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此时此刻这里还并不是汉朝的土地,这座关隘的主人,仍旧是名震天下的赵国骑兵。
在高阙塞北方数里之外的草原上,一场小型的追逐战正在进行着。
几名匈奴人惊慌无比的在前面骑马逃窜着,一支人数大约而二十出头的赵军骑兵在其后展开扇形紧紧追击,双方在马上不停的弯弓搭箭朝着对方射去,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照理来说,匈奴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本该在这样的骑射战之中夺得优势,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赵军的骑兵却在这场对射的战斗中取得了上风。
事实上在开始战斗的时候双方的人数都是相等的,大约都在三十左右,可是到了现在胡骑只剩数人,赵军却至少还有二十人之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匈奴人突然发现,自己面前的赵国骑兵们,不但骑术更加精湛,而且射术也变得更准了!
只见双方在追逐的过程中,一名赵国的年轻军官突然弯弓搭箭。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名赵国军官的双脚赫然套在一对马镫之中,臀部更是被一个前后拱起的马鞍给牢牢托住,虽然胯下的马匹在极速的奔跑着,但是他的身体却丝毫不动,稳稳的将手中的长弓拉满。
“嗖”的一声,一支箭矢瞬间离开弓弦,犹如流星追月般追上了一名匈奴骑兵,准确无误的没入了这匈奴骑兵的后心,让这名匈奴骑兵在一声绝望的惨叫后倒地身亡。
事实上也不止是这名赵军军官,几乎每一名赵军骑兵胯下的坐骑之中,都配备了马镫、马鞍乃至马掌等等一整套的马具。
也正是因为在这些马具的辅助下,原本应该是五五开的战斗,最终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又是几分钟过后,最后一名匈奴骑兵中箭落马,整场追击战至此终于告一段落。
赵军骑兵们一个个欢喜的跳下马,拿出兵器将死去的匈奴人枭首,然后高高兴兴的将首级挂在自己的马鞍旁边。
倒不是赵军的骑兵嗜杀成性,实在是你不拿敌人脑袋回去,这军功就不会被承认啊。
说起来这种以斩首数论功的方式,还是和秦国人学的呢。
只见那名年轻的赵国军官同样也和自己的属下们一般操作,不过他的马鞍旁边挂着的首级最多,足足有六个——要知道被杀死的匈奴人也就只有三十来个而已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名赵军军官毫无疑问的从自己的属下们眼中收获了许多佩服的眼神。
在军队这种地方,官大别人也不一定服你,可如果你有本事的话,那别人就一定服气。
只见一名赵军骑兵用不甚标准的赵国语言笑道:“李百将,今次杀了这多匈奴,也不给二三子留几个哩!”
这名军官之所以被称为李百将,倒不是因为他的名字就是李百将,而是因为他是一名百将(百夫长)。
这个李百将的意思,就和后世的李排长、李连长是一样的。
这李百将看上去不过年方二十,长得英气勃勃,剑眉星目,身形提拔,虽然几年的马上生涯下来让整个人的皮肤都变的粗糙而有些黝黑,但又让他显出了一种赵地男儿的慷慨气质。
年轻的李百将挥了挥手,对着周围起哄的赵军骑兵们笑骂道:“二三子莫要胡说!若吾不早些射翻这些匈奴人,也不知道他们能射翻二三子几个哩!且去做事,休要多言!”
赵军骑兵一哄而散,开始四处寻找起阵亡同袍的尸体和战马,约莫一个小时之后,所有的尸体和战马终于全部找到,于是这一支骑兵小队便喜气洋洋的带着几十匹缴获的战马,朝着远方的高阙塞奔去。
由于天色尚早,敌人又已经被全数消灭,所以赵军骑兵们这一路却也并不着急,信马由缰慢慢而行,一路上说说笑笑。
只见一名胡人骑兵对着那李百将笑道:“百将,这甚么马鞍马镫,倒是挺好用的哩,有了这些,咱以后打匈奴就没有这么费劲了哩。”
由于赵国征服了原属于林胡、楼烦以及东胡的大片区域,因此许多胡人成为了赵国北方五郡的子民,更有不少人应征入伍成为赵国骑兵,眼下说话这名骑兵便是其中之一。
李百将闻言点了点头,脸上也是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些马具都是半个月前就秘密送到高阙塞的,当时那严密的阵仗还让这位李百将吓了一跳,以为是送什么新式盔甲来了。
不过好在这些马具的效果很快就发挥了出来,马蹄能够增强马的耐力,马鞍和马镫能够极大的帮助骑兵在马上维持平衡,最近又是秋天这个北方游牧部族开始活跃的日子,因此高阙塞中的骑兵们连日出击,凭借着马具带来的装备优势连战连捷。
李百将想了想之后开口道:“这东西好虽好,但是二三子莫要随便乱说,若是被五百主知去,那可是要军法处置的。”
这些马具如今已经成为了高阙塞守军的秘密武器,因此对于马具的保密自然也就是最高等级,高阙塞中的最高长官,那位姓赵的五百主就已经下过命令,每一次赵军骑兵战斗结束之后都必须找回所有的战马,死去的战马也必须卸下全部马具之后才能够丢弃。
在欢乐的气氛中,这群赵军骑兵回到了高阙塞的关门之下,只见关墙上一个脑袋伸出,大声朝着骑兵们喝道:“口令!”
