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凭借书籍和纸张获利,这是王頍能想到的办法,所以宇文温只是提了一下,便转入下一个话题:教材,包括辅助教材。
通常意义上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讲义、字帖等等,其盈利方式和书籍相同,而宇文温特地指出的不同之处,就是各类辅助教材和练习册。
辅助教材,包括“看图说话”这种图册,还有各种以“小人书”形势表现出来的典故,这种辅助教材,能够极大提升幼童开蒙时对于学习的兴趣。
还有“米字格”的作业本,空心字体的字帖,各种益智教材,宇文温使出浑身解数,将那个时代的教辅材料尽量山寨过来,这样的辅助教材,在这个时代是十分罕见的。
以雕版印刷术来说,制版时,纯文字比较方便,若是有图案,还是比较精美的图案,制版的成本会大幅增加,最后导致书价上涨,但对于黄州书坊来说这不是问题。
辅助教材的需求量可想而知不会少,所以薄利多销依旧有得赚。
以上,就是教材类的利润点,而这还只是一部分,利润大头是另一种教材,宇文温特地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这种教材,在这个时代是极其罕见的。
“试题集?”王頍听得这个名词,有些惊讶,他在州学教书时,发现州学考核学生的试题十分特别,有很多形式,他能理解这种试题的作用,但作为“利润点”,确实让人有些错愕。
“没错,就是试题集,以《左传》为例,其知识点用来出题,题目数量至少上千,如果再来个举一反三,恐怕上万都有可能,而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知识点的精华。”
宇文温说到这里,开始泄露商业机密:“有二刘和其他经学名家在,以四书五经出题,王参军觉得相关的试题集能出几本书?”
“呃。。。大王,若学子拿着试题集死记硬背,即便混得个‘熟读四书五经’的名号,恐怕也是绣花枕头吧?”
“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试题集,如果合起来,你觉得他要背上几年才能倒背如流?”宇文温笑起来,随后笑容一敛:
“一个寒族学子,真要下定决心死记硬背,花三年时间,把士族学子花五年时间才能学透的知识弄清楚,划不划算?”
“同样读书十年,若寒族学子用三成的精力和开销,做到士族学子八成的学问,你说,划不划得来?”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这是歪理邪说,王頍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他觉得做学问就得做到知其所以然,若按宇文温的做法,读书就是读死书,不求甚解,这样的读书人不是滥竽充数是什么?
而宇文温随后的补充,让他哑口无言:用做题目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再有老师进行引导,举一反三,这样的效率,可比单纯漫无目的反复读书的效率高。
举例,一个人想吃鱼羹,选择有二,其一,自己去制作鱼钩、线,弄一根木棍做钓竿,然后到河边钓鱼,钓得鱼后拿回家,自己处理好,生火、烹饪。
另一个选择,到酒肆点这道菜。
两种选择,第一种费时费力,第二种,只需要花钱,省时省力。
教育产业化的意义,就是花钱买知识,客人准备好足额的钱财,就能获得精心准备好的知识,只要花上一些时间将其消化,这些知识就是自己的了。
而寒族教育的现状,就是想要读书,得费尽心思聘请良师,想办法弄书,这两个步骤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士族教育的优势正在于此:一切都是现成的。
世上有许多东西是有价无市,譬如说长生不老,无数帝王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而不得,而教育,虽然有市却是炙手可热,许多寒族子弟如同信徒般愿意倾尽所有去上香,却连庙门在哪里都找不到。
若现在有一个机会,他们会吝于破费么?试题集凝聚着无数名家的心血,多贵都值得买!
“大王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了?若属下是学子,可以只买一本试题集,然后手抄成若干本,这样一来,试题集的销路怕是好不到哪里去。”
“答案分开卖,你觉得这还是问题么?”
“答案也可以手抄啊!”
“王参军,你觉得有人会把自己吃饭的家什卖给别人么?”宇文温笑起来,“以族学为例,若答案集只卖给教书的老师,他会轻易让人抄?”
怕王頍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他又补充道:“即便有人想办法将正本抄写成手抄本,这样的手抄本流传范围能有多大?”
“而试题集不会是厚厚一本书,同样以《左传》为例,其知识点编成的试题数,举一反三之后可以逾万条,那么试题集分五十本出,你觉得手抄书可以做全么?”
“更关键的一点,若是正本的价格比手抄书价格高不了多少,质量却好得多,内容肯定没有错漏,作为读者,你选哪一种?”
