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若是抛开洪承畴后来投靠建奴的可耻汉奸行为,公允来说,他算是明末的能臣之一。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和很多明朝士大夫不同,他的家庭出身并不显赫,甚至相当贫穷,小时候需要卖豆干贴补家用而被迫辍学。
后来因为有人赏识其才华予以资助,他才得以继续学业。
洪承畴于二十三岁时中举出仕,三十五岁时升为粮道参议。
截至崇祯二年,洪承畴的官场生涯大致平稳,虽有升官但并不快。
依照一般规律,他应该是稳稳当当以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身份做到告老还乡。但是此时,机会来了。
随着李自成、张献忠的反叛,大明上下一边得应付新兴的建奴威胁,另一边各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让朝廷焦头烂额。
对于怎么对付叛军,朝廷向来有主张安抚和主张剿灭的,而洪承畴则是坚决的主剿派。
洪承畴在剿匪的坚决和果断程度上几乎无人能及。
崇祯二年后,他一直辗转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对农民起义军采取了彻底歼灭措施,甚至多有杀降行为,效果卓著。
崇祯九年,俘杀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之后,洪承畴被崇祯帝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达到他在大明官场的高峰。
可就是这样的人,却在松锦战役后投降建奴,让世人唾骂。
不说他的后世,洪承畴接到圣旨后,虽然心里及其不舒服,但还是行动起来。
第二天,他就出动开始检查战备情况,到了边境,全部马队都停了下来。
洪承畴在蓟辽也是骑马的,完全不同于他在京师时的温文儒雅。
在京师时他是讲官、翰林,是知名的东林党人,保持适当的排场和架子是必要的,他本人也并不会抗拒。
在蓟辽,洪承畴动辄要巡行数百里,而且军情紧急,哪有时间给他慢腾腾的坐轿子走。
战马的鼻孔喷着气,马身上流着汗水。
不过没有人注意到战马的情形,人们的目光都被别的东西吸引了。
连山驿在上次建虏入侵时被烧毁了,蓟辽的驿站因为在整个辽东几乎是一片荒芜,经常百里无人烟。
在蒙元的时代辽东的汉人要么被杀光要么就跑朝鲜去了,等大明复国成功后辽东已经看不到几个汉人,当然也看不到几个蒙古人。
在一片荒芜的状态下建立的驿站和军堡都是十分庞大,每个驿站要保证有基本的防御能力和大量的军马。
人手和马匹多了,驿站几乎就是一个小型的军事堡垒,最少在军事上,蓟辽的驿站比一些烟墩要重要的多。
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有一个小型的军营,驻守人马由一个守备率领,人数在四百人左右,其中有骑兵一百余人。
驿站的当家人并不是想把士兵放在这里等死,而是前沿的守备力量,也算是一种预警和拖延。
连山驿的小型军营里堆放着大量的物资,最近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下雨,最重要的军资粮食也没有被放在屋子里,而是堆放在校场上,只是简单的盖了一些油布。
另外就是各种军事物资,弓,生漆,筋条,箭矢,尾羽,刀,牌,叉,棍,枪,林林总总摆放的满地都是。
有几个辅兵模样的人在收拾弓箭,把步弓的筋取下来放松,晒干后再装好,给兵器擦好油。
虽然这个军营看起来混乱,最少该做的事情还是在做,亲卫等人都瞟了那个面色苍白的守备一眼……
洪承畴突然袭击前来视查,事前没有通知,把这家伙给吓惨了。
毕竟军事物资和粮食的保管,包括游动哨骑的侦察,营区的防御,这些事情这个守备可都是没有做好。
在蓟辽修筑的几十个军堡里都有大量的物资和军人驻守,不过洪承畴的愿望统统落了空。
在几年后皇太极兴兵来攻时,几乎没有一个军堡做出了应有的抵抗。
士兵和将领们放弃了军堡里大量的军需物资,虽然这是朝廷通过几次加赋从广大的农民口里夺食弄的来银子变出来的,他们落荒而逃,把责任和领土抛在身后,把大量的物资白白送给敌人。
而此时洪承畴关注的焦点不是在被随意放置的军资上,他的目光在连山驿的对面。
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起来了一座木城。
说是“城”还是略有夸张,但也绝对比破坏的连山驿上的军营要大的多。
关键是这木城全部是用大木拼在一起,象是一堵高大的木墙。
墙基有削尖的巨木对外,外围还挖了一条壕沟,也放了拒马,地面上有黑色的光芒闪烁,显然是撒了不少铁蒺藜。
这样的防御当然比正规的军堡还是差些,但是也相差不远了。
修在路边的木堡居然还有一条临时的通道,有几辆大车在进出,往官道的路边开了一座门,还有两个箭楼。
几个蓝袍军人拿着火铳站在箭楼上警备,还有一小队人在门口持铳站立,显然是守备木门的值哨军人。
洪承畴刚刚还没说什么,扭头对那个守备道:“你看看,人家的辎兵,怎么比你的军营还严整的多?”
