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皇太极明白,他们的确没理由再要求其他的好处,而多尔衮能谈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其努力的结果。

    不过,皇太极也并没有因此而打消有朝一日入主中原的念头。

    皇太极已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而范文程这位皇太极身边最得力的谋士自然被奉为座上宾,成了内秘书院的大学士。

    这日,皇太极闻听范文程偶感微恙,甚至亲自来到范文程屋里探望,而已染鞑子奴才习性的范文程吓到忙直接跪倒在地上:“主子前来,奴才竟未能知,请主子治罪!”

    现在范文程也已成为少数几个能在皇太极面前自称奴才的高级幕僚,因而在见到皇太极后才会突然口出“奴才”二字。

    “起来吧,不必如此拘礼,朕今日来找你一是听说你病了来看看你,二是想和你聊几句,如今,我们与大明也算是达成和解了,但无论是他朱由校还是朕,都知道这一纸合约不过是缓兵之计,至少朕还不想让他朱家的人一直占着关内的大好河山!”

    皇太极说后就直接坐在了范文程的对面的椅子上,又问道:“依你看,这大明还能苟延残喘几时。”

    在皇太极看来,大明国内危机重重,吏治已然腐败不堪,且党锢之争不断,是不会不亡的。

    而且熟知历史的他也不认为这个世上还有能享国祚两百余载后还能再来两百年的王朝,强大如汉唐,亦不过两三百载,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

    “主子所言甚是,朱由校即便有心要重振大明也是无力回天,且奴才昨夜观天,紫微星也已北移,更能说明天命在主子您而不在他朱由校,他朱家主宰关内两百余载已使得民不聊生,灾害连连,以奴才看,即便主子您不去讨伐,他朱家人的大明也不过二十余年可活。”

    范文程的话让皇太极不由得点了点头:“先生此话有理,不过现在还不是与明廷再起战端的时候,当务之急却是袁崇焕和毛文龙两股势力,扰得我大清后方很不安宁,这两股流贼不除,朕也没法集中兵力从吴襄部夺取大凌河之地。”

    听皇太极提及此事,范文臣也默然地点头称是。

    两人都知道现在对大清威胁最大的的确不是大明也不是同样在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的关宁军吴襄部,而是游移不定常常袭击自己大清后方的袁崇焕和毛文龙。

    不过,范文程知道皇太极既然来找自己,自然是要自己给出解决的办法。

    所以,也没等皇太极再问,范文程就起身朝皇太极拱手道:

    “主子勿忧,这两股流贼虽游踪不定,但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办法,据奴才所知,这袁崇焕乃文官出身,而毛文龙却本来是登莱的武官,且袁崇焕在此之前就力陈除掉毛文龙,但因朱由校的阻拦,才使得毛文龙没有被治罪,不过,也正因为此,两人的嫌隙也是越来越大,以奴才看,既然现在我们已经与大明达成和解,倒不如派人去暗通袁崇焕,与之交好;

    再唆使袁崇焕除掉毛文龙,袁崇焕自出使朝鲜后就悍然斩杀朝鲜大将一事就可看出,此人有胆有识且野心不小,若我们挑拨一番,不愁他不杀毛文龙,只要杀了毛文龙,他袁崇焕的朝鲜兵只怕也是孤掌难鸣,到时候我们借朝鲜犯我边境之理由兵指朝鲜并顺道剿灭了袁崇焕部也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听范文程如此说后,皇太极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先生不愧是朕之子房,如你所说,这袁崇焕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且器量狭小,对毛文龙等武夫更是不能容忍,这是他们明廷的士大夫素来的弊病,朕倒也可以借此,让他袁崇焕帮朕除掉毛文龙这个麻烦;只是,由谁去见袁崇焕,却需要再三斟酌才行。”

    而范文程连忙道:“此事还是由奴才亲自去吧,这袁崇焕昔日为主政辽东时,奴才和他也有过一面之缘。”

    ……

    时间辗转进入了夏季,禁卫军各营指挥使除常延龄等三人要去西南和两广募兵而没有到达以外,其他各营指挥使已经开始了募兵工作。

    在京畿一带负责募兵的刘宾甚至几乎就快完成了募兵工作,这一带的百姓大多与鞑子都有些仇恨,因而应召都很积极,甚至有不少是已有功名的士子。

    而负责在徐州募兵的覃博桐此时则正站在一处由某千户所提供的校场上,而站在他面前的就是新应召禁卫军士兵的第一批。

    但尽管因为禁卫军军饷高且现在无地流民也多,因而前来应征的百姓并不少,光这第一批就有上万人,但覃博桐对此却很是失望。

    因为站在他面前的这些应召士兵几乎就跟乞丐无异,骨瘦如柴居多,膀大腰圆的则是寥寥无几。

    而且这些应召百姓们一个个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甚至覃博桐等禁卫军官兵连续教了一周,才让大部分人分清了左右。

