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有,他们从小身边跟着一些唯命是从的宦官,让他们从小养成骄奢之气,嚣张跋扈,视平民如无物,等等等等情况,我们都在改进,您看现在成长起来的诸多皇子之中,不是有很多,才能足以治理州郡,甚至还有像魏王和吴王这样可堪当国之柱石的栋梁之才么。
相信,再过几十年,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皇家涌现出来的人才,也只会越来越多,足以辅助君王,管理天下。
那么,您担忧的,其实应该只在君王自身。”
孙享福说到这里,李世民便坐直了身子,露出了认真之色,示意他继续。
“君王的权利,必须要受到限制,这是早前朝臣士大夫们就领悟到的道理,但是,怎么限制,却是一个大课题,不能由着君王自己的性子来。
同样,也不能让朝臣士大夫,架空君王。
因为,大多数君王,即便昏庸,也希望自己的国家安稳,而士大夫这个群体,是很容易因为私利,而枉顾朝政的。”
说到这个,李世民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他就是一直在摸索这一点,他此前在有些时候,会被魏征这样的人气的跳脚,有的时候,面对程咬金,尉迟恭这样的人,又只能无奈,对于李靖,冯盎这样的人,还需要敬重。
可是他不觉得他的后世子孙,人人都能像自己这样,把各方面处理好,人克制自己的难度太大了,即便是现在颇有贤名的太子李承乾,也经常会撂挑子,跑去戏院看戏,或者强令执行一些自己认为对的政策,索性,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第753章 坐论皇权
大臣和皇帝讨论怎么限制皇帝的权力,这要是在以往,就是要吵架的节奏。
然而,两人却能够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慢慢交流,这也算是一副奇景了。
当孙享福真正说到具体策略的时候,李世民就听的更加认真了。
“陛下,您熟读周朝以来各朝的史书,有没有发现,君王老来皆昏聩这个道理?”孙享福问道。
“君王老来皆昏聩?”
这个词李世民似乎没怎么听过,但是,他顺着这个意思,倒是想到了不少人。
因为,这个时代,四十岁以上的人,都算是老人,那么,远一些的,有赵武灵王,汉武帝,近一些的,有梁帝萧衍,隋炀帝杨广等,都是四五十岁以后,开始昏聩了。
李世民甚至想到了李渊和自己,貌似,自起兵以来,就是李建成和自己在做主力,而现在自己到了四十多岁以后,也开始越发懒得处理政务,都是丢给李承乾,甚至,还越来越喜欢听一些吹捧自己的话。
不管孙享福说的这句话有多少道理吧!起码,他觉得自己该反省反省了。
见李世民并没有继续作声,孙享福便再度道,“其实,这也不怪那些君王们,人老了,精力有限,不再承受的起高强度的劳心劳力,思维,也更倾向于安逸,这是人的天性,所以,陛下若是问臣,如何让后代君王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那么,首先,咱们的君王,就得年轻化。”
“你的意思,皇帝,也要设置退休年龄?”李世民语气平和的问道。
似乎,他对孙享福这个提议,并没有多少意外,可见,此前,他自己都有想过。
孙享福点了点头答道,“是的,陛下,老年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确实无法跟正值壮年的人比较,从科学的角度讲,咱们应该以精力更充沛,思维更活跃的壮年人来担任国君最合适。
并且,一代君王,一代臣,皇帝在位的年龄,也不宜太久。
比如,陛下您在位,重用外戚长孙氏,不是说长孙氏不好,可现在仅仅是十几年时间而已,长孙氏的资产,整个家族的官员数量,掌握的权力,有多大,不用臣细说了吧!
这也是皇后娘娘经常劝您不要任命长孙氏子弟为官的道理,长此以往,十几二十年后,长孙氏的势力,可能还要再翻很多倍,您真的觉得,在利益诉求下,他们会一直这么安稳下去么?
承乾将来当国的时候,面对这股尾大不掉的势力,只怕会很头疼。”
历史上的高宗继位之后,可不就立即跟长孙无忌斗起来了么,国朝的资源在这种内斗之中,不知道会损失多少,孙享福也是看李世民非常理智的在分析这个问题,又有长孙皇后多次的规劝在前,才敢拿这件事情出来说的。
不然,就算以他的地位,也不敢轻易去踩这个雷。
当然,这也是出于他和长孙无忌父子的关系很好的原因,他不想看到长孙氏落得最终的那个下场。
听到孙享福这个建议,李世民瞬间便心念飞转,朝堂上的党锢势力,既得利益者团体是怎么形成的?
