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王翦的六十万大军直接扑下来,以寿春以北如今的防御,楚国是万万抵挡不住的。
然而秦军却迟迟没有南下。
观之楚国大将项燕,此时沉毅的脸上却没有多少的愁容。
掷地有声的说道:“以项燕之见,秦人此乃阳谋也,欲待我军汇集全部兵力,一战而攻灭之。我军汇集之前,秦人恐怕不会轻易南下。”
项燕,亦楚之名将,王翦这一摆开阵势,便立即明白了王翦的企图。
项燕说完,楚王负刍一时间没有转过弯来,继续问道:“此乃何故?”
“楚地甚广,如不能一战而灭之,战事必旷日持久。”项燕继续说道:“然而此战我楚国亦别无选择,如若不集中全国之兵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国蚕食之下虽耗时久矣,然我楚国必亡。
拼死一战,如若胜之则可反败为胜,不但楚厄顿解,如我大楚兴兵北上,未尝无一统天下之际。”
当然另一句话项燕没有明说,两人也心知肚明,一但战败,丧失全部精锐的楚国,也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覆灭。
然而,作为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项燕也有着自己的骄傲,自信自己的用兵之能并不弱于王翦之流!
第138章 投石之戏
秦军六十万大军,单是营帐便连绵十余里。在王翦的命令下任凭楚国军队如何调动部署,但是坚守壁垒岿然不动。
颇有拉着这六十万人过来,就只是在边境吓唬吓唬人的意思。
六十万人在驻扎在此,哪怕什么事都不做,每天消耗的粮草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先前长平之战时赵国之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要与秦军决战,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赵国国力已经实在供不起这几十万大军的吃喝。
然而对与秦国而言,短时间内吃暂时还不是问题,自从商鞅变法以来,“耕战”二字便成了秦国的国策,对农业的高度重视甚至已经精细到了对不同的作物,需要播撒多少种子都有规定。
而且秦人从事农业生产的铁制农具也是政府配给的,坏了可以直接从官府换新的。
当然地里的大部分产出也被政府充作了军粮。
正是这一系列的措施,才为秦军这些年来的南征北战打下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以后,军人吃什么完全由爵位身份来确定饮食标准。例如三级爵簪袅每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一般仅能填饱肚子而已。
然而在平舆,在王翦的命令下秦军的伙食档次直接便提高了一个层级,哪怕是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卒每日都能吃到一定的细粮,而且时不时的粥里还能发现许多肉丝,如此一来每日的操练士卒更是尽心尽力。
对于王翦坚守不出的策略,秦军之中有许多将领不甚理解,纷纷请求王翦出兵南下,每每如此王翦总是令人搬出醇酿美酒,与之共饮,闭口不谈伐楚之事。
每天吃的好睡的足,士卒们除了训练别无他事。古时也不似现代有着众多的娱乐活动,而且军营之中有着军规束缚,许多消遣举动也不许放肆。
士卒们一身的精力无处发泄之下,不知从哪个军营里开始悄然兴起了投石之戏,继而迅速的蔓延到了秦军各个大营之中。
王翦子婴见此,不但不予禁止,反而大力提倡,传令每营每日优胜者十数人,次日两炊可多与肉羹一碟,醇酒一壶。
要知道能吃到肉,在这个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贵族的待遇了,在一些典籍中“肉食者”甚至成了豪强贵族的代名词。
至于酒,士兵们除了在上阵之前会发放一壶之外,平日里要想喝,对不起那就这能自己掏腰包买了。
这条命令一下,更是激起了所有将士的争强好胜之心,军中投石之风更是盛行,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将士投石的距离都有所增长,用的石块也是越来越重。
秦人好战,因为只有通过战争他们才能获取爵位、田宅,每一名出征的将士,基本上都怀着能够在战场上通过敌军的首级来更变自己全家生活的想法。
然而到了平舆以来,虽然每日里生活“优渥”然而却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时间一长每名秦军将士都憋着一膀子的气力,恨不得立马便跨剑持戟杀向楚国。
ps:今天白天写了一天的材料,晚上卡文卡的厉害,一晚上就写了这一千多字,还废话不少,只能先发上这些来了,明日会尽量多更些,还望各位读者见谅。
第139章 何以视君
鉴于此次攻楚的重要性,不但是秦国倾国出动,子婴自然也把自己目前仅有的一个幕僚鲍生带了过来。
这里“仅有”二字得强调一下。
每每想到这里,子婴总是有些无语凝噎。为何前世书中看到的别的穿越者,一穿越过不了多久便是武将如云谋士如雨,天下英豪尽入其彀。
而自己也穿了快二十年了,谋士就只有鲍生一人而已。
实在是凄凄惨惨戚戚。
屯兵月余,一队使者从咸阳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平舆前线,带来了秦王赵政的旨令。
令中对子婴和王翦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收复故地,给予了极高地评价,并勉励二人再接再厉,为国效劳。
随同使者而来的还有秦王赠与二人的大量赏赐,君王有赏不可辞,子婴自然没有多想其它便欣然收下。
刚送走使者,不过旬日竟然又有一队使节,从咸阳来到了伐楚前线,和上一波一样的流程,勉励嘉奖二人一番,留下了一大堆的赏赐。
对于赏赐,子婴一向是不放在心上。子婴收下之后,身边近臣也多有所赠。
第二波使者刚走一日,鲍生便急匆匆的来到了子婴的帐中求见子婴。
“鲍生见过长安君!”一进帐,鲍生便恭恭敬敬的向子婴行礼道。
对于把自己从牢狱之中救出,而且千方百计的帮自己报得血海深仇的子婴,鲍生绝对是子婴的死忠分子。
子婴抬头一看是鲍生,当即便放下了手头的事务,站起身来说道:“鲍先生快快请坐,不知此番所来有何教之?”