    不过,就因为左右转这么一件小事就刷掉上千人。

    而鳌拜这边也没好到那里去,秦地的百姓本来就吃不饱饭,如今听说能当兵吃粮,有的地方几乎全村人都赶了来。

    鳌拜只得找到当地的州县官员将年迈者或者在家里是独子的排除,然后又按照朱由校提出的几点原则筛选后才留下三万人准备进行集训,待集训后才确定能留下那些人,一般情况下,在集训期间,就会有人自动离开。

    富大海在湖广的募兵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但淘汰率也同样很高。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七十六章 改变

    (全本小说网,。)

    内阁大学士新进名额决定后,紧接着朱由校又直接升了卢象升为兵部尚书,而杨嗣昌则替为兵部左侍郎,依旧替卢象升代管兵部日常事务。

    对于孙承宗和孙传庭还有王在晋也仍然挂着兵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的职衔,但并不负责兵部事务,而是依旧替朱由校总制三边军务。

    而驸马都尉巩永固却正式实授了户部左侍郎的官职,且主要管理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银行,当然皇家银行依旧是由胡寿春直接负责。

    不过,这也算是朱由校开了让勋戚担任朝中官员的先河。

    之所以这样做,自然也是跟皇家工业公司带来的利润已足以抵得上半个国库收入的原因有关。

    而朱由校将这个新兴的且肥的流油的行当交给勋戚来主导,却也算是对这些勋戚的拉拢,日后对文官乡绅集团全面开战时也不至于陷入孤立。

    茅元仪回到归安后就立即开始了对归安织机的制造,并立即成立了皇家织造局,且花重金趁着丝绵等原材料还未上涨前大肆购买。

    江南的商人们没谁在乎新出来的这个皇家织造局会给他们的买卖带来什么影响,毕竟此时的皇家织造局看上去规模小得很,在动辄每天都有上千织工工作的大型织造作坊的他们而言,这样的小作坊是成不了的气候的。

    因为他们大作坊可以让丝织品的价格定的很低但却能获得大量利润,而小作坊能办到吗,若是价格低了,所取得利润自然也跟着低,只怕也维持不了几天就自己倒闭掉。

    不过,皇家织造局在织造出第一批丝织品后不但没有因为有“皇家”二字而提高丝织品的价格,反而直接比市面上的价格低了整整一半。

    有的商人在《大明日报》上撰文嘲笑说皇家织造局这是在赔本赚吆喝,故意坑朝廷的银子去肥了自己的腰包。

    但也正因为皇家织造局降低了丝织品的价格,而使得许多人都来皇家织造局购买,如此一来,那些大作坊的私人老板们的买卖反而下降了下多,他们也只得跟着降,并因此缩小了利润空间。

    许多商人开始不满,都很是埋怨皇家织造局,且都说它要自己亏就自己亏何必降价害得整个织造行当的人都跟着吃亏。

    甚至,因为这事,浙0江道的巡按御史还借这《大明日报》的内容直接风闻言事,弹劾皇家织造局扰乱织造行当的秩序,使得百姓们因此而受到了伤害。

    京城的朱由校收到后并没有做出任何举动,他自然知道一旦皇家织造局在江南丝织业打开局面就必然会遭受到传统商人的反对。

    但现在朱由校要做的是让通过建立国家垄断的公司去掌控大明的财政,所以他必须偏袒自己的皇家织造局。

    那位巡按御史最终还是被罢职,而皇家织造局也没有出现其他商人所预料的不出几个月铁定赔本的结果。

    皇家织造局自从用了蒸汽动力作为丝织品工作的主要动力后,对丝织品的改革推动就已经开始,成本大幅度降低,利润却大幅度提高,但在市面上的价格却也跟着降低,而也正因为此,便有了更多的百姓能购买起布料。

    这就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后带来的好处,不过这样一来,也带来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许多的传统织造作坊因此而破产,大量的织工面临这失业的问题,许多本来没有土地还可以活下来的工人因此又要面临生存的危机。

    在不知不觉间,整个大明的危机就不仅仅是只有农民无地可种的问题还有大量市民无工可作的问题。

    当然,现在的皇家织造局同皇家玻璃厂一样所带来的利总体上还是大于弊的,毕竟每个月数百万两银子的进账对于曾经贫穷的大明皇帝朱由校而言,总算是能够好好的干几件花钱的事了。

    朱由校也意识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减少并使得大量无地平民更加难以生存的问题。

    因而,在成立皇家工业公司的玻璃银镜厂和皇家织造局后,他又将工部的营缮司改组成立了皇家工程局。

    而皇家工程局则直接由刚刚回京的工部尚书霍维华负责,霍维华在天启七年到天启八年间几乎一直在外负责各处的水利的疏浚工程,因而对于组织民工和筹划基础建设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朱由校给霍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