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相信你一定会痊愈的。”朱由校安慰道。
“臣今年七十有五了……”王礼乾轻声说。
“你安心休养,朕会调派最好的医生来给你诊治的,东厂都督的位置朕给你留着。”
“谢陛下!臣恐怕无法再继续胜任东厂都督一职了,陛下应早做打算。”
“朕心里明白。你且安心休养。”
离开王礼乾的住所,朱由校问道:“王礼乾的病情如何?”
“恐怕熬不过这个月了。”
“王礼乾为帝国尽忠数十载,你等当尽全力救治。”
“诺。”
“传旨,让陈四进京,升黑云龙为吕宋都督府都督。”朱由校下旨道。
朱由校准备让陈四出任东厂的都督,这是朱由校废除太监制度的最后一步。当听到朱由校调陈四进京,朝廷里许多人都意识到了朱由校废除太监制度的决心。
“皇上,您准备让陈都督出任东厂都督?”孙传庭问道。
“正是,朕说过要完全废除太监制度的,朕就一定会做到。”朱由校坦白道。
“只是让陈都督出任东厂都督之后,东厂将归于谁来管理?”
“东厂依然只对朕负责,这一点并不会改变。而且以后紫禁城内,帝王的居所只保留东西六宫,乾清宫,坤宁宫以及宫后苑,其余的地方都将归于外庭。”
听到朱由校的解释,孙传庭沉默了,对于朱由校的决定,从他内心来说,他是赞成的,但他又觉得朱由校似乎对皇室有点苛刻了。
朱由校已经在削弱皇权,扩大相权,也就是内阁的权力,这为废除太监制度创造了条件。朱由校知道子孙后代不可能个个都贤明,那就要从制度上保证那怕出了昏君,国家也能照常运转。而明朝在法律上确认的一夫一妻制,在朱由校的手里得到了强化,他连帝王的妃嫔数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也为朱由校废除太监制度创造了条件。
朱由校知道总有一天皇权会旁落的,这是历史的趋势,绝不会因朱由校的到来而使得帝国一直都处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总会到来的,这只是迟早的问题。
朱由校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就是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在朱由校的扶持之下,帝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速度比历史上快了许多倍,朱由校预计帝国在一两百年之内一定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五十六章 第十条新政
(全本小说网,。)
公元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了共和时代。
这一年也是帝国的天启二十九年,就在查理一世被处死之后的一个月,朱由校决定在执行自己的第十条新政。
朱由校本意是想修改第十条新政的,但到最后他还是决定延续原本的第十条新政。朱由校参照后世的国考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朱由校对科举制度改变最大的是,改考历史、时政、数学及八股文,朱由校本意是想废除八股文的,但是考虑到来自帝国上下的压力,朱由校决定保留八股文。
但为了以后能逐步废除八股文,朱由校规定八股文只占科考比重的四分之一,历史、时政、数学这三门占据四分之三。而且朱由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朱由校第一次提出采用百分制,每科都是一百分,按总分高低来排名,这就极大削弱了八股文在科考中地位。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八股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经过朱由校的改革,八股文在科考中的地位从一家独大转变成了四分之一,朱由校相信经过十数年之后,再谈废除八股文,反对的声音会小许多。其实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曾有数次废除科考或者废除科考的计划。
虽然朱由校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帝国上下依然有许多反对的声音。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让帝国的学子们非常困惑,也非常反感。
“陛下,单论考历史,帝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当如何出题?”
“此事朕已经考虑好了,可由礼部编写教材,题目从礼部编写的教材中选取,题目可分为填空题和论述题,朕简单地做了一份试题,可供礼部拿来参考。”朱由校早就做好准备了。
“陛下,那时政该考哪些内容呢?”
