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谢团长打赏,谢谢0299打赏,银行开张,需要股本,热切希望大家打赏,嘻嘻嘻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93章 钢铁与人命
对吕汉强的封赏意料之内的被通过了。
吕汉强,挂工部侍郎三品衔,出任辽西督师,并规定了他的管辖和任务。这次才算真正的给吕汉强升官了。
对这种升官,却再次被弄到火坑边缘的事情,以周廷儒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当然愿意在吕汉强的屁股上狠狠的踹一脚,让他直接的栽倒进那火热的火山口里,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让他化为灰烬。
孤臣党已经得到了吕汉强打的招呼,虽然没有人理解,但也没有人出来反对。
于是没有悬念,内阁立刻票拟附属,全部同意。
第二天吕汉强穿着红色的三品朝服,抱着加长的牙笏一扭一扭的上朝的时候,吕汉强就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和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展露着他八颗牙齿的笑,和所有的人都打招呼,但这种笑和招呼,那些东林死敌就好像看一只绿豆蝇一样,大家从心里往外的腻歪他。
当一个人混到这种境界,真的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将这种精神让他发挥到了极致。
朝堂上依旧说些无关痛痒的废话,大家该睡觉的睡觉,该养神的养神,这次崇祯没有通报成立银行,按照吕汉强的说法,这不过是正常的一个商业行为,就好像这大明天下,每天都有钱庄开张,每日都有钱庄倒闭,大家不必过分解读,不必过分解读哈。
于是离开朝堂一年后吕汉强第一次上朝,就这么无波无澜的结束,临了的时候还收到了一堆真的假的官复原职的恭喜。
第二天上午的时候,吕汉强坐在了会同馆的大堂,商行的主要负责人全部到齐,不但如此,崇祯还特批了王侍郎等等一批孤臣骨干也免于上朝,与吕汉强共同协商银行成立的事宜。
当然,重要的一点,便是大明新闻的主编黄唯一带着一帮主笔们也到了,吕汉强需要开动他们展开巨大的宣传活动,向天下有钱人解释银行的运作方式,一边掀起巨大的募集股份的活动,同时开始宣传有息储蓄,重点强调皇上在这里参与的股份,在这个时代,皇帝的威信还是巨大的,这就是金字招牌,白用白不用。
当吕汉强喝着浓茶,将自己和崇祯解说的银行与钱庄区别和盈利方式之后,在座的所有人都是聪明人,立刻就理解了这银行中巨大的利润空间,一个个撸胳膊挽袖子的血红着眼睛购买股份,就那个杀猪的孤臣一下就拿出十万两,那个青楼的老鸨二话不说,代表青楼姐妹们买了三十万两,而吕汉强自己买了二百万两。
在报纸连篇累牍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下,在招财童子吕汉强的巨大威信下,在钱庄经营者一片哀嚎中,大明整个沸腾了,看着每日入股的名册不断加高,认为每个股东都成为孤臣党员的王侍郎,那是笑的嘎嘎的。
半月后,募股结束,共募集股份两千万两白银,可见当时大明民间的富有程度,一个城门卖杂货的小店铺就有万贯家财一点不虚啊。于是,在两个月紧急培训招募的一万多名各地书生举子结业后,义利银行总部正式在北京皇城根挂牌成立,同时挂牌成立的是大明十三省分行,各繁华大邑支行也同时成立。
许杰接手的纠察队再次扩大规模,然后奔赴各地指导监督严控银行运作。严格制度,严苛的条例,还有当时人们淳朴的心灵,让义利银行开始蹒跚起步。
站在刚刚开张的义利银行门前,吕汉强笑容满面的接待了每一位储户。
但是,让他失望的是,每一个他认为是储蓄来的,其实都是看新鲜的,因为习惯的强大作用,百姓士绅还是不愿意将他们的钱存在别人的手中,而宁愿埋在自己的床下,因此,站的腰酸背痛的吕汉强在天快黑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设计,亲自签发第一张储蓄存折。
就在站在门口一天的伙计和坐的腰酸背痛的会计们感到乏味的时候,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拿来了他所有的积蓄——一两五钱银子,因为他是一个孤老,她真的担心自己的这点养老钱会被地痞流氓惦记而失去,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他来到了银行。