李百将高声答道:“破奴!”
两扇铁制的沉重关门在一阵让人牙酸的尖利摩擦声中吱吱呀呀的打开了,数十名赵军骑士骑着胯下的马,依次进入高阙塞之中。
由于地处偏远,高阙塞之中总共也不过驻扎了五百人的部队,由一名五百主统领。
不过即便如此这座要塞也从未有过被匈奴人攻破的记录,毕竟高阙塞本身是赵国长城的一部分,长城上的那些烽火台也不是摆着看的,只要长城烽火一燃,数日内就会有五原城的大军赶到救援。
虽然说是一座小小的军事要塞,但是高阙塞之中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马厩、营房、操场等等应有尽有,形势颇为规整。
在进入高阙塞之后,李百将让自己的属下们牵着马去马厩,自己则跳下了马,对着一名迎面而来的中年军官行礼:“五百主!”
这名脸上饱经风霜,年纪约莫在四十左右的中年军官名唤赵同,据说是赵国王族分支(几百年前是一家的那种),职位是五百主,也就是这座高阙塞之中的最高长官。
赵同亲切的拍了拍李百将的肩膀,笑道:“吾听说二三子今次出击,带回了好些匈奴人首级。”
李百将微微一笑,不无自得的挺起了胸膛,大声道:“今遇匈奴人共三十四,尽皆授首!”
赵同哈哈大笑,对着李百将道:“善!五原城有令,命高阙塞出三百骑兵往云中城集结,吾坐镇此地不可脱身,今次便由汝率兵前往吧。”
“云中?”李百将闻言一愣,要知道高阙塞属于五原郡管辖,五原郡再往东穿过九原郡之后才是云中郡,怎么跑那里去了?
李百将心中突然有些激动,忍不住低声道:“五百主,莫非匈奴人又南下了?”
要知道以高阙塞这里的部队是极少调动的,每一次调动都必定代表着一场大战。
就连如今最引人注目的长平大战,赵国也没有从高阙塞抽调一兵一卒,一来是因为高阙塞极其重要,二来也实在是这些骑兵在太行山地之中真的不好发挥。
赵同点了点头,面色一肃,说道:“此次前往云中,乃是抵抗燕人入侵,汝既为吾高阙塞之兵,切记莫要丢了吾的脸面哩!速速集合人马,即刻出发!”
年轻的李百将身子一挺,再度朝着面前的赵同行了一礼,高声道:“李牧领命!”
第八十六章 麻烦大了
赵丹仍旧和原先一样在处理着政务,他的案头也仍旧是堆积如山的竹简。
除了赵丹之外,大殿之中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刚刚被赵丹提拔起来当任守相,负责填补相邦赵胜离开之后空缺的虞信。
此时此刻虞信正在向赵丹汇报着事务:“大王,据庞煖日前回报,他和剧辛已至原阳接掌大军,不日便可东进抗燕。”
虞信看上去颇为疲惫,原本儒雅的面容上如今却出现了一对黑眼圈,很有些不搭的感觉。
之所以是东进而不是北上,是因为赵国的北方五郡主要是西部和西北部,而燕国人则是从东北部进犯的。
赵丹嗯了一声,信手将一封刚刚批阅完毕的竹简放到一旁,伸手揉了揉太阳穴,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马具都发下去了?”
虞信点了点头,道:“三千套马具均已运至原阳。”
这些马具,是赵丹这些日子以来让赵胜派赵国的工匠们秘密打造的。
一开始赵丹只打算造个五百套,送到高阙塞去悄悄练兵,看看能不能悄悄的训练出个两三千的精锐骑兵,然后在和秦国拼死活的时候突然用出来,杀秦国一个措手不及。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情况赶不上变化,后来局势急剧变化,赵丹心知大战已在眼前,干脆命令工匠们加班加点,造出了整整三千套马具来。
老实说,由于材料以及初次锻造的问题,再加上赵丹上辈子也不是专业干这个的,所以这批马具到底好不好用,赵丹心中本身也没个谱。
但如今燕国大军进犯,赵国北方战场敌我悬殊,所以赵丹一咬牙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干脆将所有的库存通通都运到北方战场,希望能够为自家的骑兵增加一点胜算。
至于什么暴露不暴露的问题,这都是赌命梭哈的时候了,谁还在乎那些?
老实说虞信也是挺惊讶的,要不是前阵子临时接管了赵胜的职位,虞信也不知道还有马具这种神奇玩意的存在。
要知道战国时代的读书人个个都是能文能武,比起后世那些手无缚鸡之力比娘们还要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