守备满头大汗,只得跪下请罪。
洪承畴皱眉道:“这木营是什么时候修的?”
“回督师大人,”守备跪在地下仰脸答话道:“昨天刚搭的。”
“啥?”
“昨天搭的。”守备一本正经的道:“末将也是十分佩服。
他们早晨经过这里,派了什么工兵来修了几段路。后来说在这里要建一个兵站,囤积些物资和做撤退路线的简单防卫。
当时来了三四百人,各种工具都有,拆了大车的车厢去拉木头,几十辆车拉了几趟就足够了。
末将派人去看过,他们的锯子好,还有大砍刀,小刀,斧子,砍的又快又好。
到这里就开始修营,末将计过时,两个时辰把这营区修好了,还在里头盖了十几间大屋子放东西……”
洪承畴听了之后,脸上的表情只能是愕然。
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么正经的一座木城,居然是用一天不到的时间修出来的。
而且就是一个普通的转运储存物资的兵站,另外就是为了防备建奴追击,或是偷袭的简单防卫设施。(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六百零三节 政客心思
(全本小说网,。)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连山卫所曾向他报告,定南军在此兴建兵站,要囤积些物资和做撤退路线的简单防卫,他当时并未在意。
不管怎么说,定南军是客军,不属于他管辖,对方知会一声,他心里有个数,如此也便可以了。
可不曾想,如今秦浩明居然和他有了上下关系,这就不得不让他上心了。
洪承畴是一个老道的政客,最善于伪装和表演,即使心里对崇祯的命令在不舒服,脸上也不会表露半分。
更何况秦浩明今非昔比,乃是整个大明风头最劲的人物。
能征善战简在帝心手腕高超这些都不说了,单论他对政敌的狠辣就让他深为忌惮,不敢得罪。
铲除八大晋商在他眼里算不了什么,王朴也只是一个总兵,一个总督想要除掉,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之后的宣大镇守高起潜、次辅陈演、首辅薛国观等人,其中任何一人,都不是他洪承畴,或者说其他地方督抚可以应对。
可人家不仅干翻这些国之重臣,各党各派全得罪遍了,自己却毫发无损,居然还有功夫深入辽东,和鞑虏一较高下。
试问这等本事,天下有几人可以做到?
官场中人,尤其是政客,向来看上不看下,最是讲究阿谀奉承迎高踩低。
正因为这样,洪承畴虽然对崇祯的旨意不满,可表面功夫丝毫不拉。昨日收到旨意,今天就不顾劳累奔波,目的便是结好秦浩明。
在他想来,他们二人皆是福建人,存在天生的乡土情谊,往日全无交恶,加上这番的共事之情,日后彼此好有个照应。
只是到了连山驿后,发现定南军的辎兵如此出色,倒是真正引起他的兴趣。
洪承畴饶有兴致踏着算不得宽敞,但却非常平坦的小道,先前走去。
守备赶紧爬起来,不过还是躬着身子答话:“禀大人,听他们说,前头还要搭建几个小桥,几个路口要加宽和加固。
另外在杏山驿、小凌河堡旧址、十三山等地,他们也打算在之后建成兵站或者物资补给点。
总之,听他们的意思,他们好像想沿着松锦一线布防,不像是撤退的样子。毕竟,线路不对。”
“咦?”听了守备的报道,洪承畴顿足不前,有些摸不清头脑。
秦浩明这是要干什么?这是常驻的意思啊,不是暂时负责吗?他这闹的是哪一出?
这个年代,估计任谁也想不到,秦浩明在此布局的真正目的。
从今年开始,历经两年时间,这一片地方爆了明亡清兴的最关键一战。
锦州被围,明朝派出十四万大军援助,身后的宁远是依托,杏山、松山、塔山,近百里左右,成为战场。
在松锦州大战时,皇太极看出洪承畴部置失当的地方,前军强而后军弱,率精兵截断松山和杏山的联络。
挖三条长壕隔绝明军,同时派阿济格夺取了明军储在十三山上的大量存粮,明军断粮后士气大跌,遂有松锦大败。
经历这次辽东大战后,秦浩明不知道建奴是否会围困锦州,还能不能发生松锦战役。
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
事关大明国运和亿兆汉人命运,由不得他开玩笑。
再说,每到一个地方,做些安排布置,搞些小动作,这一贯是秦大总督的小伎俩。
“督帅,他们的负责人在杏山驿,搬运许多物件过去,足足有几十车,估计今天应该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