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本人没有卷入大象二年的那场变乱,也没有掺和禅让之事,所以即便他的母亲是隋国独孤皇后的四姊,周军也没有赶尽杀绝。
关中门阀权贵之间联姻情况很普遍,真要这么牵连,恐怕是要把所有人都杀光,但是放任不管又不放心,故而周军主帅宇文亮采取了折中的办法。
要提防但又不能杀的人,连带家眷一起到山南“暂住”,而李渊一家被安排到黄州西阳城居住,实际上就和软禁差不多。
许绍得知故人到来,虽然起了访友之心却没有造次,待得总管府衙这边首肯之后,才派人到李渊住处送了请柬,邀请他夫妇二人到巴东城做客,尽地主之谊。
酒过半巡,双方女眷转到侧厅,李渊开始谈起一些方才不便谈的事情。
他来到西阳,虽然行动受限但在城里走走还得可以的,逛了几日街后发现西阳城的情况出乎意料之外,这座城要比想象中繁华许多。
当年他在安陆时,黄州所在的江北地界还是陈国国土,按着模糊的记忆,这几个州似乎默默无闻,地少人稀,无论农业还是商业,都是不值一提。
结果那日他乘船从汉口入长江顺流而下,临近黄州地界时,首先被那绵延无尽头的江堤震撼,这项工程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因为随船有许多行李,李渊一行是过了西阳城,在东面的巴口港靠岸,繁华的巴口东、西港,让他又吃了一惊:黄州有何特产,能让商贾如过江之鲫?
看着巴口旁热闹的巴东城,看看其城外那个叫做“风车”的建筑,又看看码头上繁忙的装卸情景,李渊还没回过神,就坐上了模样奇怪的四轮马车。
一路向西前进,半路所见一是南侧的江堤,二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军营,三是道路北侧那一大片农田。
江南河沟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一到雨季就发大水,要想开垦农田就得兴修水利,而江堤、河堤完善的黄州西阳地界,到底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
入了西阳城,坐在马车里的李渊急切间看不清城内情景,待得安顿好后上街转转,结果先被书肆吸引过去。
闻名已久的一“本”书,就是发源于黄州书肆,各家书肆卖的书种类很多,书籍用纸和“印刷”都很不错,一本本的“线装本”,摆放和翻阅都很方便。
然后就是布店,一车车的布运到布店,然后没多久便被客商拉走,李渊见着此情此景,大概明白了为何巴口港如此繁忙。
商业繁华,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付账,李渊平日不太接触买卖,但也知道大宗交易时支付是个大问题,动辄数车的铜钱,运输起来那可真是要命的。
然而西阳城里没见着运钱的马车,无论是书肆还是布店,各家店铺的交易看起来都很轻松,客商凭着几张纸就能带走大量的货物,这种纸叫什么来着?
“叫流通券,实际上是起到替代铜钱的作用,正如叔德所说,动辄数辆车的铜钱,交易起来太麻烦了。”
“流通券?我记着店铺掌柜说过,面值有壹匹、拾匹甚至有壹千匹的,这是何意?”
“就是字面的意思,上面的面值写着多少匹布,那就能换多少匹黄州精织布。”
许绍早知道李渊会问这个问题,他的亲朋好友来到黄州,基本上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流通券为何物”,解释了不知道多少遍,所以再次解答不成问题。
简要的介绍后,李渊对流通券有了大概的了解,只是心中依旧还有疑惑,沉吟片刻问道:“当年的‘永通万国’钱,号称一当十万,结果没多久便无法推行,这流通券为何能够如此?”
“叔德定是想歪了,流通券是黄州布商联保的一种兑换凭证,并非官府发行的钱币,而且只在西阳城里流通,为何不能?”
“嗣宗的意思?”
“首先,最关键的是信用。。。”
许绍进入“解说”状态,说辞自然是从宇文温那里学来的,这玩意刚出来时,他也搞不清楚到底真么回事,和郝吴伯琢磨了许久都是懵懵懂懂。
李渊听着听着发现自己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不懂,流通券的“原理”太过匪夷所思,古往今来从未见有记载,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明白无误,流通券能够“流通”,靠的是信用和方便。
“邾国公的想法向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最后实施起来效果好得很,不说别的,叔德乘船来西阳时,想必见过江堤了吧?”
见着李渊点点头,许绍继续说道:“叔德觉得修筑如此规模的江堤,到底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
“呃。。。怕是不下万人吧?石料什么的更不会少。”
“只多不少,不过邾国公当年上任时,州里户数不过五千余。”
李渊闻言愈发疑惑,一户一般按照五口人计,五千余户算起来人数也就不到三万,要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人那里够?