“质量低劣的盗版书,对于读书人来说,和毒药没区别!”
第二百六十四章 生意经(续)
宇文温说得好有道理,王頍一时语塞,不过他很快便找到破绽:“大王,既然没有人愿意把吃饭的家什卖给别人,那么经学名家们何以会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编成试题集?”
“说的没错,所以需要教学大纲,归纳出基础知识并刊行于世,至于各位名家的真知灼见,想要学,那就得拜师。(全本小说网,HTTPS://。)”宇文温答得很干脆,这个疑问难不倒他。
“教学大纲的内容截止州学,州学毕业的学子,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可以选择再交束脩去拜师,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而他们根据教学大纲进行了十四年的学习,基本功扎实,名师可以直接教授难度更大的学问,大家都方便。”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王頍终于知道《教学大纲》意味着什么,而宇文温关于试题集的讲解还没结束:“学知识,光看书还不行,得时不时考试,才能巩固和加强理解。”
“举例,族学有月考、季考,老师要想办法出题考学生,但老师的能力有高有低,想出来的试题大多有局限,那么,如果有现成的试题集出售,对于这些老师来说,不正是可以拿来一用么?”
“不说别处,光说山南地区,扣除官学,宗学、族学不计其数,难道这些学堂的老师,不需要试题集么?”
“就算做先生的有傲骨,不愿意用,可书商往族长、宗主耳边一吹风,说是有经学名家出的题目,你觉得他们会怎么选?”
王頍觉得脑子有点乱,他实在是接受不了宇文温这种“经营”知识的手段,琢磨了一会,发动了一次微弱的反击:“若是某个族学从未有用试题考核的做法呢?”
“那就让他们有!”
宇文温的见识,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得多,所以王頍的反击没有任何机会,他直接将做法告诉对方:试题,也可以作为货物,大批量出售。!
若以教学大纲严格规定的学时,蒙学六年,郡(县)学四年,州学四年,许多族学、宗学的教学内容囊括了这三个阶段,合计也差不多十四年。
每年四个季度,每个季度三套卷子,共计一百六十八套试卷。
以山南为例,荆、襄、安、黄四总管府共三十四州,按每州平均三郡,每郡平均有三个族(宗)学,那就是超过三百个学校,每个学校都需要试卷进行月考的话,这是何种商机?
只要能把试卷的售价尽可能压低,让族学、宗学承担得起,那么可想而知需求量会有多么大,毕竟不是每个族学都有充沛财力,能用类似官署的蜡纸油印机来印试卷。
这还只是山南地区,若是算上江州等临近地区,需求量还会更高,当然,这得需要书商想办法向各地族学、宗学推销黄州印刷的试卷。
书商手中的试卷,可是由二刘等经学名家定下的,既有试题也有标准答案,还搭配试题给出讲解,如此贴心的服务,谁会不动心?
此时的黄州西阳,是后世的湖北黄冈,而黄冈中学试卷,曾经在一个时期里是全国各地学校的抢手货,宇文温有信心依样画葫芦,在这个时代创出一条财路。
西阳出版的试题,有出题者的落款,而出题者可以从试卷销售中获得“分成”,销量越大,分成越多,出题者可以堂堂真正的赚钱,足不出户就让各地的学子考自己出的题目,名利双收的事情,谁不乐意?
对于书商来说,且不论官学,越来越多的私学(族学、宗学等)采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和试卷,那就意味着薄利多销,单价再低,巨大的销量都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书坊印书,需要大量纸张,这就为造纸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无数人从这样的“出售知识”活动中获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教育产业。
这样的产业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让许多无地百姓得到养家糊口的机会,不是好事么?
宇文温的反问,让王頍无话可说,他大概明白什么是教育产业,也第一次知道原来教育可以这样花样经营,至于之前的疑问,宇文温也作了解答。
求学社尝试进行师范教育,单就求学社一方来说,要见到效果确实要花上十来年时间,但王頍的思维有局限性,因为宇文温可没打算让求学社吃独食。
还是以山南为例,数量超过三百的私学,以及有了具备教学经验的老师,那么只要想办法让其接受教学大纲,并且按着教学大纲的规划进行教学,那么“黄州教育”的推广速度就会很快。
老师也许有门户之见,但雇主却不会无视“名师指导”的机会,书商们只要说服身为雇主的宗主、族长,那么要推销教材就不困难。
而接受了教学大纲的私学老师,会不知不觉跟着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那么就是接受了间接的师范教育,而那些求学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