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道:“先生要我进宫去与他相见,师兄如没有其它要紧的事,不妨就由我这两位兄弟陪着,在我府中多盘桓些时候,我去去就回。”
染干因前些时日比试箭法,曾输于张须陀手下,此时见了他,颇有些不自在,兼之见此情形,本想就此向杨广告辞离去,却被杨秀缠住,向他细细探问起突厥日常狩猎的情形来,只得向杨广抱拳回礼道:“王爷请便,我就留在府中静候王爷归来。”
杨广在张须陀的护持下,出了府中正殿,在晋王府门外翻身上了大青驴,径直朝长安宫的方向奔去。(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52章 临榆关失陷
(全本小说网,。)
杨广赶至露门外,一眼望见佩剑站立在门前,带班当值的正是左监门郎将薛世雄,远远地便翻身下了驴,大步走至近前,亲自和他打招呼道:“薛将军,本王有要事入宫面见父皇,请你行个方便,代为通禀一声。”
薛世雄却像是事先知道杨广要来似的,忙躬身抱拳施礼道:“皇上现在武德殿,王爷直接到武德殿报名求见就是,无须末将通传。”
杨广听了这话,心中暗自纳闷儿:难道父皇早就知道自己要来,事先已关照过把守露门的监门军直接放行。他顾不得向薛世雄探问究竟,回头向张须陀叮嘱声:“你就在门外等着,照看好大青驴。”便匆匆进了露门,径直朝武德殿走去。
武德殿门外,右卫大将军元胃亲自在殿口处把守,他看杨广行色匆匆地赶来,忙迎上前几步,压低声音说道:“皇上有旨,王爷来了,不需通传,直接进殿即可。王爷,卫王、高仆射、长孙晟俱已到齐,你快进殿去吧。”
杨广更加觉得诧异,忍不住问元胃道:“元将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元胃却只阴沉着脸,摇摇头。
杨广见他不肯向自己透露消息,无奈之下只得放轻脚步,从元胃身边穿过,直接进了武德殿。
武德殿内,杨坚面无表情地高坐于当中的御座上,太子杨勇侍立一旁。在丹犀下,与尚书左仆射、新任伐陈监军高颖并排,站立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将领,头戴帅字金盔,身披大红战袍,俨然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而长孙晟由于品秩的缘故,只躬身站立于二人身后。
只听那位身材高大的年轻将领正问杨坚道:“请问皇兄,临榆关失陷是什么时候的事?”
杨坚目视杨勇,示意由他来回答。
“六叔,兵部是今早四更天接到的幽州总管阴寿发回的六百里驿传,据阴寿报称,沙钵略勾结北齐旧将高宝宁攻陷临榆关是在七日前。”太子杨勇从袖中掏出一份军报,拿在手中,答道。
“阿纵来了,快,见过你六叔。”杨坚瞅见了刚刚走进殿来的杨广,抬高声音吩咐他道。
那位年轻将领随即转过身来,杨广见他不过年届弱冠的年岁,与太子杨勇年纪相仿佛,生得金面钢髯,眉眼间乍一看,与杨坚倒有几分相似,浑不似杨勇那般清秀、儒雅,赫然颇具武将之风。
卫王杨爽!一定就是他了。
杨广清楚地记得,在他穿越后不久,因这一世的母亲独孤伽罗曾当着他的面儿多次提到过这个名字,他曾暗地里上网搜索过杨爽其人,知道他不仅是父亲杨坚的堂弟,而且由于自幼失怙,被独孤伽罗收养于身边,因此在杨氏一族众人当中,与杨坚夫妻的感情最深,也最得杨坚信赖。
瞧他的穿着、装束,分明是刚刚被急召回京。临榆关在什么地方,突厥勾结北齐旧将为何要攻陷此地?
杨广心中装满了疑问,疾行几步向前,冲杨爽一躬到地,口中说道:“侄儿杨广见过六叔。”
杨爽忙伸手亲自扶起杨广,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他,呵呵笑道:“一年多未见,阿纵都快长成个小大人了。今后你只管在晋阳坐镇,六叔替你统军上阵厮杀,咱们爷俩一同对付突厥胡蛮去。”
杨广闻言实出于意外,顺势看了一眼长孙晟,见他神色凝重,蹙眉不语,不由得心中倒抽了口凉气:自己昨日才被诏准开府建衙,眼瞅着不日即将出镇并州,独当一面,难道说仅仅过了一夜,父皇就变卦了不成?
“明达,依你之见,摄图此回率军攻陷临榆关,意欲何为?”杨坚声色不露地问杨爽道。
“皇兄,我刚刚奉旨回到长安,于朝廷和突厥之间的交涉情形还不甚明了,但据目前看来,突厥欲趁我大隋肇始之机,发兵来犯,强逼朝廷与其妥协的意图十分明显。况临榆关地处长城要塞,又是通往辽东的咽喉要道,一旦落于突厥之手,则幽并等地皆无险可据,实已危矣。为今之计,臣弟愿亲率三军,驰援幽并,尽早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临榆关,方可保北境无虞。”杨爽不假思索地答道。
“皇上,长孙览、元景山已至江陵,八万大军于皇上昨日于大朝会上宣布伐陈诏命前业已集结完毕,此时若再发兵北上,臣只恐南北两线作战,于朝廷多有不利呀。还请皇上三思。”高颖听到杨爽一力主张从速发兵,收复临榆关,忙提醒杨坚道。
杨坚盯着高颖,不禁皱了皱眉:昨日朝会散后,高颖就曾提醒他道,晋王年幼,论其年资,不足以威服三军,须得另遣重臣大将从旁辅助才可保万全。为此,今早四更接到临榆关失陷的军报后,他特地从同州紧急召回了身为雍州牧的堂弟杨爽,欲要他北上为帅,抵御突厥,孰不知杨爽慨然请命出征,高颖反倒开口劝止起来,他这是打的什么主意?
