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兵供养费用较低,战斗力相对薄弱,说白了是招募上战场的炮灰。用这些民兵组成的乡卒,对要地进行守御,最大限度消耗蒙古军,为各处御前兵马争取时间减少损失。
不过,他听赵彦呐口气,便是民兵朝廷也不愿供养,甚至有所限制。也难怪,全面开战仅几个月,大江水道面临威胁,行商不济,市面萧条。大军平时消耗便已惊人,战事费钱,更是直线上发生,正是年末,各地税赋尚未解纳,朝廷军费自是告瘪。
四川各路总领所银钱,大部分就地用于官俸、军费,但也需朝廷许可,如今仗打的激烈,花钱如流水,一个字“穷”。
“民兵俸给太低,豪杰之士不屑,恐用处不大。”李易虽希望抓住兵权,但民兵战斗力太低,不得不稍作犹豫。
当然,他还考虑到另层的味道,赵彦呐拉拢他甚至许诺兵权,出了拉拢外更多的还是别样目的。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47章 募兵
(全本小说网,。)
为何?打仗要钱,自然需要总领所拨钱财,可是你光有钱也不是个事,粮草转运才是关键所在,总不能让人吃钱吧!这就涉及到都转运司各各路的转运司,他们把钱换成粮草运达前线,南霁云在其中作用关键。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了解,赵彦呐知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也听说了发生在成都的某些事。南霁云处理事务很温和,没有使用权力强行压制李易的仇家,却能彰显出李易的地位,都转运能够尽信办事,这就给了他某种启示。
拉拢李易固然有失身份,却能够向南霁云发出示好信号,民兵的头领而已,这点好处也不放在他心上,只是人家说的也是现实,只得故作无奈地道:“没办法,京西战事危急,荆湖震动,各处总领钱粮不得动,蜀川只能勉力为之。”
李易不禁苦笑,也是,他陆续得到消息,唐州、邓州、均州等处将帅纷纷背叛,引导蒙古军南下,襄阳外围据点不断失守,形势不断恶化,整个中游防线几乎崩溃。
赵彦呐固然是利用他结好南霁云,却给了他实在的好,那可是兵权啊!别人挣还挣不到就送给他了,也就认真地道:“襄阳,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乃朝廷国之西门,天下喉襟,一旦被虏人占领,则中游断留,大江防线土崩瓦解。向上,渡江直可以控湖湘,向下,跨越南康军直捣江浙,朝廷集结财力无可厚非,毕竟巴蜀有山川便利。”
赵彦呐很欣赏李易判断,微笑道:“我意以制置使司招募流民两万五千人,分为三军,配合各处御前兵马都统制司授予关防。”顿了顿,又道:“曹防御盛赞公事通晓兵法,又勇冠三军,可否能招募一军?”
李易那小心肝扑腾地直跳,招募一军和领一军,完全不同的概念。领一军是由不得你,分派给你组编完毕的部队,招募一军是给你部分钱财、兵额,自行挑选兵马。
若你自己有钱,那更好了,精壮剽悍之辈还不任你挑选,看来赵彦呐也是多方计较,除了示好南霁云,畅通和都转运司的关系,还有让都转运司直接养兵的谋划。不得不说,人家的打算颇为精妙,即省了制置使司大笔的钱粮,又让你也拒绝不得,他心念大动,道:“不知制阃所言一军,有多少兵马,每日钱粮多少,供给几时?”
赵彦呐听口气知其动心,他对李易心理把握准确,一个知兵法、善骑射的道士,既然敢来边郡绝对渴望领兵,这年头道门可不是绝对的出世,有心俗务的道士不在少数。
只不过,他不可能给予制置使司兵马,顺便借招募民兵,组建乡卒之机卖个人情,蜀川大员让谁招募不行啊!目前,朝廷开始限制削弱各处都统制司,文臣率军日渐增多,南霁云除了都转运的职事,人家还有知府事,完全可以直接募兵,这算是顺手人情不卖白不卖。
“军兵日铁钱七十,粮三升,效用同禁军额外效用,日铁钱二百,粮三升,属战时便宜设置,事罢解散归农。”
赵彦呐心下盘算,却要试探李易,谨慎地道:“至于兵额,恐怕公事初上战阵,掌控不了太多。”
李易正权衡利弊,一时没多想,脱口而出道:“制阃小看贫道,给我一半兵额,也能上阵杀敌。”
话声方落,心念一动,满是后悔,不该太狂妄了,表现的太出色,往往遭人嫉恨,赵彦呐并非心胸宽广之人。
当他目光触及赵彦呐瞬间,却抓住其眼角转瞬即逝的阴郁,不禁心下一惊,暗道:‘完蛋了’。
正当李易担忧之际,却见赵彦呐捻须微笑,道:“果然英雄出少年,我辈中人能文能武者又有几个。”
顿时,李易松口气,看来初次见面印象分发挥作用,赵彦呐对他颇为优容,或许还有南霁云的关系,不过遇人多好话,并非全然阿谀奉承,有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尤其在战争期间,很多时候将帅都是一面之缘,相互联系靠官塘,第一印象好坏尤为重要。
“贫道孟浪,让制阃见笑了。”李易不得不放低姿态。
赵彦呐呵呵一笑,随意地道:“少年意气,人之常情,当年老夫何尝不是如此。”
李易摇头笑道:“当年制阃以类省试进士及第,率义士斩杀伪夔守禄禧,那才是万丈豪情,大丈夫所为。”
赵彦呐眼前一亮,听着着实舒坦,遥想当年端地豪气,不觉间对李易更加顺眼,笑道:“老了,不复当年之用,如今要靠你等后辈俊杰,为国冲锋陷阵。”
“千里驹虽俊,却要制阃加以节制。”李易拍的自己也感觉肉麻,但不拍却不行,想清高,那就去做学问。
“好刁钻的一张嘴。”赵彦呐大喜,笑骂一声才温声道:“好了,别的不说,公事在大安之战中,无论谋划还是战绩都可圈可点,招募兵马自不在话下,给你一万兵额三千口粮,你能招募多少就多少。可好?”
