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以人来比喻,这个时候的蒸汽船,大概就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罢了。
这么慢的“静水”航速,让蒸汽船没有任何实用的意义,因为船的自重大,在大河里顺水时航行速度比不上不需要烧煤的正常帆船。
而到了逆水时,蒸汽船的航行速度会更慢。
但这不是技术人员当前要纠结的问题,大家都想清楚了,饭要一口一口吃,不然会噎死。
技术难关,要一项一项攻克,首先要确保蒸汽船能维持至少八个小时的持续航行能力,这期间锅炉不会爆炸,船身不会开裂漏水,这样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再解决航速问题。
上级对蒸汽船的要求,已经放宽很多,这让技术人员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和构思。
也许再花上五年、十年,“蹒跚学步”的蒸汽船,就能够“健步如飞”,在江河湖海里尽情航行。
甲板上,人们都在看着挂钟,等着让人激动的时刻到来。
船舱里,锅炉工正在给蒸汽锅炉加煤,这地方很热,所以锅炉工们轮流“值班”,好不容易熬了那么久,眼见着时间就要到了,他们也很激动。
然后发现一个问题:船上的存煤不够烧了。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实验蒸汽船持续航行八小时必须是在全速航行的前提下完成,要靠船只自己携带的燃煤提供动力,不得借助“外力”。
为此,技术人员经过一系列计算,设计船只结构时,将煤仓大小也考虑在内,才最终有了“实验十五号”的成品。
煤仓按要求是有盖的,所以不存在堆出小山的可能,而现在,船上燃煤不够了。
问题出在哪里?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技术人员急得脑袋冒汗,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先前的计算有问题。
这是设计时就落下的病根,想改,已经来不及了。
降低锅炉出力的做法是作弊,是不允许的,所以船上人员眼睁睁看着船速慢下来,轮桨渐渐停止转动,而时间,仿佛凝固了。
距离八小时,还差三十分钟。
蹒跚学步的幼童,眼见着即将抵达终点,却一不留神摔了一跤。
第七十二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加大煤仓尺寸?哪能随便加,这不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么,加来加去肯定搞成一大盆面团。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这怎么会呢,不就是适当扩大煤仓尺寸。。。。”
“不会?你们想想,加大煤仓的尺寸,确实能增加装煤量,但船的尺寸不也就跟着变大了?这算不算增重?增加的那些煤,一样算增重不是?锅炉还是那几台锅炉,要推动的重量增加,耗煤量不就上去了?”
“那那。。。。”
“治标得治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我看,还得想办法增加锅炉的出力才行。”
“可那很难,大家忙了那么多年,进展一直不理想。。。。”
“难也得做不是?锅炉不行,船速就上不去,这就好像马车,马车造得再精美,拉车的马不行,那就是不行。”
湖畔某神秘工场,技术人员们正在开讨论会,对昨日“实验十五号”蒸汽船的试航进行总结,这次试航只差一点点就达到了技术要求,最后却因为燃煤耗尽而功亏一篑。
大家扼腕叹息之余,对“实验十五号”的改进展开激烈讨论,讨论到后面,得出一个很无奈的结论,那就是:蒸汽锅炉如果不行,蒸汽船就绝无可能实用化。
这就像马车走不走得快全靠马那样,道理简单,却是个难以跨过去的门槛。
即便“实验十五号”想办法完成持续航行八小时的要求,但接下来就得解决航速的问题,一样会碰到锅炉出力不足这个技术难题。
对此,“攻关小组”无计可施,因为按照分工,他们只负责琢磨蒸汽轮船,蒸汽锅炉的改进,不是他们的“攻关”目标。
见着大家有些气馁,主持会议的“项目总管”林有地亮出绝招:“大家不要担心,‘嘉禾盛’还有‘迎春来’的工匠们,已经齐心协力,改进出一个新型的蒸汽锅炉,叫做‘旺财肆型’蒸汽锅炉!”
