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我们再去粮仓。。。”
杨约尽量以简明的语句,将策略说了一遍,这是他精心策划的计策,以兄弟几个全家性命为代价,来个孤注一掷,只要烧掉弘农粮仓,局势瞬间就扭转了。
杨约和兄长杨素出身弘农杨氏,当年杨坚受禅称帝,杨家几兄弟成了隋臣,弘农杨氏子弟也大多如此,而隋国灭亡之后,杨约保住性命却没了官职、爵位,赋闲在家无所事事。
数月前,他忽然收到兄长杨素的密信,杨素在信中说上任途中遇到了落难天子,准备护送其去山南,让弟弟杨约赶紧准备准备,带着其他兄弟及家眷伺机逃入关中或山南,免得事发之后满门抄斩。
杨素、杨约兄弟俩素来友善,所以杨约不会拿着这密信去报官,他不动声色做逃亡的准备,结果随后局势发展,让他的计划落空。
尉迟氏和宇文氏决裂,派兵攻打关中、山南,弘农所在的陕州,位于关中和洛阳之间,成了两军交战的最前线,弘农杨氏在当地是一等一的大族,朝廷大军攻打潼关,号令杨氏出人出力出粮食相助,杨约兄弟也在其中。
雍州军据守潼关,据守黄河西岸,双方对峙了数月未见胜负,杨约担心兄长追随天子的事情败露,整日想办法开溜却未得机会,不由得忧心忡忡。
就在这时,几个消息接连传到弘农:西阳王宇文温偷袭豫州悬瓠得手,在城中遇到本该驾崩的天子,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宇文温连打两次打胜仗后,丞相尉迟惇亲率大军南下围攻悬瓠,天子在其抵达前移驾山南。
杨约听说了这几个消息之后,随即琢磨出当前局势:他的兄长杨素,怕是已经和天子到了山南,而宇文氏看样子站稳了脚跟,周国极有可能分裂成东西周。
所以他不必处心积虑想办法逃去山南,因为还有更直接的办法,让杨家转危为安:只要攻打潼关的尉迟敬败退、雍州军攻入陕州,那杨家不就安全了?
弘农囤积着尉迟敬大军所需粮草,只要将其一把火烧掉,尉迟敬必然退兵,甚至连陕州都待不住,所以杨约觉得自己若孤注一掷,成功几率不小。
杨氏在弘农根深蒂固,如果动员族兵和部曲,倒是能有不少的兵力,但问题在于,朝廷对他们有提防,想要安排那么多人入城,基本不可能。
集结族兵、部曲攻城,动静太大难免走漏风声,可入城的人少了,成不了事,所以,需要来个“李代桃僵”。
杨约想方设法说动族中可靠之人跟他一起行动,最后冒着灭族的风险定下一个疯狂的计划,而现在,计划前几步都顺利完成,就差最后一步了。
“王仪同!事不宜迟,你们若是不想让同袍和族人白死,就请立刻与杨某一起行动!”杨约急切的说道。
他和族人好不容易骗得尉迟敬信任,同意派兵将王辩等俘虏押到弘农,而他们半路伏击,扮作押送俘虏的士兵,借着这个机会大摇大摆入城,和被俘的王辩等人一起进攻粮仓。
王辩看着杨约,看着其身后部曲,很快就下了决心,回头看看满是期待的同袍们,他举起手中长刀大喝一声:“走!去弘农!”
第二百七十章 选择
“嘭”的一声,尉迟敬将书案踢翻,怒气腾腾地在帐中来回走动,帐内诸将大气不敢出,因为现在主帅心情极度恶劣,一不留神招惹了对方,自己就会倒大霉。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弘农守军那么多!就这么被人赚入城里,把粮仓给占了!把城池给占了”
“数十万斛粮食就这么完了!那是大军数月的口粮,就这么完了!”
“无能、废物!守一个弘农都守不住!”
尉迟敬咆哮着,面色铁青,情绪十分激动,诸将讷讷,不知道该怎么劝,只能附和主帅,此时此刻,不光主帅发火,他们自己也是气得不行。
今日一早,弘农方向有溃兵来报,说昨晚城中有人作乱,不但攻占了粮仓还攻占了军营,混乱之中,守军伤亡惨重,被逆贼击溃四散出逃,而弘农已为对方所控制。
这个消息对于正在攻打潼关的官军诸将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全军的粮草供应,绝大部分靠弘农粮仓支撑,如果只靠军中存粮,可支撑不到下一批粮食到来。
如今弘农失守,即便立刻夺回来,对方在城破前只要一把火点了粮仓,官军入了城,也会面临缺粮的窘境。
数万大军,加上随军民夫,人吃马嚼消耗不小,每个月都要吃掉十几万斛粮食,没有弘农粮仓支撑的话,作战根本就维持不下去。
官军攻打潼关,持续数月之久,全靠着弘农的存粮来支撑巨大消耗,而弘农以东河南方向输送过来的粮草,也都经由弘农转运,大部分会在城中粮仓暂存。
现在全没了,官军急切间去哪里调拨这么多粮食?