“独孤,临榆关失陷,你是欲要朕坐视不理吗?”杨坚加重了语气,质问高颖道。
高颖见杨坚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忙躬身施礼,向他解说道:“臣不敢。方才臣不过是虑及南北两面同开战事,唯恐于朝廷多有不利,特意提醒皇上而已。据臣想,突厥联合高宝宁攻陷临榆关,幽州总管阴寿发回的军报当中却无促请朝廷增兵北上之意,多半是阴寿已有退敌良策,此为其一;其二,若论朝廷现布署于北境的兵力,幽州阴寿、并州虞庆则各统军五万,李充、韩僧寿所部加以来也有五六万兵马,兵力并非不足,皇上与其另择统帅,增兵北上,不如颁下一道诏命,合北境所有兵马,共救临榆关,方为上策;退而言之,臣料突厥此举,大半是欲以此逼摄我朝廷向其服软献贡,题外之意应大于题内,仅就目前来说,似乎不宜大动干戈。”
“季晟,你留在摄图身边长达一年之久,对他的用兵谋略应该略知一二,依你之见,朕该不该立即任将、增兵北境,与突厥一战呢?”杨坚没有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冲着长孙晟问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53章 雁巢
(全本小说网,。)
长孙晟跨前一步,抱拳答道:“陛下,前两日太仆卿元晖从达头可汗处出使回京,曾向陛下奏报,称达头可汗玷厥虽没有明确表示不与我大隋为敌,但却欣然领受了陛下赐予其的狼头纛,此举至少表明达头有称霸突厥各部的野心,并不甘心只做突厥的第四可汗。再者,处罗喉身为突厥第五可汗,且是沙钵略可汗摄图的同胞兄弟,他如今仍在长安,摄图如欲大举进犯我北境诸州郡,一来,不至于孤军深入,二来,也不会不考虑到处罗喉的生死安危,据此两点,臣倒是赞同高仆射之见解,认为摄图突然发兵攻陷临榆关,是欲给我朝廷一个下马威,配合处罗喉长安之行,妄图强逼我朝廷向其服软就范。于今之计,陛下既已于昨日大朝会上向中外朝野宣布了伐陈大计,目下自当以南面对陈战事为重,在北,依臣末见,不如速遣处罗喉返回突厥,要他向其兄转达我大隋与突厥和睦相处之意,以求尽量延缓与突厥发生正面冲突,待伐陈之役获胜之后,突厥慑于我强大的军威,也断不至冒险大举兴兵来犯。庶几可使我朝廷免于陷入南北两线征战的危局当中。”
“你是欲要朕示弱于突厥,以换得彼一时主动退兵吗?”杨坚脸色阴沉了下来,辞气不善地质问道。
杨广对高颖和长孙晟所说不甚以为然,当即抱拳说道:“俗语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儿臣向父皇请旨,请父皇诏准儿臣与处罗喉父子一同离开长安,出镇并州,统率三军,收复临榆关,将突厥人赶出长城。”
“好小子,有种。”不待杨坚回应,杨爽当即赞道,“六叔陪你一起去,请皇兄下旨吧。”
杨坚对兄弟和儿子的态度很是满意,舒眉展眼,正欲传旨命将,就见高颖从袍袖之中掏出封书信来,呈向自己,口中说道:“这是臣昨晚收到的,吴州总管贺若弼托臣转呈给皇上的一封密信,请皇上过目。”
杨坚瞧也不瞧,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贺若弼有何事要奏,今日殿内没有不相干的人,独孤,你不妨直接讲出来就是。”
高颖对杨坚的不满视若无睹,缓缓说道:“贺若弼在这封密信中向陛下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南陈直阁将军裴蕴不久前暗中致书贺若弼,声称他因老父在北,情愿充做我大隋内应,为我朝廷效命。”
“这不是很好嘛。”杨坚略微放松了语气,目视着高颖,答道,“你可以尚书左仆射的名义回封信给贺若弼,要他答复裴蕴,就说朕已起大军八万攻陈,命他随时传递南陈朝中消息,一俟我大军攻入建康之日,朕必重重地封赏与他,成全他父子团圆。”
“禀皇上,裴蕴在这封信中还提到了一个十分紧要的情况。”高颖迟疑着看了看殿内诸人,欲说又止。
“但说无妨。”
“是。据裴蕴报称,南陈自陈顼陈师利即位后,一直致力于北伐统一大业,数年前陈师利即命太子陈叔宝牵头,组建了一处专一侦伺江北政情、军情的机构,名唤雁巢。凡是雁巢中人,皆由陈叔宝一手掌握,分潜江北各州郡府县,充做南陈奸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