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臣风流-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元这次搞得他有家回不得,只能逃到百里之外的淮安,周楠心中恼怒,直接来个上纲上线。这违反国家用人制度的一棍子打下去,就看归县丞承受得起吗?

    此言一出,屋中众书吏都是愕然,然后都小声笑起来。什么公器私用,什么国朝用人制度,说的乃是选官。单听周楠这番话,不明就里的还以为说的是吏部天官和待选的新科进士。你一小小的衙役给从七品的县丞扣这么一顶大帽子,是不是有点滑稽啊?

    唯一没笑的是史知县,他一反上次见周楠时的和颜悦色,面上带着厌恶。厉声喝道:“周楠,本官之所以答应你岳丈的求恳让进补了县衙的差使,不外是念在你也读过十年书,有几分才学,乃是县中可用之人。可你进衙之后又做了什么,县丞让你办案,那是对你的信重。你不思任事,却跑到本官这里来诋毁上司,真真不知道好歹的刁滑小人。来人……”

    “在!”

    “把这个胥吏给我叉出去,罚站一个时辰。下来好生看管,等本官办完手头的公务,解送回安东论罪。”

    “等等……这是怎么了?”周楠愕然地张开嘴/

    史知县:“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在下,小的……”

    “叉出去!”

    被李班头提着领子扔出门去,虽然摔得不痛,可当着衙门里这么多人的面,周楠这张脸可说是丢尽了。他赤红着脸站在门口,听到史人杰冷淡的声音传来:“不知礼,不识体统的无耻小人,给点教训也好。”

    周楠面红耳赤,脑袋里嗡嗡乱响,悲愤莫名:怎么变成这样,我好象也是写了两诗绝妙诗词,如今大概在县中也是声名鹊起的大才子一个。史杰人应该视我为不世出的人才,好生笼络依为臂膀才是,那些穿越小说里不都是这么写的吗?那天我在公堂上献诗的时候,姓史的不就非常满意吗,怎么这厮今日竟然变成这样?当初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直娘贼,可恶!

    将他叉出门去罚站之后,史杰人也懒得理睬,继续和三个书吏议事,不外是说如何应付这次朝廷的岁考。

    在门口喝了半天西北风,周楠逐渐冷静下来,心头一动,忍不住想抽自己一记耳光:“是啊,我也是糊涂了,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没错,当初的他靠着一首好诗是投了史知县所好,可是那时候的自己虽然是刑满释放的囚徒,可以前好歹也有秀才功名,算是混知识分子圈的,和史杰人是同类。

    自从嘉靖皇帝登基以来,这个世宗皇帝一改从前仁宗、宣宗、正德为政宽厚的风格,做事手段极为狠辣。大礼议就一口气打死了十几个进谏的大臣;杀夏言;斩仇鸾,这三十多年来落马的公卿大夫车载斗量,给大家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朝登天子堂,暮为阶下囚。

    所以,文人被判刑流放也不算是很丢人的事情。比如大名士杨慎,现在就不在云南当苦役吗?

    虽然周楠是个杀人犯,但史知县在看到他才学之后,内心中未免不报以同情。

    只是现在的情形却又不同,周楠好好的良民不做,却进衙门当衙役,无疑是自敢堕落。再说,大家现在名为上下级,自然没有什么好客气的。

    归县丞是朝廷官,又是史知县的助手。史杰人和他周楠非亲非故,自然也没有为他得罪县丞的道理。

    周楠心中一阵晦气,自己丢了这个大人不要紧,将来被解送回县衙,那一顿板子怎么办?自己这次是彻底地得罪了归元,被人当场打死的可能性极大。

    难道这次来淮安白跑一趟?

    不甘心啊!

 第二十八章 外察考成(求推荐票)

    正郁闷着,里面的史知县又对几个师爷说起话来:“本官自三年前来安东出任亲民官,在任上栉风沐雨,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所思所想,不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报效君父和朝廷。无奈安东地处偏远,物产不丰,百姓困苦,每年朝廷赋税都不能尽数交纳。本官为政宽厚,不肯催逼。无奈朝廷三年外察之期已至,各位今日得为本官拿个章程出来,又好对上司有个交代。”

    听到他这番话,周楠心中嗤笑,还栉风沐雨,纯粹就是无为而治嘛!这个史知县就是个混吃等死的庸官,整天就知道在衙门里高卧酣睡。现在好了,火烧到眉毛,只怕这官儿也干不成了。说安东地处偏远物产不丰,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地方若是穷,全大明朝只怕除了苏杭就没富裕地方了。

    原来,明朝的官员任免有严格的制度。无论你是靠中进士在六部观政三年下派到地方做七品知县,还是由举人选官,任期都只有三年。三年期满,朝廷会让上司对你进行考评,并送六部和内阁审核,审核合格,你还可以继续干上三年。三年后,再次考核。

