧唧歪歪没有所少兴趣,口中只是应付着。脑子里正想着下厨,弄上一方核桃薏米花生羹糊的补膳,做晚我新尝温柔滋味,有些得意忘形了,恣意所为一个晚上,当事人好象有点不良于行,给她调养调养。还有既有修习新曲的名目,董兰庭也要编上两段应付以下。虽然地球人都知道我在干什么。
却被人唤住,
“这位莫不是便是陛下亲许的,行不羁,有大材,连破十七路贼兵,亲斩贼悍将熊雷的梁容若梁总制大人”很是大声,引了不少目光。
我扭头一看,就有人排众而出,快步上来,亲热的招呼道
却是那太子的代表裴冕。只见他一身浅紫袍,头顶三梁进贤冠,净面短须,有些消瘦,虽相貌平平,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世家大族生活优裕的从容气度。显然刚在老皇帝这里刚晋了御史中丞,心情大好而眉眼蕴笑。
我和你很熟吗,这么卖力的夸赞,心中不解,却也客气拱手回礼“原来是裴大使啊”
他似多年故友般,不露痕迹的一把拉住我客气的说
“同为陛下之臣,呼我章甫(字)便好”
我心下嘿然,这个陛下,应该是新君把。
口中却应付的说
“这话怎的说来,裴中丞实在谬赞了”
他欣然道
“容若太谦过了”
手指北方
“这朝廷可是发告天下了”
见我惑然,恍然笑道“这倒是我的不是了”
遂娓娓道来,
却是平凉朝廷新发了诋抄《骆谷大捷晓谕军民告》,彻底打破了我低调做人,闷声发财的打算。
原来这一路行来的几战,也算打破了自潼关沦陷以来一败涂地的颓势,在这个时候,任何一场胜利——即便是无关大局的一遭遇战的胜利——都是十分急切和必要的。又是在皇帝陛下御驾亲征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特别是骆谷之战消灭的这点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相对整个号称百万的叛军,不过十九牛一毛,但却尽是安氏帐下有来头的精兵,特别是其中有三千曳落河,是安禄山的多年经营的心血,一战尽没。不由使人对叛军节节胜利,不可抗拒的强横大势,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下面官吏臣子本着秉承上意,振奋鼓舞天下军民士气的道理,自然是有三分就要说成十分的想法,妙笔生花,把战绩从从杀敌近万、过万、数万,向上节节攀升,直到了中书、门下核议,连那位陛下本人也是觉的太过分,(据说是关中全部叛军加起来也不够这一战杀的)不足信服天下,而取了个折中的杀敌数万,连破十七路贼兵的说词,伴随着敌酋大将熊雷身死,还有事后清点出来的,叛军因战绩有名有姓的十多员将领。加上几位文才大家的文笔修辞之下,倒也有榜有眼的,一时也算轰传海内。
当然在,另一方面,真正有心人自然是不会认为那位弃都而走的皇帝陛下,会真的去上阵领军杀敌,于是在皇帝英明神武领导下,太子的亲切关怀下,那位横空出世,来历成迷的左龙武将军同正总北军宿卫事梁容若大人,就成了各方格外关注的目标和焦点。相较同样抵报中监战得力的皇太孙广平王,身先士卒的建宁王两位殿下,自然也要更引人注目。一时之间大江南北,关内塞外,皆有传令,速查此人来历。各色探报眼线顿时沸腾起来。
只是那熊雷及曳落河兵的首级的也被充分利用起来,连同缴获曳落河的旗帜甲仗传缴四方,晓谕州县,鼓舞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