不见得是有谁在刻意组织,谋划的,大多时候,是天长日久的,自然而然的因为利益,聚集到一起的。
一个政策执行的久了,一个人在一个位置管事管的久了,都会自然而然的会因为视角和习惯的问题,让下面的人找到政策漏洞,钻空子。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每隔一两年,会将顶尖的几个大臣,来一轮权力洗牌的原因,在他这里,除了武将方面稍微好些,文臣方面,就没有那一个宰相级的高官,安安稳稳的在位置上待过三五年的,萧瑀,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温彦博长孙无忌等,都是几度反复。
另外,他只要还在当皇帝,就肯定会重用外戚长孙氏,因为他要向所有人证明,支持他打江山的人,能得到好下场。
而等到李承乾当了皇帝,就未必会这样了,他或许仍然会重用长孙氏,但是侯氏,孙享福的幸福村系,他也更加会重用。
如果,两人当国的时间都不长,那么,基本可以在这些势力形成威胁皇室统治的政治力量之前,将他们用温和的手段更替掉。
可一旦一个家族受重用的时间超过二十年,超越了两代人的话,那么,他们发展起来的势力,就很不好剪除了。
因为,一代人,就可能有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扩张,就拿李世民来说,他的下一代,现在就有六十多个儿子,以后可能还会再生不少。
两代下来的话,那可就是数百上千倍的增长,这种庞大的血缘关系网,如果都进入朝堂,绝对足以摧毁朝廷设置的各种制度,这也是李世民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不再给自己成年的儿子或者弟弟们封官的原因。
这么封下去,就算大唐的地盘再大,也会有封完的一天,皇家要是阻挡了所有人的上升通道,那就势必会出大问题。
“那么,依你之见,君王退位年龄,应该怎么设定呢?”李世民依旧语气平和的问道。
听到他这个问题,孙享福心里对李世民的佩服,就又多了几分。
他这哪里是在问什么君王的退位年龄,这根本就是在问他自己的退位年龄。
说到这个,孙享福突然想起了自己这几给月所讲的假历史,其中,566年出生,626年退位的李渊,可不就是刚好六十岁么。
而结合文官武将的退休年龄,孙享福很快就得出了一个数字,道,“此事,其实简单的很,可以在宰相和大将军的退休年龄上,再加一个层级,也就是五十岁退休。
那么,按照延迟退休的规定,极限退休的年龄,正好就是六十岁,与太上皇退位那年,六十岁的年龄,正好相符。
如此的话,这条规定,就可以成为我大唐江山自立国以来,就坚决执行的帝位更替制度,之后,将再也无人敢质疑陛下继位的合法性。”
听到这里,李世民的眉头一挑,但又有些不舍。
五十岁退休,那么,他就只有五年时间了,即便是延迟退休,也只有十五年时间,但一想,如果自己真的坚持到六十岁的极限退休年龄才退休。
那么,李承乾可就要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到时候,轮到他做皇帝的时候,就算做到极限退休年龄,亦都没有他做太子的时间长。
所以,为了后面整体的帝王更加年轻化,他甚至都不可以拖的太久。
“正明此法,似乎颇为可行,容朕稍后思之,你还有其它方面的建议么?”李世民思考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道。
孙享福再度道,“陛下,即便设置了君王退休制度,也不并不能限制君王的权力,使之达到与士大夫之间的平衡。
所以,这只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制度,咱们还要专门设置限制君主,和朝臣权力的一个部门。”
“专门限制君主和朝臣权力的部门?”
说到这个,李世民想到了法部,但如果孙享福只是说的法部,就没有必要提出来了,法部官员,说白了,还是一个官员,他们未必不会因为利益,做一些本就犯法的事情,后世,这个系统里面的贪污犯可不少。
“是的,陛下。”孙享福确认了之后又道,“您应该知道,咱们首批实习生转正的制度。”
“朕记得,除了需要官府的考评之外,还需要民意投票决定吧!”李世民答道。
“是的,陛下,在这样的制度实行下来之后,咱们这些年遴选上来的官员,除了能胜任职务之外,工作能力,大多也都过的去,百姓们基本都满意,因为,他们执政,往往会站在民意的一边。
如九垸县,县令做重大决定,全县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采用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那么,咱们何不再成立一个民意代表团体,与法部相结合,在君王的候选人,以及在位皇帝行为不妥当,和一些由朝臣决断的重大政治问题不合适的情况下,提请全民公投。
这个公投结果,可以否定皇帝,或者朝臣们强行决定的事情,也可以要求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惠民的政策,不仅让君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也让朝廷的政策,更多的是为人民百姓服务,算是用民意,双向的削弱军权和朝臣们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