据弘农溃兵所述,此次叛乱的应该是弘农杨氏,对方从汉时起就是弘农大族,族人众多,又有为数不少的田客、部曲,如今成功占据弘农城,官军恐怕一时半会难以收复城池。
虽然陕州其他郡县依旧在朝廷控制之下,但弘农扼守着粮道,这就意味着潼关外官军的主粮道被断,如不能果断采取措施,恐怕大事不妙了。
见着主帅尉迟敬发了一通脾气后火气稍减,有将领赶紧出列献计献策,他们的意见是粮道一断军心必乱,所以赶紧调动部分军队和民夫过黄河。
官军大营在潼关东郊,北面是黄河,而河对面就是风陵津,官军在风陵津亦有营地,南北两岸之间建有浮桥,如果现在就过河,马上就能动身。
风陵大营有存粮,那是风陵津以西河阳总管府地界输送过来的粮食,数量远比不上弘农存粮,但好歹能接济大军一段时间,救急的同时稳定人心。
将领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敌军既然能够策划袭击弘农并且得手,想来还会有后招,那么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浮桥,极有可能是对方的下一个目标。
驻守潼关的雍州军,位于官军浮桥的上游,只要对方放出火船烧浮桥,那么只要桥一断,南岸的官军没了外来粮草供应,只需过上一段时间就会断粮。
届时军心大乱,敌军再趁机出击,搞不好大家都得完蛋,所以要赶紧调一部分军队过河,减轻南岸的粮食供应压力,也适当减少兵力,免得后面撤军过河时拥挤不堪。
对于这一建议,尉迟敬答道:“如今天气寒冷,黄河水流渐少,说不得再过一段时间,河面结冰,那么有没有浮桥都无所谓了。”
“总管,如今天气虽冷,但何时能将黄河冻上,怕没人心里有数,若是。。。”
“那就在下游搭建新浮桥,以防万一。”
尉迟敬如是说,但实际上他已经表明了态度:想劝我撤军?没门!
将领们方才的建议其实很委婉,明面上是建议调部分军队过河就食、减轻南岸官军的粮草消耗,实际上就是劝尉迟敬早做打算,该撤就赶紧撤,不然就走不了了。
最难打的仗是什么仗?是敌前撤退,能从容完成敌前撤退的将领,即便不是一流名将,也差不多是了。
敌前撤退的难度在于谁来断后,若敌军势大,断后的军队人数不能少,而这些军队,实际上就是送死,因为他们掩护同袍撤了之后,没有人掩护他们撤退,敌军也不会放过他们。
所以敌前撤退时,即便一开始安排得如何妥当,实际一交战,负责断后的军队基本很快就会被击溃,然后导致全军被敌人追杀,兵败如山倒。
以现在的情形,官军要撤就只能往黄河北岸撤,如今黄河还没有封冻,要过河只能乘船或者走浮桥,然而浮桥只有两座,短时间内无法让数万军队以及民夫安全过河。
到时候敌军趁势掩杀,恐怕会有人被挤入黄河淹死,更别说浮桥一旦被烧断,南岸官军又断了粮,走也走不得,届时全军覆没不是不可能。
许多将领的意思是必须当机立断,先保住军队再说,官军转移到北岸,留下精锐在南岸立寨,让潼关守军无法出击支援弘农。
既要保得大军主力不失,又要为友军收复弘农争取时间,这是稳妥之策,尉迟敬不是不知道,但这样一来,战机就没了,下一次何时有,不知道。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尉迟敬已经拿下小关,距离攻破潼关,为期不远。
那一夜,官军设伏,将偷偷溜出小关的敌军一网打尽,随后问得口令,派精锐扮作这股雍州军精锐“原路返回”,赚开关门,顺利夺下小关。
计策成功,尉迟敬立刻增兵小关,准备绕到潼关后背来个东西夹击,而此时,传来了弘农失守的消息。
如此一来,摆在尉迟敬面前的是两个选择:全军立刻撤退到黄河北岸,或者赶在粮尽以前攻破潼关。
现在撤退,意味着数月来的攻势失败,他和兄长尉迟勤忙了许久,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一旦让宇文氏缓过劲来,以后他们再进攻关中,未必有如今的局面了。
而另一个选择,就是孤注一掷,只要拿下潼关,关中震动,人心大乱,那些左右摇摆的家族会彻底放弃宇文氏,大局定矣。
尉迟敬详细了解过如今军营中存粮情况,己方凭借存粮,大概还能撑上十余日,那么只要在这期间攻破潼关,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
即便刚攻下潼关就断粮也没关系,因为靠着风陵津河桥,还能往南岸输送一些粮草,而风陵津距上游蒲津,虽然相互间隔着一座大山,却不到百里距离。
蒲津友军派船向下游潼关输送粮草,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如果是别的将领,尉迟敬会担心对方使坏,为了争功故意卡粮食,让他因为缺粮无法继续进军,但现在是兄长坐镇蒲津,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
所以,攻克潼关在即,你们让我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