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西与河北、陕西的比试的结果可想而知,山西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力压河北和陕西,尤其是在赋税上比河北和山西加起来还多。
山西虽然取消盐专卖,但这部分赋税光是新增加的土地税就足以抹平,对商人实行十五税一之后,山西光几个月的商税就比以往一年所收的税还多。赋税增加了,山西境内的三年义务教育普及速度也非常的快。
而新到任的官员和提拔上来胥吏,现在基本上都不敢贪污受贿,吏治也比其他两省也要清明,而且胥吏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朱由校相信,如果明年河北和陕西不改变的话,明年只会输得更惨,山西此时才只是刚刚发力而已。
……
现在黄尊素、左光斗和杨涟三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左光斗和杨涟两人就在西安府就在讨论此事。
“浮丘,现在到了我们必须要改变的时候,如果再不变,明年我们会输得更惨。”杨涟劝说道。
“大洪,你以为该从哪里下手?”左光斗问道。
“第一、整顿吏治,提拔胥吏;第二、勘查田地,摊丁入亩;第三、征收商税,征收矿税。至于兴办乡学到是可以放到后面,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光靠陕西一地是无法实行的。”杨涟建议道。
“整顿吏治,提拔胥吏倒是可以,至于其他两项我都知道该如何下手?”左光斗说道。
“我等东林人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势、敢于訾议朝政而受天下百姓敬仰,今日岂可因事到临头而退缩。”杨涟慷慨说道。杨涟深知左光斗担心的是什么。
“陕西不同于山西,陛下当日在大同之时,挟大败林丹汗之威,迫使晋王同意削藩,而代王和沈王两人此时同在大同,晋王都同意了,两位王爷不得不主动请求陛下削藩,否则他们绝对很难离开大同。而陕西一地,有秦王、肃王、庆王、韩王、端王等五位王爷,尤其端王还是陛下的叔父,陕西藩司的土地有近五成在五位王爷极其家人的手里,这摊丁入亩该如何执行?”左光斗诉苦道。
“浮丘,五位王爷极其家人我们无法动,但是其他人的土地我们还是可以动的,这样最少可以拉近与山西的距离。”杨涟建议道。
“征收商税之事倒是可以按三十税一来征收,但是矿税是我等费尽心力才废除的,今日又要重启,是否不妥?”左光斗说道。
“叶阁老曾言东虏发难,封疆突坏,举国之财不能继辽饷,不得不时时请发内帑,阁老才明白了皇祖的深谋远虑,我也认为征收矿税是没有错的,只是在于用人不当,现在陛下已经调回三省的守备太监,而山西矿税征收皆由当地衙门负责,以前之弊端尽除,可见矿税的征收在人,而不在此策。”杨涟反驳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六十四章 分歧
(全本小说网,。)
杨涟和左光斗虽同属东林党,但两人出身完全不同,在政治主张上肯定有所出入,以前为了对付阉党,东林党团结一致,现在最大的敌人消失了,东林党内部的诉求开始有所不同,这就让两人在一些问题出现了分歧。
“大洪,不如我们先从吏治开始,至于征收商税,摊丁入亩等我们逐步推行,如何?”左光斗建议道。
对于左光斗的这种态度,杨涟难免有所失望,他无可奈何地说道:“整顿吏治本就是督察院的事,我身为左都御史,责无旁贷,处理完此间的事情之后,我还要去河北藩司一趟,协助黄抚台处理河北之事。”
“大洪,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我做事只求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而已。”左光斗看着杨涟诚恳地说道。
“我出身贫困,自幼求学于外塾,万历二十六年秋,科举失利,曾因贫困差点一命呜呼,才明白民间的疾苦绝不像朝廷粉饰的那样,万历三十二年,我以‘遗才’中得湖广藩司第四十六名举人,从那天我起就对自己说要以帝国兴旺、百姓生计为己任,绝不奉承权贵。从万历三十二年到天启五年,我可以自豪得说一句,我杨涟绝没有做过一件违背良心,违背道义的事情,今陛下励精图治,中兴大明,虽有些事情做得过于激进,但我等身为臣子,岂能不帮陛下分忧解难?”杨涟声音不大,但却说得慷慨激昂。
“大洪,我的意思只是说有些事情需从长计议。”左光斗说道。
“你是陕西的抚台,陕西一事自然由你做主,我定会从旁全力协助。整顿吏治一事,最多三个月,我会还你一个清明的陕西。”杨涟信誓旦旦地说道。
“浮丘在此谢过大洪兄的了。”左光斗诚恳地说道。
……
杨涟做事雷厉风行,而又果决,在陕西的反腐风暴,一时之间整个陕西官场风声鹤唳,那怕新年将至,整个陕西官场的人都无心过年。当然杨涟做事没有朱由校这么狠,贪污的官员大多都被流放,只有极少的人都被处斩,而陕西一地的王爷在山西一地王爷被削藩之后,在这次反腐风暴中也都变得非常老实。