对于鲍生的才华,子婴自然是深信不疑。不过可能由于多年的牢狱之灾影响,此时的鲍生并不惯于闲谈,大多数时间都是捧着一卷书籍安静的待在自己的帐中苦读。
能主动来自己这,想必是有他认为十分必要之事相谈。
“敢问长安君殿下,方君上着人赠吾美酒之赏,王上是否再次遣使厚馈于君?”鲍生一脸严肃的问到。
子婴略有些疑惑的点了点头,这件事基本上军中上层皆有所知。鲍生这个“书呆子”已经算是后知后觉了。
如若不是自己派人给他送了些秦王赏赐的美酒、锦帛。说不定鲍生这个“宅男”现在还有可能对此事一无所知。
“君上,如此看来大事不妙,还请君上早作补救!”得到了子婴肯定的答复,鲍生更是显得有些焦虑,当下进言道:“王上不过旬日,数遣使慰君,此实为危机之始也,还请君上留意之。
“不知鲍卿何出此言?”子婴赶忙问道,鲍生此人据子婴的了解,绝对不是那种危言耸听之人,既然他这样说那么必然有所依据。
“王上所忧者,大将军与君上如一人耳!”鲍生抬头看着子婴,郑重的说道。
鲍生说罢,子婴略一思量,当即便惊出一身冷汗。
此行伐楚,王翦那是行军主将,子婴的身份则是军中监军。
监军者,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代替君王,监视一军主帅。
秦王一向是用人不疑,这在以往的军事行动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极少设置监军一职。上一次设置还是伐燕之时,为方便子婴率军增援而设置。
此番攻楚,一开始便安排自己这个宗室担任监军,可以见得哪怕是秦王对王翦再过信任,也不敢拿秦室的天下作为赌注。
毕竟此番王翦所掌控的军队,基本上是秦国的全部家底了,由不得赵政不做些防范。
然而出征以来,自己这个监军完全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一直是和王翦一个鼻孔出气。
在军中导致王翦可以说是毫无制约,这就难免赵政有些坐立难安了,只得一次次的派遣使节安抚二人,也顺便打探一下情况。
想到这里,子婴赶忙向鲍生回道:“多谢先生指教,若非先生子婴已近深渊尚不自知也!”
“如此,不知先生有何计可解之。”既然有鲍生这个专业人士在这里,子婴自然略微偷了下懒,直接问鲍生有没有什么对策,这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殿下何方做一次暗箭伤人的小人之举,密信于王上诋毁大将军一二。”鲍生默默言道:“以大将军之智,殿下足可将此事与大军将当面语之。”
既然鲍生来求见子婴,自然已经将对策早就想好,鲍生的应对方案简而言之便是要子婴给秦王打王翦的小报告,目的便是要让赵政以为子婴和王翦并不完全是一路人。
而且以王翦的老谋深算,秦王的担忧肯定是一点就通。哪怕将此事直接告诉王翦本人,估计王翦为了避免秦王的猜疑,绝对会双手赞成此事。
“此计甚佳!”子婴恭敬地说道:“如此此事便劳烦先生了!”
偷懒偷上瘾的子婴当下便把搞“小报告”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也交给了鲍生。
没曾想,子婴话音刚落,鲍生便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恭敬地双手奉送到子婴面前说道:“吾已为君上备好,还请殿下鉴之!”
见此,子婴由衷的感慨:有一个好的谋士,实在是省事太多啊!
将书简接过,子婴打开一看,写的仅是王翦在军中日日酗酒不理军务一事。
不过鲍生这个宅男,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打探到此事,并将其写成一篇洋洋洒洒数百字的小报告已经不错了。
况且子婴也不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