吕汉强亲自为他填写了一张存单,然后告诉他,因为他是第一个储户,他将享受保值业务,也就是说,在一年后,加上利息,她老人家将得到二两银子,当时让老太太更加惶恐,别的钱庄都扣除保管费的,这里怎么能还给银子呢,干脆认为这是骗子,是骗他老太太的银子,非要取走,继续埋在自己的床下,这时候,吕汉强拿出了另一件文书,郑重的念给她老人家听,这份文书是吕汉强特意请崇祯开具的,上面盖着皇上的小玺,以证明老太太的银子是在皇上的看管下,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敢于贪墨。
老太太虽然不认识上面写的是什么,也没见过皇上的玉玺是什么样子,但拿在手上那黄色的纸张却让他生出无比的尊崇,因为只有这样的颜色才是皇家的代表,民间官绅是绝对不能用的,于是老太太涕泪横流的跪倒在地,冲着紫禁城的方向连连磕头。
结果一瞬间,老太太就被无数观望的人包围,然后在大家确认这的确是皇上的东西之后,他们纷纷掏出十两,二十两乃至更多,要购买老太太的这份存折,当时把老太太吓的够呛,但死活不买,因为这是她祖祖辈辈以来,第一次得到皇帝的恩物,准备做了传家之宝。
紧接着,一阵铜锣,一列辉煌的仪仗逶迤而来,就在全街巷无数观望的人群注视下,皇宫二十四监的大太监鱼贯而入,纷纷在银行存入了他们的养老钱。
这一刻,街巷轰动了,北京轰动了,连皇宫的二十四监都存款到这来,那还怕什么?于是,在第二天开业的时候,存款额就达到了五万两。
感谢团长打赏,感谢0299兄弟的打赏,兄弟们元旦快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94章 导火索
第一笔汇兑业务是户部的王侍郎经办的,他将自己刚刚得到的内帑,拨付给山东登莱水师孙元化的一百万银子存入北京的银行,在缴纳了百分之五的手续费后,就派出一个官吏,带着这轻飘飘一张纸片,在三十个护卫的保护下,化妆南去,在半个月后,将这张纸片交给了孙巡抚,然后孙巡抚就带着怀疑的态度,在登州分行分批取到了现银,这一举动被各地大明新闻无限放大之后,越来越多的商贾将银子存进银行,换成银票,行走到大明每一个地方,沿途上不但安全,还省却了巨大的押运保镖的费用,真是双方两便。
第一笔贷款其实不是皇帝崇祯用海贸特许权做抵押的贷款,而是通州铁厂做下的,因为通州铁厂得到了一个大客户的订单,让这个濒临倒闭的厂子有了狠赚一笔的机会。
这个大客户就是新鲜出炉的辽西督师吕汉强的订单,他要在一年内,最少采购十万石的铁料,(一万两千吨,这已经在当时是最巨大的铁料采购了)其中三万石是精铁,也就钢,其他竟然是糙铁,也就是生铁渣子。
不说辽西督师的合同,就是吕汉强的信誉就完全可以让这个铁厂的东家信任,因为现在的吕汉强就是散财童子,他,绝对不会差钱。
于是,这个铁厂在吕汉强的牵线下,做了后世那样最紧密的贷款合同,获得了十万两恢复资金,从而让铁厂起死回生。
之所以吕汉强订购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海量的钢铁,还是出于后世人命大于天的教育。
现在的习惯是,士兵不过是消耗品,战死了最好,还能得到一笔烧埋使费和抚恤,有良心的将领将这笔费用发给一半,而没良心的将军干脆直接贪墨,因此,士兵衣甲不全,刀枪不整,器械奇缺就成了必然的现象。
对于这一点,将门出身的小胖子当然表示了习惯性的习惯,于是,对于吕汉强花大笔的银子采购铁料装备士兵表示了不理解。
当时吕汉强对着小胖子说道:“一个合格的士兵,不但要父母养活二十年,在我这里,最少训练三个月,再经过三个月到各队去和其他部队磨合,不说别的,单单就这六个月的军饷和服装伙食等等的开销,我们至少要花费二十两以上的银子,同时,我们每战死一个兄弟,还要二十两银子的抚恤,而没战死一个兄弟,就等于我还要再从头训练一个战士,这样在经济上算来,我们的投入是多少呢?”
“最低是八十两。”小胖子给如云揉着肩膀赶紧回答,这是简单的加减算法,自己不笨。
“其实你只算了我们银子的付出,而忘记了,一个老兵的作用要比一个新兵要大的多,而过量的死伤又会降低我们的士气,因此,战死一个兄弟的负作用简直是危害无穷的。”
身为将门出身的小胖子这一点是理解的。
“但是,我们有犀利的长弓,威力巨大的炸药包,事情就不一样了,先说我们长弓的巨箭吧,你看,正常的箭簇是半两精铁,一斤精铁要一钱三分银子,也就是说,一个箭簇要四文多不到五文钱,加上其他的箭杆什么的,大约一支箭需要二十文钱,但我们的巨箭呢,箭簇只要糙铁,我和铁厂掌柜的谈过,也就是九厘银子,但我们的箭簇却需要二两,因此也就是我们的箭簇是每十文一个,加上我们箭杆,因为我们不需要羽毛胶漆,因此制作和工艺要求简单,因此,我们的巨箭是二十文一支,假如平常的箭簇需要二十支杀死一个敌人,(不止)而我的巨箭只需要十支就成了,那么,杀死一个敌人和我们用两个兄弟的命换一个敌人的价钱是多少呢,也就是说,用人命去填,我们需要接近二百两银子换一个建奴的生命,而我现在需要的是多少呢?二百文,你看这样的换算合适不合适?”
小胖子就呆呆的挺住了揉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