“时政考题,考的是帝国以及国外五到十年之内发生的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当然礼部也可编写相应的教材。题目也可分为填空题和论述题,例如荷兰十年前发生的郁金香泡沫,此事不但影响西洋,而且还影响了帝国,这样的事件便可出题考试。其实《帝国报》上的时政文章,便是最好的时政题。朕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当政只会误国误民。”朱由校解释道。
“臣明白了。”
“至于数学该考哪些内容?这就不需要朕来明说了吧。”
……
第二个最大的变化的就是以后所有的官员都要从胥吏做起,而且必须担任胥吏一年以上才可提拔。以前朱由校只是给了胥吏一个提升的通道,现在朱由校要求所有的官员都必须从胥吏做起,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意味着胥吏地位的提高。
“陛下,以后的官员都必须从胥吏做起,这对于寒窗苦读的士子来说,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孙元化问道。
“大明自开国之初,便规定国子监生都需在各部历事三个月,历事期间所做之事便与胥吏并无差别。只不过与胥吏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们有提升的机会,而胥吏一辈子都是胥吏,这对于胥吏来说,难道不是不公平吗?而事实上,在帝国启用胥吏之后,朝廷发现胥吏在治理地方的能力上比起这些国子监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朕认为胥吏强,便强在他们长期在基层,对于基层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才使得他们在治理地方上强于所谓的监生。”朱由校解释道。
其实王安石变法时,王安石主张,即将出任公职的人都应当先担任胥吏的职务,让他们预先学习将来自己所要指导和监督的工作。其次,他主张提高胥吏和下级僚属的地位,以消弭或缩短他们被隔绝于文官制度之外所造成的差距,希望将他们纳入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之下,并启发他们忠诚奉献的精神。
朱由校便是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主张。
第三点不同是,朱由校废除了童生试,乡试,自从帝国推行义务教育之后,童生试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在乡学毕业的学生都可自动可获得毕业证,毕业证的作用就已经等同于考过童生试了。
县学不是义务教育,必须参加地方上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县学,县学的考试已经起到了乡试的作用,取得县学的毕业证,便是等同于通过了乡试。
朱由校暂时只废除了童生试和乡试,却保留了会试和殿试。朱由校知道现在在帝国有数以十万计的秀才,他们可以说帝国的一个支柱,朱由校不可能将这批人全部逼上绝路,这跟自掘坟墓没有区别。
这一点反对的人倒是不多,毕竟义务教育已经推行这么长的时间,乡学、县学、府学在地方上已经非常完善,帝国每年在教育上千万两银元的投入可不是没有一点的效果的。
第四点不同的是,朱由校鼓励各省兴办高等学府,同时朱由校鼓励朝廷各部不但要从国子监选拨人才,更要其他高等学府选拨人才,担任胥吏。
“农部便可从农学院中选拔才能,而不一定非要从国子监生中选拨,相比于国子监生,农学院的学子对农事更为了解。”朱由校解释道。
……
至此,朱由校的十条新政全部颁行天下。朱由校的十条新政,并没有太过超前,总的来说,朱由校的新政有的可能只是领先了这个时代半步,有的可能领先了这个时代一步,但绝没有太过超前的新政,新政可以说是依据这个时代的特点而制定的。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五十七章 姬路城
(全本小说网,。)
“各地对第十条新政的反响如何?”朱由校问道。
“在民间,年轻一辈的学子大多都支持陛下,而反对陛下的,大多都是秀才,臣认为这群人妄议朝政,应该严厉处置。”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答道。
“年轻一辈的学子大多都是从乡学读起,读到县学,再读到府学,这么一级一级读上来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这次的科举改革对他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而朕取消乡试,这些秀才前途无望,自然对朕心生怨恨,这都在朕的意料之中,朕允许他们参加各州府的府学考试,如果能考上府学,府学毕业之后,朕允许他们参加会试。”对于帝国的秀才出现这样的情绪,朱由校还是能理解的,他决定给这群秀才另外一条路走。
“陛下仁慈!”
“朝廷上下的反响如何?”朱由校问道。
“朝廷官员支持的人不多,以孙元化等人为代表,公开反对的人也极少,以侯恂等人为代表,但大多数的朝廷官员对于新政都是持中立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骆养性答道。
“朕在位二十九年,铸就中国从未有之盛况,帝国上下无不归心,敢公开反对朕的,屈指可数,他们中立的态度,就表明绝大部分人在心里不是支持朕的,但是无妨,朕每一条新政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朕相信科举改革也会像其他九条新政一样最终会被大家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