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濞所用的煮盐还是太过原始,而且浪费人力。
刘彻让主父偃带了几十个少府工匠和两个墨家的弟子南下,交代了他们引海水到盐田之中,利用日照晒盐。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那就要看他们不断的试验和操作了。
反正,这个事情,技术难度并不高,只要耐心。多试几次,总能摸索出方法。
这不,主父偃前几天上书刘彻报喜。
盐田晒盐法已经成功啦!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整整一大包晒出来的海盐。
刘彻看过了。主父偃晒出来的海盐,其实是粗盐,距离它变成后世的食盐,可能还需要几道工序,清除杂质,有害的物质等等。
但对西元前的农民来说。粗盐也是盐!
只要能吃,不会死人就行,计较那么多干嘛?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绝大多百姓,食用的食盐,都是粗盐。
至于精盐什么的,那是只有官宦人家和有钱的地主阶级才吃得起。
换句话说,主父偃晒出来的盐,是可以直接售卖的。
而盐铁利润,不问可知,更何况,晒盐的成本,除了人工和土地,几乎等于零。
岑迈闻言,脸色这才好了些。
总算,能多一个进项不是?
将此事决定下来,刘彻看向其他臣子,刘彻心里很清楚,这些人肯定会利用提前知道的消息,去收购小麦。
不过,这却是在刘彻预料中的事情。
想推广冬小麦,仅靠一个提高价格,是很难达成效果的。
必须要得到关中的地主阶级的支持和鼓动。
没有地主阶级的推广和帮忙,只靠着农民自发的行为,冬小麦的种植规模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提高到粟米的栽培规模。
这还是关中!
想要推行到整个北方,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当然,更重要的是,刘彻一直在布局,从粟米的保护价开始,他就在布局。
其后,龙首渠、轨道马车,乃至于今天的冬小麦,都是他布局中的一块。
最终的目标,刘彻的想法很简单:原木立信!
当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以原木立信为开端,树立了民众对政府信用的信心。
可以说,秦国变法的成功,离不开商鞅树立起来的政府信用。
老百姓从此就相信,秦政权的所有承诺和目标。
而,几百年后的今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早就不是那个只靠原木立信,就能取信天下人的时代了。
特别是老刘家的天子,最近五十几年,干出了一些自己把自己说过的话吃回肚子里的事情。
譬如最开始,刘邦与功臣大将刑白马而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然后……
太宗孝文皇帝封薄昭为枳候,拉开了汉室外戚封侯的序幕。
后来更是为了自己下台阶封了淮南王刘长的舅舅为列侯……
这也就罢了……
反正是针对贵族大臣的承诺。
但是,接受晁错的建议,采用输粟捐爵的模式,固然得到了大笔粮食,缓解了边郡的粮荒,但,却也把汉室的信誉给败坏的差不多了。
至于后来的小猪,则是完全拿着国家的信誉来当敛财的工具。
他发行了白鹿皮币,一尺白鹿皮。作价黄金一斤,面值最高的,达到了四十万钱!号为白金……
然后……
当持有白鹿皮币的商人、贵族、地主要求兑现时……
这货把桌子一掀,据不认账。
坑死了无数人……
这就是史书上第一起以国家信用来进行诈骗。并且成功的案例。
后世蒙元的纸钞,明朝的宝钞,其实学的就是小猪的手段。
刘彻记得此事,是因为,这个白鹿皮币案。就是直接导致了颜异被张汤以腹诽之罪杀掉的导火索。
小猪的教训,刘彻自然也就记在了心里。
但反过来,可以逆推得知,发行大面额的货币,并非是什么痴心妄想的做梦。
只要策划得当,是可行的。
刘彻没小猪那么笨,也没他那么没节操。
刘彻暂时的计划,是先确定金本位,规定黄金与五铢钱的牌价。
换句话说,他已经决意收回铸币权。将金融大权收归国家,禁止民间私钱。
然后,再看情况,先发行一些只在贵族、官宦人家圈子内流通的大面额货币。
至于纸币?
在没有足够防伪技术之前,发行纸币的政权,要嘛是想给自己挖坟墓,要嘛就是脑残了。
刘彻现在连那种大面额的货币都已经制造了一批。
这种货币是以皇宫中特制的专门用来书写天子诏书的帛书为载体,长一尺一寸,宽五寸。其开篇就是:朕受命于天,牧狩九州。今有臣xx,有功社稷,其赐钱十万。其上加盖天子三玺之一的行玺印章。
论起防伪水平,没有人能造假!