左光斗也学山西从胥吏中提拔了一部分人,然后又从吏部要了一批人来充当山西一地的官员。对于陕西****由校是非常支持的,他甚至派出了《大明帝国报》的记者跟踪报道这件事情。
同时朱由校决定在山西和陕西两省各州府县均设置御史台,各地御史台归督察院直属管辖,各地衙门无权干涉御史台的工作。朱由校的决定得到了杨涟的支持和配合,他甚至上奏建议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御史台。朱由校考虑到此事牵连甚广,决定逐步推进。
……
陕西在****由校现在正在给乞活军做动员。
“在历史曾经有一支军队也叫乞活军,虽然他们完全是由当时的流民组成的,但他们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最凶猛强劲的农民部队,为什么乞活军会有这么高的评价?那就只有一点,乞活军的悍不畏死。”朱由校大声对五万乞活军说道。
“乞活,顾名思义,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其悲壮凄惨情形可见一斑。当时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汉族差点就要亡国灭种了,北方幸存下来的流民为了活下去,他们组建乞活军,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心中仅存一念:敌死我生,所以他们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武悼天王冉闵就出身于乞活军。”
“你们中许多人可以说曾是帝国渣渣,一无是处,甚至为祸一方,但经过一年多训练,你们现在正式成为了一名帝国的军人,但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军人,还需要去战场上检验。朕要求你们决不能辱没了‘乞活军’三个字。”
“新年过完,你们即将奔赴战场,朕要你们拿出悍不畏死的决心,此战许胜不许败,在战场上,朕允许你们使用任何手段,朕要求的只有结果。”朱由校大声强调道。
……
跟乞活军训完话,朱由校又找到孙传庭:“待平定此地之后,朕决定设立成都都督府,管辖云,贵,川,西藏以及缅挝五省的军事,秦良玉出任都督一职,你协助秦良玉依照京师都督府对成都都督府的军队重新进行整编。”
“诺。臣会全力协助秦都督完成军队的整编。”孙传庭说道。
“此事在平定孟密孟养之前要绝对保密。”朱由校强调道。
“臣明白。”孙传庭点头说道。
见完乞活军,朱由校便出了一趟武器制造局。现在武器制造局正在按照朱由校的要求尝试制造膛线枪。
“陛下,膛线枪管的生产废品率极高,而且极其耗时,生产一根膛线枪管所花费的时间比生产一根普通枪管所花费的时间要多数十倍,所费钱钞也比生产普通枪管多出数倍。”毕懋康说道。
膛线枪管生产不难,难就难在现在全靠手工打磨。
“弹药的生产怎么样?”朱由校问道。
“只要明白了生产过程,此类弹药的生产倒不是问题。”毕懋康说道。
“陪朕一起去试试枪。”朱由校说道。
这次试枪是毕懋康亲自试的,在武器制造局待久,毕懋康一手枪法也练得不错了。这次试枪一连试了三枪,第一枪的距离是一百步,第二枪的距离是两百步,第三枪的距离是三百步,毕懋康三枪都击中了目标,当然吸取上次熊廷弼试枪的教训,这次目标都比较大。
“四百步外的目标能否击中?”朱由校问道。
听到朱由校这个问题,毕懋康也是一愣,能击中三百步外的目标,这比以前燧发枪的射程足足提高了数倍,难道朱由校还不满足吗?
毕懋康也不敢多想,他回答道:“四百步外,要击中目标就很难了。不过此枪一旦大规模装备军队,一万人当可横扫天下。”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启枪
(全本小说网,。)
“现在制作了多少支?”朱由校赶忙问道。古代一步的距离相当于现代的一米三到一米五左右,三百步可就接近四百五十米了,在这个距离一旦步兵阵型布好,形成密集射击,骑兵根本无法靠近。
“只不过七支而已。”毕懋康老实地回答。
“这么少!哎……”朱由校难免心里非常失落。朱由校知道如果不解决枪管生产的问题,根本无法大规模装备军队。
“目前在武器制造局中,只有两个人能保证膛线枪管的生产成功率能达到五成以上。”毕懋康回答道。
“为什么只有两个人?”朱由校问道。武器制造局可有数千人。
“无他,唯手熟尔。如果其他人多练,也是能达到,只是非几日之功,需经长年累月的积累。”毕懋康回答道。
“赏,每人赏银百两。另外传旨,如果有人能解决膛线枪管生产的问题,赏银千两,封县子。”朱由校说道。
在明朝时候,明朝爵位只有公、侯、伯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