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完体温,三十九摄氏度,高烧!
李向群慌了,为了能够继续参加后面的抢险任务,他恳求卫生员一定要帮自己保密,不要把自己的病情透露给催他来看病的指导员。
卫生员拗不过他,只得点头答应。
李向群在服下速效感冒胶囊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大家应该都了解,很多时候西药是治标不治本的,可以缓解病情,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药到病除。”王亮道:“头痛欲裂的李向群仍坚持上前线背沙袋堵管涌。为了减轻痛苦,他找来绳子围着脑袋箍了两三圈。。。。。。”
李向群硬撑着身子在烈日下奋战,好不容易坚持到了下午。
突然,他感到自己的头重得抬不起来,两只脚也直打飘,站立不稳。
想要坐下休息一会儿,却一点力气都使不上,直接栽倒在了地上。
再量体温,烧到了四十摄氏度。
连长:“这他娘的不是瞎胡闹吗?赶紧把这小子送到团卫生队去输液!”
不省人事的李向群住进了医院。
18日,公安市南平镇天兴堤段发现管涌群。
紧急集合的哨声响起,部队拉动。
正在输液的李向群听到集合的哨声后,一把拽掉自己的输液器,穿上衣服就奔向大堤。
来到大堤,没有废话,招呼也没有打一个,李向群扛起两个沙袋就跑。
浑身疼痛,他咬牙坚持,牙把嘴唇都咬出了血印。
再次昏倒在大堤上。
王亮:“就这样,不安分的李向群一听有情况就不顾一切地往堤上跑,反反复复前前后后三次。用他的话来讲:‘这都什么时候了,我怎么可能躺得下,我心里着急啊!’”
1998年8月21日,阴霾的一天。
南平大堤有一段堤基塌陷,继而引发了七十米的内滑坡,汹涌的江水不断冲击着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上午8点,全团官兵到南平大堤险段抢险,有的挥舞铁锨装填沙包,有的肩扛手抱沙包,干得热火朝天。
忙碌着的指导员看到了李向群的身影。
指导员:“李向群,你快回去,都烧到四十度了,你不要命了?”
李向群:“指导员,情况这么紧急,全团的人都上了,我在医院里躺着不踏实。”
“不行!你必须回去!”指导员:“一班长呢?把他给我押回去!”
一班长:“是!”
就这样,李向群被送走了。
可没过几分钟,李向群又出现在了大坝上。
李向群带病坚持抢险,和战友们一起装填沙土,搬运沙包。
虽然身体极度不适,但他仍旧不肯少填一铲沙,少扛一个沙包,少跑一步路。
战友们看他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都劝他休息。
李向群挤出笑容,道:“我没事,就是感冒了,出出汗好得快些。”
因为情况紧急,堤坝上的战士们都非常忙碌,不一会儿,也顾不上李向群了。
故事已到尾声,王亮道:“上午11时,背着两包沙袋的李向群鼻孔流血,嘴里吐血,直接摔倒在了大堤上。战友们把李向群送到医院,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李向群这才慢慢睁开了双眼。”
“都这个时候了,生命体征微弱的李向群还问教导员:‘管涌堵住了没有?还滑不滑坡?晚上还有没有任务?’教导员已经泪流满面:“向群,你就安心治病吧,大堤没事了。’”
“因极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肺部大面积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李向群同志于1998年8月22日10点10分壮烈牺牲,生命就此定格在二十岁零六十四天。”
“军龄一年零八个月、党龄八天。”
评论区。
“别人注重了生命的长度,而你却选择了生命的宽度,一个纯粹的战士。”
“鄂省人民不会忘记他!”