因为。这种货币与其说是货币,倒不如说是赏赐的诏书。
按照制度,这种诏书是一式三份,分别由兰台、丞相以及受诏人保管。
尤其是石渠阁的兰台御史,假如他们保管的天子诏书中没有这纸诏书,那么。它就是假的。
别说兑现了,持有者肯定掉脑袋,甚至祸及家族。
而为什么说它是货币呢?
因为刘彻计划规定,这种诏书或者说是货币,可以随时提现,可以直接用于在少府购买黄金祭品。
这种随时提现以及可以零折扣的兑换黄金来作为酌金的规定,刘彻相信,一定会受到列侯阶级的追捧。
要知道,列侯们最头疼的就是每年朝廷主持的祭祖,一个不小心,就要担上一个不孝的罪名,被撸了爵位和封国,贬为庶民。
若有了这种能随时提现,折算成酌金或黄金的诏书,列侯们肯定很高兴。
而刘彻更高兴,因为他可以借此,慢慢的干脆将酌金都变成这种诏书。
然后,通过这种不要钱的诏书,大量的回收列侯们手里持有的金钱。(开始这种诏书肯定是赏赐,但等列侯们尝到甜头,他们肯定会用钱财来换取这种诏书,毕竟,比起铜钱,能陪葬地下的黄金,显然更珍贵)
而这种制度,刘彻深知,必然会在后世,成为纸质货币的萌芽。
要做到这些,刘彻就要树立起他这个天子说话算话,绝不嘴炮的形象。
而国家信用建立了起来以后,不止是金融领域,其他民政、司法以及军事方面,都将受益匪浅。
甚至,将来忽悠某些异族,譬如三哥啊猴子的时候,一个有信誉,说到做到的帝国主义,显然比一个没有信誉的帝国主义,更能获得当地贵族和上层统治者的拥护。
ps: 抱歉,昨天有一节我复制的时候复制出错,然后错心大意没有注意,现在已经改好了,大家可以去看~
嗯,昨天貌似多喝了点酒~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二十六节 换皮
三日后,第一轮考举的试卷,已经基本完成了审阅工作,所有卷宗皆被封存,然后被押解,进入未央宫的石渠阁。
在这里,兰台尚书以及刘彻身边的近侍凡五百人,将负责抄录所有士子的分数,然后,自然就是将通过第一轮的士子名单公布于众了。
这次考举,总计有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二人参加。
这些士子中,有农民子弟,有商贾之后,有名望弟子,更有列侯勋臣子侄,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阶级。
考举的大网之下,诸子百家更是被一网打尽。
这么多人参考,其中英雄豪杰,能人异士,自然不在少数。
刘彻案前,现在就摆放着几百份卷宗。
这些卷宗是从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二份卷宗中挑选出来呈递给刘彻审阅的卷子。
这些卷子都是由审阅的考官推荐,然后经过兰台尚书与义纵、颜异等刘彻心腹的筛选,最终才被呈递到刘彻面前的。
因而,这些卷子,自然都有着水准以上的文笔或者特殊的见解。
当然,也少不了某些走了后门,通过关系塞进来滥竽充数的卷子。
但能有这个能耐走通从批卷的考官到刘彻身边的近侍的人,岂是一般人?
这些家伙不是皇亲国戚,那就肯定是重臣子侄。
所幸的是,这样的人,数量不多,大抵也就十来个。
所以,刘彻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刘彻快速的阅览着所有的试卷,他看的很快,通常一张试卷,他只扫了一眼,就放在一边。
因为这次考举有卷面分的存在,所以,士子们在答题时,笔迹都很工整。
刘彻看起来。也就相对轻松一些。
就这么一目十行的看下去,不知不觉,刘彻已经看完大半的卷子。
但很可惜,只有寥寥几张卷子还算合他心意。
不过……
刘彻放下手中的卷子。揉了揉眼睛,感慨了一声:“这些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勋臣列侯子弟,能把书读到这个地步,也算是殊为难得了,也不能太过苛求!”
看了这么久。刘彻早发现端倪了。
那些被放在前面的卷子,一查身世来历籍贯家族,不是某列侯的儿子或者亲戚就是某位大臣、地方郡守的子侄,甚至干脆就跟薄窦有关系。
这样一来,符合他心意的卷子,数量少一些,也就能够理解了。
毕竟,列侯子侄,勋臣子弟,官二代们自小就是锦衣玉食。斗鸡走狗,这些家伙能把卷子做的有模有样,还能有所见地,就足以令人老怀大慰了。
难不成指望这些家伙头悬梁,锥刺股?
可能吗?
反正刘彻觉得不大可能,没有经历过苦难,在温室中长大的这些花骨朵,能有中人之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毕竟,对这些家伙不能太过苛求……
老实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