    三年一次的考核叫小考,六年一次的则叫大考。另外,到第九年则还有一次通考。

    另外这种考核又要分为京官的京察,和地方官的外察。

    史杰人这次面临的就是外察中的三年一次的小考,周楠是个文科生,所谓文理不分家。在平日里,他对历史也有浓厚的兴趣。听到里面正在议论此事,这可是就近研究明朝历史的活史料啊,顿时来了兴趣,定睛朝里面看去。

    听到史知县问,一个师爷苦着脸道:“县尊,无论是京察还是外察,对于地方官员任上政绩的考评不外是四格、八法,以此为官员的升降标准。”

    “所谓四格,乃守、政、才、年。每格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三项皆为一等者,可得有限提拔使用。”守,就是地方治安状况。县令百里侯,代天子牧民,自有守土之责。政就是为政是否妥当;才,就是是否是有处理地方政务的能力;年,则是在任上年限,以年功叙位。到一定年限之后,你得给人家升职,总不能让人家一辈子干知县不让人进步吧?

    “八法则是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考察之后,分为平常、称职、不称职三等,不称职者则要被免去官职。”这八法指的是不适合当官的人,贪污、为政酷烈、碌碌无为、做事不谨慎,年纪实在太大,怎么也没办法续上几秒、浮躁冲动、没有做官的官能,都好理解。

    这可是新鲜知识,周楠听得津津有味。可惜,这东西对于史知县这个古人来说乃是常识。

    史杰人顿时不满:“王典吏,本官问你该如何应付这次岁考,说这些无用的做甚?”

    王师爷是个老腐儒,没看出史知县面上的不快。依旧摸着下颌的山羊胡子,智珠在握模样侃侃而谈:“昔,洪武朝的时候,莒州日照县知县马亮考满入觐。州上给他的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太祖高皇帝批示‘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原。一个县令不搞农桑学校,却去搞督运,不是弃本而务末,不务正业吗?宜黜降之,使有所惩。’就这样,马知县被罢黜了知县一职。可见,亲民官的政绩得从农桑和教化两个方面着手。”

    史知县点点头:“你继续说下去。”

    王师爷:“三年一次的年考对于官员的前程至为要紧,因此,除非地方官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一般来说上司都会给一个过得去的考评,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话是这么说,教化先不论。单说赋税一项,我县去年的就没有收齐,如何是好?”史知县一脸的阴霾。

    另外一个师爷插嘴:“县尊,要不这样,把今年未征收的夏粮并入去年,先应付过去再说,也就是动动笔改个数字。”

    其他两人都微微点头,说也只能这样了。

    史知县却恼了,喝道:“去年我们应交纳的税粮应该是六万石,只收了四万一千三百石,尚余一万多石。挪了未征的夏粮弥补亏空,夏秋的缺口又从哪里去想办法。如此子吃卯粮,积欠越来越多,如何弥补得了,你们欲害本官邪?”

    他心中也是晦气,这皇粮过税年年都需要解送京城,路上必然有不小的消耗。加上民工的承运成本,这些都要打到当地衙门的头上开支。所以,每年都有不小的缺口,如此半年年积欠下来,就是一大笔天文数字。偏偏这些问题还是他的前几任留下来的,人家任期一满甩袖子走人了,结果却让他来掏这个烂摊子,当这个替罪羊。

    听他这么说,三个师爷也是没有辙。岁考外察,如文教、治安这种事情还能有办法应付了,必须都是虚务,只要人情走到了,上面说你行你就行。可赋税却是一个个没有转圜余地的数字,你交不够钱粮就要拿话出来说。

    良久,王师爷叹息一声:“县尊的运势也是太差,不如上一任知县啊!”

    史知县奇问:“上一任知县怎么了,我看上一任的积欠也不少,他又是怎么过岁考这一关的?”

    王师爷回答说:“县尊,在下翻看过往年的卷宗,在嘉靖三十年的时候,淮河发大水,冲了我县上万亩良田。恰好逢到岁考,上任知县就上了奏折,请朝廷减免了本县赋税。于是,那位大人就顺利地避开了当年的岁考,后又因为赈济灾民有功调去陕西做了一府的通判。”说完他继续叹息:“这样的好事怎么没轮到县尊?如果咱们县再来这么一场大水,县尊何用如此烦恼?”

    这人的运气也太好了,史杰人心中大感羡慕。可你王师爷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就为气一气本官?

    难不成叫人挖开淮河,放水冲地?

    这……

    这个可怕的念头在心中一闪而逝,史知县怒喝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胡话,身为一方掌印官,怎么能够盼望辖地百姓受灾?”

    正要发作时,门口就传来周楠的声音:“大老爷,虽然咱们不能盼望县里遭灾,但还是可以搞点事情的。天灾大老爷等不到,不妨尽尽人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