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坚实基础上站稳脚跟——试图站在高山之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从心理上讲,如果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放下架子,你就觉得更安全。
这一道理也有非常现实的含义。它能解释在体育运动中失败一方的心理。当一支冠军队开始将自己看成是冠军时,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奋斗的目标,而只有一个位置和荣誉需要捍卫。这样的冠军只会在守摊子、试图证明什么;而手下败将则有明确的目标去奋斗,而且往往能爆出冷门。
我认识这样一位拳击手,他一直打得很好,直到赢得了冠军。在夺冠之后的一次较量中,他丢掉了冠军,于是脸色很难看。失去冠军头衔后,他的状态又好了起来,并且重新夺回了冠军。一个聪明的经理对他说:“如果你能记住一点,那么当你是冠军的竞争者时,就会打得像冠军那样好。进入拳击场时,你并非在捍卫冠军头衔——而是在为获得它而奋斗。你没有得到过冠军——当你钻过拳击场四周的围绳时,你在冒着风险。”
造成不安全感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手段。它是用伪装和虚假取代现实的手段,是向你自己、向别人证明你的优越感的手段。但这种手段总在弄巧成拙。如果你此时此刻无可挑剔、高人一等,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奋斗、去拼搏、去尝试了。实际上,如果真让你努力地去尝试,那也许就证明你不比别人强。所以你根本不去试。于是,你尚未奋斗就已经先输一着——你输掉了取胜的意志。
在商界,有安全感的领导人总想将那些比自己更聪明、更能干、往往也更老到、经验更丰富的人组成的队伍招至麾下。而没有安全感的领导人四周总是安排一些应声虫和“马屁精”。为什么呢?因为有安全感的领导人无时不在发愤图强,关心做哪些该做的事,胜过关心其他一切事情;而没有安全感的领导人则更关心表面现象,而且害怕显露出任何脆弱或无能的迹象。
如果你偶然发现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就像自动失败机制把你淹没在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沼泽中、然后把你从沼泽中救出来、而你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臭气难闻的淤泥那样,你应该注意到“有什么东西发出臭气,对了,是我自己的行为”!然后去做正确的事情,将身上的淤泥洗净,千干净净地出现在水面。有一块香皂可提高你沐浴的效果,那就是重新校准、重设目标。
孤独
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孤独。孤独也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因为我们是人、是存在的个体。不过,如果孤独感走向极端而且时间很长(主要切断联系,疏远其他人),那么就说明自动失败机制在起作用了。
这种孤独感是由生活孤僻造成的,它是远离你“真我”的一种孤独。那些远离“真我”的人,甚至主动切断了与生活之间基本的、根本的接触。孤独的人通常会建立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主观上存在疏远的感觉,所以与别人打交道时不会非常心满意足,从而变得与世隔绝。这样一来,他们就堵死了一条寻找自我的大道,从而在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迷失自我。与别人一起做事、一起享受欢乐时光,会帮助我们忘掉自己。在愉快的交谈中、欢快的舞蹈中,在一起嬉戏或者为某个共同目标齐心工作时,我们都会对某种东西感兴趣,而不是保持自己的伪装和虚假。随着我们开始了解他人,我们便觉得越来越没有虚伪的必要。我们变得更自然、更真实。越是这样做,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无需伪装和虚假同样过得自在,越觉得“当好自己”更让我们惬意。
孤独是一种不管用的手段——孤独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孤独时,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尤其是联系感情的纽带)被切断了。这种手段可以保护我们理想化的自我免受曝光、伤害和羞辱。孤独者怕人,他们往往抱怨自己没有朋友,身边没有合得来的人。多数情况下,由于他们态度消极,于是就以这种方式不明智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总是等着别人主动来找他们,等别人迈开第一步,等别人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在社交场合做点什么。
无论你有什么感觉,都应该逼着自己与别人打成一片。一开始跳进凉水也许很冷,但如果你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暖和起来、自得其乐。可以培养一种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社交技能,如跳舞、打桥牌、弹钢琴、打网球、聊天等。有一条早为人知的心理学公理:不断接触让你恐惧的东西,你就能免受恐惧的伤害。孤独的人如果不停地逼迫自己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里不是指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而是指作为主动的贡献者),就会慢慢发现大多数人都很友好、都值得接受。从此,他们的羞怯和怯懦开始消失,他们在其他人面前或者一人独处时会感到更自在。被人包容和接受的体验,使他们也能接受自己。
听凭自己孤立在象牙塔里的高级管理者,必然会很快发现自己要无奈地从办公室拿出个人物品,放进自家汽车的后备箱;手里捏着最后一张薪水支票,迷茫地从外向公司的大楼窥视。位高权重的人会由于孤立无援而崩溃。喜欢单干、不愿冒与人交往的风险而孤立自己的人,总有一天在清醒时吃惊地发现自己连工作的理由都没有了!