说完,他让人将身后帷幕拉开,于是一台崭新的卧式蒸汽锅炉出现在众人面前。
林有地见着大家看着这锅炉,一头雾水的样子,知道大家看不出内里乾坤,于是开口为众人讲解,讲解这“旺财肆型”到底“旺”在哪里。
锅炉,顾名思义是“锅”和“炉”的合称,炉是烧火的炉,锅是装水的锅,用火把锅里的水烧开,就有了蒸汽,蒸汽进入汽缸,就会推动汽缸活塞。
有了不停的活塞运动(往复运动),才有了不断抽水的抽水机。
相同时间内,进入汽缸的蒸汽越多,活塞运动就越猛,那么抽水机的抽水量就越大。
要想增加蒸汽的产生量,产生蒸汽的锅炉就很关键。
嘉禾盛商社经营蒸汽抽水机,迎春来商社经营“暖气”,两家的产品都和锅炉密不可分,而历经数年的不断研究,两家商社名下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工匠们,经过无数次摸索,对蒸汽锅炉进行了许多改良。
但一系列改良都都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直到今年年初,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更多的蒸汽?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更好的烧水,让同样的水量、同样的煤量能获得更多的水蒸汽,这样一来就提升了锅炉的出力。
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实现却有讲究,实现突破的人,身份却让人觉得意外。
这个人,只是嘉禾盛的一个学徒,“从业”不到半年,蒸汽锅炉的原理还没搞清楚,但他却提出了一个构思,导致锅炉技术出现突破。
突破的灵感,来源于竹筒饭。
一锅米要煮成饭需要不短的时间,那个学徒见着师父和师兄们烧竹筒饭,发现同样分量的米做成竹筒饭之后,一起放到火上烤,米煮熟的时间比煮熟一锅米所需的时间短。
于是他提问:为何不把锅炉的“锅”做成管状呢?
与其烧一大锅水,不如烧一根根管子里的水,反正水管最后汇聚在一个容器里,蒸汽必然也会聚在一起。
林有地说到这里,看着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学徒不经意间冒出的想法,直接让‘旺财叁型’显得落伍了!”
“‘旺财肆型’锅炉,是新式结构的锅炉,锅壳里,是一根根铁水管!单位时间里蒸汽的产生量,比‘旺财叁型’增加了三成!”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看向“旺财肆型”锅炉的目光,变得灼热起来:同样的“饭量”,力气要大三成,要是把这新型锅炉装到“实验十五号”上,煤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林有地继续向大家介绍新式锅炉的诞生过程:“大家都知道,锅炉烧煤,然后燃烧废气通过烟囱排出去,废气的温度很高和很烫,对不对?”
见着大家都点点头,林有地继续说:“大家都知道锅炉废气很烫,然后呢?没有然后。”
“而‘迎春来’的一个学徒,在补热水锅炉烟囱时,被废气烫得不行,于是他就有一个问题:‘这么烫的气,白白排出去是不是太浪费了?拿来加热锅炉里的水不好么?多少能省一些煤不是?’”
听到这里,许多人为之一愣,因为他们当初刚接触锅炉时,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见着师父说锅炉的废气就得走烟囱排出去,便没有多想。
结果。。。。莫非。。。。
“没错,锅炉废气余热利用,也是‘旺财肆型’蒸汽锅炉路的技术创新!”林有地看着大家,颇为感慨的说:“看看,看看!两个门都没摸到的学徒,提出了这么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旺财肆型’是水管锅炉,又有废气余热利用的管路,所以才让出力大幅增加,但问题不是没有,就是制作起来很麻烦,水的结垢问题也得解决,不然会爆炸。”
“问题很多,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嘉禾盛和迎春来的联合攻关小组,今年年初攻关成功,小组成员以及那两名提出概念的学徒,每人都有‘专利费’!”
“从今往后,只要是用了‘水管加热’还有‘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锅炉,都要给他们缴纳专利费,每台锅炉给每人至少五百文!”
林有地话音刚落,全场哗然,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羡慕得口水直流:
别的不说,就按着嘉禾盛和迎春来两家商社的“装机量”,一年制作的锅炉不下五百台,按每台每人五百文的“专利费”,那些参与了‘旺财肆型’研制的人员,每人每年获利不下二百五十贯。
这还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的收入!
林有地见着大家窃窃私语,大声说道:“大家看看,两名入门没多久的学徒,都能想出好点子,没道理我们这些老师父什么都想不出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蒸汽船想要实用化,原来的路子走不通,就得想别的办法来突破,不能拘泥于老经验,要多动动脑子,要争取拿到专利!”
“至尊。。朝廷定下专利制度,那就一定会执行下去,所以有了实用的专利,就有了绵延不绝的专利费,这就是给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下金蛋的鸡!”
“蒸汽抽水机是这样,蒸汽船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每下水一艘蒸汽船,你们作为专利人之一,就有一笔子子孙孙享之不尽的收入,比起做买卖,不知要舒服到哪里去了!”
林有地的动员极其有效,技术人员都知道专利制度是一套严格执行的制度,如今已在黄州全面实行,雇主和雇员作为“联合专利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现在,大家看看“旺财肆型”蒸汽锅炉,一个个激动得面红耳赤,双拳紧握。
就算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