“同年兵,同年抗洪,向未曾见过面的英雄敬礼!”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一周后,李向群同志的追悼会召开。会场里摆满了花圈,烈士的遗像高高悬挂在深蓝色的挽幛上,‘为人民战洪魔流芳千古,保大堤献青春英名永存’的挽联在风中飘动。”
老泪纵横的王亮继续陈述着事实。
“追悼会上,李向群的父母都来了,父亲在替儿子交上第一笔也是最后一笔党费两千元之后又把两万元慰问金捐给了灾区。老两口向部队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留下来替儿子抗洪。”
父亲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1998年8月26日夜,长江第7次洪峰爆发了。
人们在电视中看到一个扛着沙包,步履蹒跚的身影。
他穿着迷彩,但同身边的战士不同的是他没有军衔。
那便是李向群的父亲,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和儿子的战友们一起扛沙包筑堤。
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干。
不为别的,只为追寻儿子的足迹,离儿子更近一些。
老父亲想体会一下,儿子生命中最后的几天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这个时候,《为了谁》再度奏响。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
【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谁最美,谁最累】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0164 将军的眼泪
0164 将军的眼泪
“有人曾经问过我,不打仗哪里来的英雄?我想问,他李向群,是英雄吗?啊?”
王亮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
最后一个‘啊?’,好似吼出了心中的怒火。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逐渐过上好日子了。
有些人,开始忘本了。
原本那些去学习,去歌颂的英雄竟然被质疑。
这些年来,真的是屡见不鲜了。
王亮见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他没有办法像常人那样一笑了之,因为那些被质疑被抹黑的,是自己的战友。
有的,并肩作战过。
有的,素未谋面,但,他们是战友,更是兄弟。
现在去翻历史的旧账,王亮不是想去抱怨什么,只不过是想让后来人铭记住他们。
为了共和国的明天献出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的他们。
没人愿意去死,军人只是愿意为你去死。
不给军人尊严,打仗时却要他们去死。
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如果有一天战争到来。。。。。。
“长江三峡工程巍然雄起,意味着像九八年那样凶猛的洪水不会再来了。大江东去,浪淘尽。。。。。。。”
“但九八抗洪精神,要牢记!在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面前,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它,屈服了。在危难时刻,全民族所迸发出的坚强和勇气,力量和自信,品格和精神,已经积淀在我们的血管里、性格里,永生不灭!”
这是王亮作为前辈对晚辈的一点告诫。
展览厅内,人头攒动。
听着《为了谁》这首老歌,再跟着王亮的思绪飞到九八年。
参观者们仿佛就在李向群的身边,见证了一位英雄的诞生。
很多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时代啊。
一晃就过去了将近二十年。
当年那些被解放军战士从洪水口中救出来的孩子们,她们,该长大成人了吧?
当年那些参加抗洪的解放军战士们,他们,很多都已经卸甲归田了吧?
想想这些,总是不免感怀伤悲,内心隐隐作痛。
见九八抗洪展览厅这边的人越具越多,还吸引了不少记者过来录像,王亮想了想,决定继续。
“我说过,要讲两个人,李向群同志是其中一位,还有一位。今天,在这里,我要讲他,是因为老人家在今年的2月9日,去世了。”
王亮在王烁和林佳的帮助下戴上扩音器,这样一来距离远一点的参观者也可以听得清楚。
“董万瑞将军!”
“是董将军!当年的抗洪将军!”
王亮刚完成导入,很多参观者便道出了另一位抗洪英雄的名字——董万瑞。
“对,他就是我的老同事老战友,在一九九八年长江抗洪期间担任南市军区驻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的董万瑞将军。”王亮点点头,很多人是知道董将军的。
“九七年,董将军从少将晋升为中将,九八年,他便迎来了自己的授衔大考。历史证明,在这场考试中,他向国家向军队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多媒体触摸一体机,王亮找出了这样一张照片——《将军的眼泪》
那时,滔天的洪水的已经退去。
送别抗洪战士的站台上,军列就要出发,一名面容黝黑的将军凝望着车窗,看着身上泥巴还没有洗净的士兵们,情不自禁,泪光闪烁。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就是一张寻常的照片,将军挥泪送士兵。实则不然,这张照片,信息量很大。”王亮的话别有深意。
就在人群中窃窃私语的时候。
就在网友们在评论区刷屏的时候。
王亮又开口了:“我知道当时的董将军在想些什么。”
“他在想,官兵们将生命置之度外,跳入滔滔洪水中,扛沙袋扛到肩膀脱皮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只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只能用矿泉水止渴用方便面充饥。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洗掉身上的泥巴,处理好身上的每一处伤口?”
“他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给每一个战士个拥抱。是,每一个战士浑身上下都是汗臭味。但董将军也不例外,甚至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是属于每一个军人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