孤立和孤独是一种力量,它不仅伤害“卑微的平民”,也能毁掉国王和总统。据说随着“水门事件”水落石出,尼克松总统把白宫当成“心理禁锢的碉堡”,成天足不出户,通过日益与外界隔绝来寻求安全感。将他的行为与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的李·艾科卡相比,尽管后者的公司陷入千孔百疮的危机,财政上有马上崩溃的危险,但他却并没有退缩、没有与外界隔绝,没有独自一人呆在阴暗的屋子里,忍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昂首挺胸地走进公众视野,积极地游说、组织华尔街销售区和华盛顿销售区的买主,并与他们谈判,向他们推销,从而使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当受到孤独的诱惑时,你必须以活力取而代之。我经常想起萨尔瓦多·达利作为礼物送给我的那幅神奇的画作,他在画上把心理控制术描绘成一艘目标坚定的船只,下决心朝着光明之处行驶,而不是躲在某个虽然阴暗但看似更加安全的港湾里。尽管在黑暗中原地不动不会戳到脚趾,但你呆在当场却躲不过一栋起火的大楼、得不到冰箱里新鲜的饮料;呆在黑暗的地方不动也许安全,但不会有任何成就。我们必须走出孤独,与外界交往,哪怕存在受到批评的风险,也要勇敢面对,去寻求机遇、得到提高。
犹疑
哲学家艾尔伯特·哈伯德说:“一个人所能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害怕再犯一个错误。”
犹疑是一种避免错误、逃避责任感的方式。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之上,即如果什么决定也不作,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和问题。对于总想把自己想得完美无缺的人来说,犯错误会带来难以言状的恐惧,因为他从来没有错过,无论干什么都十全十美。如果犯了错,他所描绘的完美、无所不能的自我就会分崩离析。因此,决策就会成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因此,一种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避免决策、尽可能久地推迟决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随手拉一个替罪羊以嫁祸于人。这后一种人也作决策,但在决策时很草率、很仓促,而且以操之过急而出名。作决策根本不会给她带来任何问题。她是无可挑剔的,她无论如何是不会犯错的。因此,又何必考虑事实和后果呢?当决策的结果适得其反时,她仍然能保持这种虚伪的面纱,其手段就是说服自己相信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两种人都会走向失败。后者由于行为冲动、欠考虑而总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前者则由于根本不去行动而陷入困境。换言之,想通过“犹疑的方式”保持不犯错是做不到的。
没有谁任何时候都对——我们应该懂得,一个人不必在任何时候都100%正确。我们是通过行动、出错、纠正错误这一过程前进的,这是万物的本质所在。制导鱼雷是通过出现一连串错误、然后不断调整攻击路线,从而与目标接触并摧毁目标的。如果你无动于衷,就没有路线可以纠正,因为你无法改变或纠正“虚无”。你必须思考形势中的已知事实,推测采取各种不同行动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选择一个你觉得能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措施,然后就义无反顾地照着去做。只有前进时,你才能纠正路线。
不妨想想如今一些最成功的演员。比如凯文·科斯特纳。你还记得电影《水世界》吗?还有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叫《乔与火山》。我们可以照着这个单子一直写下去。每位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每一个好莱坞明星,在自己的履历表中都至少有一部这样的电影败笔。
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一切行业中,哪怕是最成功的人士,其“错误”的时候也要比“正确”的时候多。比如,当足球比赛教练、指挥或担任橄榄球比赛的四分卫参赛。在大多数比赛中,最终的胜利者所踢过的比赛,其赢的次数也要比输的次数少得多。再比如管理投资证券组合:“卖剩”的证券很可能多半会下跌而不是上扬,但是那些确实上扬了的证券获得的收益,却足以保证你能整体盈利。再比如石油钻探,还有广告业发展。
在多数情况下,胜利者肯定都不是常胜将军!有时甚至胜率连一半都不到。
我曾见过一个企业家,他是我所遇到的企业家中最成功的一个。他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购买了18种非常成功的新产品并向市场出售;38岁那年,他使自己的公司从白手起家发展到资产总值高达2亿美元。他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在同一时期内还买了其他100种产品向市场出售,但这些产品都因惨淡经营而亏损。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成功的秘诀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