一万人,完全超出期望,李易心下狂喜。他本意所求不过三五千人而已,竟被许以万人,若精心挑选,万人中可选拔上千精锐,绝对是资本。至于三千口粮被他忽略了,人家明显是让他自己想办法,既然是都转运司的人,连个粮草也补不足,恐怕任谁都说不过去。
不过,他绝不能表现出惊喜,强压狂澜起身作揖,正色道:“多谢制阃厚爱,贫道虽不才,愿意一试。”
“好,有股子冲劲,不下老夫当年。”赵彦呐大笑,畅快之下,未曾多想,又道:“兵是给了,招募还需靠你自己,待制司文书下来,再调拨数十正额效用于你。”
“多谢制阃。”李易可不愿要制置使司吏士,他早就打算把王孝仁、呼延信十二名弟兄调入麾下,组建自己的班底,时间可不等人,要是自己理顺利关系,估计蒙古人早打过来了。
“不用多礼了,只能给你兵,至于怎样招募、训练,就看你自己本事了。”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48章 商议
(全本小说网,。)
李易有感赵彦呐好意,人之心岂能毫无感觉,生出许多好感历史上无能评价令他有所思。如今,似乎有些明白,并非赵彦呐无能,无能之人岂能任蜀帅,岂能深得人心,至少此人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私心太重而已。
郑清之、崔与之都认为赵彦呐大言无实,或许是真的,关外四州之战,青野原之战和大安军之战,赵彦呐表现令人失望。他逐渐断定,赵彦呐不过是文人,军事才能不高属纸上谈兵,不适合担当方面边帅,若放在安抚使或三省六部,倒是人尽其才。
后面,他们又谈了些军中琐事,李易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方才尽欢而散。
李易在制司留了几日,带着制司刺文并八名正额效用、二十名军兵北上。他并未在大安停留,而是直赴曹友闻军中。
如今,曹友万分兵驻泊,不在利州御前诸军中,曹友闻帅帐设在沔州,李易的到来与第一次完全不同,他亲赴大寨辕门给足了脸面。
如今,曹友闻已是从五品遥领防御,兼领安抚司,又领正四品环卫官,要知道武官品位普遍不高,明清时代五品武官不过是中下级将校,七品也就是微末的下等将校,放到这个时代的七品武官,绝对是中高等将校,进入了从五品兼领四品环卫官,妥妥地高级将校甚至进入都校行列。
响当当的方面大帅,竟亲临辕门迎接,这面子给的太大了,李易几乎被吓了一跳,要知道他不过是干办公事,还是那种没有官品的道士。
宾主相敬给足对方面子,在大帐中茶毕,曹友闻才笑道:“制司官塘已到,却不想公事有意军旅。”
“大丈夫在世,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马上披星戴月战胡戎,一生无憾。”李易心情颇佳,发出人生第一次豪言壮誓,更是看好自己的手段,只要自己有心去做,有人提供给了平台,还能做不好事情?
“好,当初我看公事乃有心人,果真不假。”曹友闻一拍大腿,豪爽地大笑道:“制司给公事一万兵额,倒很看重。”
话中有话,李易一怔,心中不断琢磨曹友闻何意,脸上不露声色,道:“还要多谢太尉之言。”
“管我何事?”曹友闻一笑,态度洒洒脱脱,有些话点到为止就成了,没必要把赵彦呐算计说明白。
“那好,就不用谢太尉了,省的白费口舌,把力气用在战场上。”李易一笑,遽然间他想明白了,曹友闻看不上赵彦呐。
赵彦呐虽是类省试的进士及第,却是兵家外行,先失信于高稼,后困于清野原,大安之战几乎毫无建树。曹友闻也是文人从戎,更兼有勇有谋,被授予遍身胆军旗,在陇右十一年,屡战屡胜未尝败绩。
平心而论,任何有能力的将帅,都会不满平庸的主帅,尤其开战不利,损兵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