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鼓励和激励赵园用心写书,邵平甚至嫁了孙女给赵园。
可惜,邵平一死。尸骨未寒,邵家人就撕毁了邵平答应的种种条件,更要将赵园赶出府邸,并且不承认赵园与赵邵氏的婚姻,勒令赵邵氏与赵园离婚。
嗯,汉室是可以离婚的,而且可以由女方发起离婚。
像著名的励志男朱买臣就是一个被原配休掉的悲剧典型。
好在赵邵氏抵死不从,更趁夜与赵园偷偷跑出邵府。
但这样一来,邵平生前收集和准备的许多资料,特别是珍贵的《神农》《吕氏春秋》等书。因为太多,所以带不走。仓促之间,他们夫妻之来得及带走邵平亲笔所书的收稿和他收集和整理的许多关中农业技术的原稿,
小两口私奔后。也没有隐姓埋名而是回到了赵园的老家,靠着赵园父母传下来的几顷地,过上了男著书女耕织的生活。
但是,生活很快就给这对憧憬未来幸福的夫妻上了一堂现实课。
要写书,尤其是涉及到现实存在的农家著作,宅在家里肯定写不出。
许多数据、事例都要亲自去验证。这就需要到处去奔波和考察。还要跟各地的老农请教。
加之,还要重新去买农家的各种著作。
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来支持。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原本还算小康的赵家,田地房屋都被变卖了……
雪上加霜的是,赵园因为一年到头在外奔波,染上了一身的病,终于在一年前,病重去世了。
而这赵邵氏,也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丈夫死后,她就发誓,不止要把丈夫的幼妹和儿子拉扯大,照顾好,更要让她的儿子长大以后继续继承邵平、赵园两代人未完的理想。
刘彻听完赵邵氏的讲述,摸了摸有些湿润的眼角,道:“农家有东陵侯,赵园这样的人,农家必不会亡!”
但,刘彻知道,他这话他自己都信不过。
两千年以后,农家著作全部遗散,连残篇断章都没有。
后世的人只能从《吕氏春秋》《管子》《孟子》等典籍中窥见这个当年鼎盛一时,几乎与儒法并列的学派的思想和人物的一鳞半甲。
你要知道,即使秦始皇下令禁书,但农家的著作却被秦始皇特意大赦,强调要保护,而不是焚毁。
秦末战乱虽然对农家造成了打击,但实际影响并不如其他诸子百家那么严重。
到现在为止,刘彻还能在石渠阁的档案中找到全本的《神农》《宰氏》《赵氏》《野老》等农家著作。
所有的农家著作加起来,足足摆满了两个书架。
在诸子百家中,保存如此完整的学派并不多。
但偏偏,两千年后,石渠阁中保存完整的农家著作一个字都见不到了。
为什么?
儒家上台坐大后的打击报复而已。
农家是从墨家思想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分支。
本来儒墨矛盾就大于天。
偏偏在孟子时期,农家的创建者许行与孟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两人互相攻忤,言辞激烈到只差没有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二货了。
这很容易理解。
农家,根据刘彻的了解,这个学派的思想,是‘顺民心忠爱民’。
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到了许行之时,农家大兴。提出了‘……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就是人人都要平等劳动,靠劳动而不是剥削获得食物。
咳咳,统治者能接受才见鬼了!
但偏偏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列国形势。产生了一大批小资思想的学者和文人。
这些人对许行的思想和言论,大为推崇,甚至儒家内部的好多人都被许行的言行和品德所打动,纷纷改换门庭,拜徐行为师。
这对儒家当时的扛把子孟子来说。无疑于宣战,于是,两人最终碰撞起来,发生了那场著名的辩论。
许行和孟子死后,两人各自的学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农家西进秦国,在秦国扎根下来,并且受到秦国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兴盛了起来,商君的耕战政策,耕这一部分就是后来的农家在把持。
而孟子的稷下学派。则继续留在齐国。
两者也并未再发生什么冲突。
直到如今。
但是,小猪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秋后算账的日子来了。
自东汉之后,农家作为一个学派一个思潮,彻底的消失了。
以至于两千年后,想了解农家,竟然只能通过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管仲的《管子》还有孟子所著的《孟子》来窥见农家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鳞半甲。
这么想着,刘彻就不禁在心里感慨了一声。
只能说,儒家那些家伙,粉饰自己最厉害。用笔杀人更是一绝。
不就是输了辩论吗?
至于要赶尽杀绝吗?