“叔德有所不知。。。”
许绍继续讲解着,黄州(巴州)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他也是出了很大的力,所以在对亲友讲解其中内幕时,许绍与有荣焉。
他和郝吴伯年纪轻轻便有机会治理州郡,扑杀钉螺预防鼓胀病、新修水利、扩建城池、安置移民、开垦荒地、主持各项事务,数年来的成就,已经顶得上父辈做官十余年的功绩了。
当然论起玄之又玄的为官之道,他们还嫩得很,可说起做实务,就有底气和各自父亲争论一二。
不知不觉,两人的杯中茶空了又满上,反复几次之后,李渊终于通过许绍的解说,将心中的疑团解开大部,他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黄州所有的一切变化,都是围绕邾国公宇文温发生的。
“呃,不知邾国公其人如何?”
“叔德不是在上洛和邾国公碰过面了么?”
听得许绍这么说,李渊惊讶道:“嗣宗是如何知道的?”
‘说漏嘴了!’许绍心中叫苦,硬着头皮和盘托出:“是国公来信说的,他说叔德即将到安陆暂住,让我有空去安陆拜访一下,未曾想竟然是来到西阳。”
许绍和宇文温走得很近,否则不可能在其任职的州内得到重用,这一点李渊早已想明白,但他还是从许绍的回答中听出了不一样的信息。
‘即将到安陆暂住?莫非邾国公事前也不知道我会被安置在黄州西阳城?所以从未对夫人有邪念?’
见着李渊陷入沉思,许绍琢磨着这位莫非和宇文温有什么误会,不过这种事他帮不上忙,只能是尽朋友之谊,照应一下李渊。
纠结了片刻,李渊决定开门见山:“嗣宗,不知坊间传言说邾国公。。。强抢民女什么。。。呃。。。”
“嗨,陈军被国公屡次击败,打又打不过,只能散布流言蜚语,不要说强抢民女,还有人说国公嗜吃人肉什么的,这都当不得真。”
“呃。。。独脚铜人是怎么回事?”
“那可精彩了,叔德可曾听说过‘决战西阳之巅’?”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技树
邾国公府厨房,某处隔间内,客串监厨的吴明穿上了厚厚的麻布罩袍,带上兜鍪和铁面具,又带上由猪皮和琉璃制作成的“护目镜”。全本小说网,HTTPS://。m;
身边两人也是如此打扮,待得准备完毕,一人提着个锅放到了沼气灶上,锅里已经放好了汤汁、配料和食材。
府里对沼气的应用已经持续数年,不光有沼气灯照明,还有沼气灶煮菜做饭,当然成日里烧沼气可不行,许多时候还得烧柴,毕竟沼气的量说多不多。
“仔细放好,检查一下排气阀还有浮子阀!”
“检查完毕,一切正常!”
“点火,拧气阀,开始计时!”
沼气灶内喷出的沼气,被先一步燃起的蜡烛点燃,烘烤着放在灶上的金属锅,这个锅和寻常的锅不同,更像一个瓮,而且锅身和锅盖均由精铁制成,是邾国公府厨房中的神器。
它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高压锅”。
高压锅又称“压力锅”,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一百度以上,于十七世纪发明出来,以独特的高温高压功能,大大缩短了做饭的时间。
好处不止这点,高压锅烹调出来的食品味道好,特别是不容易烧熟的肉类变得容易熟了,吃起来口感好得出奇。
宇文温的高压科技树发展了将近七年,终于出现了实用化的高压锅,结构和后世家用的高压锅类似,只是关键部件用的是替代品。
高压锅需要密封圈,因为没有橡胶所以用的是杜仲胶,然而单纯的杜仲胶密封圈耐用性还是差了些,所以最后用的是纯铜和杜仲胶一起制成的密封圈。
水力冲压而成的锅体、锅盖,又经过水力车床打磨,最后手工进行精加工,花了许多功夫才做出来成品,排气阀、浮子阀等该有的东西一应俱全。
虽然是低水平的山寨高压锅,但其烹饪效果已经是犀利无比,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厨具能作出高压锅的烹饪效果来。
何谓“高压”?除了宇文温和少数作坊工匠外,没谁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知道这玩意煮出来的菜很好吃,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危险。
高压锅会“炸锅”,第一次在厨房使用时就炸了,铁制的锅盖直接击穿房顶,落到院子里砸出个浅坑,厨房里一片狼藉,滚烫的汤汁喷了一地。
亏得当时防护得当,在场数人只是轻微烫伤和擦伤,不过被这么一吓过了许久才说得出话。
危险,太危险了,不说容易出人命,光说那忽如其来的巨响,就把远处后院里的小郎君们吓了一跳,原本主母不愿在府里用这玩意烹饪,奈何郎主一意孤行要坚持用下去。
折腾了许多次,高压锅又重新改进了不少,炸锅的情况越来越少,会用和敢用的厨子也多了起来,随着高压烹饪技术的进步,邾国公府里的伙食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