不过,回头想想,刘彻也觉得,农家的思想确实有些偏激了。
居然想把民众放在皇帝头上。认为民众大于皇帝,真是大逆不道!
统治者愿意维护和保留他们才怪!
也就只有秦国那个怪胎,能容纳得了这些叛逆的言论。
反正,对于秦来说,能加强他国力的,管他什么言论。都可以拿来一用,不合意不听就是了。
不过,刘彻却觉得,农家这些言论,没什么不好。
后世大天朝还天天喊为人民服务呢!
儒家一口一个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忠孝礼呢!
最后还不是该鱼肉继续鱼肉,该无耻继续无耻?
口号什么的,想喊就喊呗,嘴炮只要不落到实际上,喊破天又如何?
君不见,农家在秦国的时候,可对秦王说过什么要人人平等劳动吗?
当然,这些事情,刘彻也就在心里想想。
嘴上还是要讲政治正确的。
“有志气啊……”刘彻看向那个小小的赵过,蹲下身子,和颜悦色的道:“尔外祖,尔父,其志远大,赵过,尔可愿继承先人之遗志,发扬光大?”
而在场的许多百姓,在听完了赵邵氏的故事后也特别感动和同情。
赵氏孤儿为什么那么催泪,还不就是戳中了民众的泪点?
老百姓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同情弱者,喜欢看到大团圆结局。
于是,许多人都紧张的看着赵过,希望赵过能挺起胸膛说一句愿。
就连宁成,也在心里说:“赵过,快告诉家上,你愿意!”
跟儒家对这个从墨家分裂出来的农家充满了敌意不同的是,法家对于农家可谓是倍感亲切,基本上现在,农家的人去找法家的人办事,比法家的人找法家的人办事还要方便。
为什么?
秦代,百余年时间,农家与法家密切合作,通力配合,才最终打造出了秦国那个恐怖的战争机器。
因此,当世大多数法家对农家有着格外的亲切感,许多人甚至从来没跟农家人打过交道,但只要听说某某是农家就会下意识的认为他是自己人。
这就跟后世天朝大部分人都去过小巴,但一提起小巴,就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巴铁,好朋友。若是偶然遇到一个来自小巴的旅行者,基本上能帮忙肯定帮,而且还特别热情……
此刻的宁成,在听了赵邵氏的故事,即感动又觉得励志。
对于赵过,更时立刻就看重了起来。将之视为自己真正的弟子了!
为什么?
对法家来说,农家就是小弟啊,在秦代,法家习惯了自己制定政策和目标。地方上的杂务交给农家去处理。
法家从来不觉得农家是个威胁,反而是个很好的盟友和小弟
宁成现在已经是太子宫中的一员了,而且地位还不低,是率更令左丞,前途远大。他自然想要在将来做一番事业了。
而当此之世,法家不止要跟黄老派争权,还要跟越发兴盛的儒家抢夺话语权。
对于宁成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农家助手,是理所当然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赵过现在是年纪小,但也有七岁了,八九年后,就长大了,到时候,若是培养得当。那就能成为他伟业的一个重要辅佐者。
在众人的期许和期盼中,赵过很懂事的低头一拜道:“回禀家上,弟子愿意继承先外祖父大人,先父大人的遗志,将来上敬天子,下安黎庶,写出一本有益于社稷的农书!”
赵过的声音虽然稍显稚嫩,但语气坚定,眼神严肃,非常认真。
周围百姓一听赵过的回答。吩咐叫好。
就连宁成也暗自挥了一下拳头,在心里叫了一声好。
刘彻也呵呵的笑了起来,摸了摸小赵过的头,赞赏道:“有志气。孤就等着你长大了,将那本东陵侯与你先父未完的农书写好了,再拿来给孤看……”
刘彻顿了一下,道:“不过呢……小赵过,你得好好学习,写一本集农家先贤大成的著作。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诺!”赵过重重叩首道:“小子谨记家上教诲!”
他人虽小,但看上去却已经相当稳重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少年老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
刘彻站起身来,对宁成吩咐道:“以后,这孩子就交给卿来教导,卿务必上心……”
“诺!”宁成高兴的躬身答道,他实在太愿意干这事情了。
“另外,吩咐下去,这赵邵氏一家,里正和思贤苑的管事,要照顾一二,孤儿寡母的,能帮就帮一下……”刘彻吩咐着。
这北里的里正和跟在刘彻身边的王道立刻就躬身道:“诺!”
于是,众人看向赵邵氏一家的眼神开始变得火热了。
有了太子这句话,他们一家以后最起码不用再担心生活上的问题了。
………………………………………………
出了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