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若事有不逮,无非一死报君王而已!”
秦浩明鄙夷的看了他一眼,带着情绪喝道:“就怕你未必做到!”
如今在朝堂的其他人他不知道谁投降过建奴,除了明确知道钱谦益之外,便数眼前这位。
可他和钱谦益还有所不同,毕竟钱谦益在后期还是可圈可点,有让人原谅的地方。
唯独张四知堪称无耻之尤!
作为崇祯的帝师之一,张四知曾经做过数月的首辅。
按理说,在大明灭亡后,即使他不追随他的学生崇祯帝而去,躲进故乡的山水间做一个前朝遗老,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们也可以理解。
而他却不甘寂寞,在亡国后主动投降了建奴王朝,出仕为官,为后人所不耻。
当然,大明官员投降的不在少数,生死关头,不见得每个人都有勇气殉节。
可问题是张四知在大明曾经统领百官,而建奴只给他一个小小的济宁道就忙不迭就任,这与他昔日的首辅可是天壤之别。
可他还是去了,还是迷恋官场,迷恋权势,不以为耻。
不理脸露怒色想要呵斥的张四知,秦浩明转身对崇祯说道:
“皇上,微臣闻之,在大汉之时,有因灾异而策免三公之事,可谓多矣!而宰相等高官重臣,因天灾之罪,亦皆求罢免。
陛下政治修明,广纳策言,可谓应天以实矣。
今者久旱,滴雨不泽,何哉?
天其所怒者,奸臣也。
首辅薛国观、次辅陈演、大学士张四知等,秉政数年数月,殊无实绩,是故上干天和,天以降怒也。
今无岁不干旱,无日不风霾,无处不盗贼,无人不愁怨。
不如仿效古时,废黜三者,或许天时有变也未可知?”
秦浩明此言一出,朝堂哗然一片,谁也想不到他大胆至斯?(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零四节 一网打尽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陈演身陷囹圄就罢了,薛国观去留两说,虽余势犹在,但毕竟走下坡路。
而礼部左侍郎张四知身为帝师,在此情况下,是首辅的有力人选之一。
可瞧他所为,竟然想要一网打尽,未免有些不自量力。
难道不知他们即使出事,门生故吏依旧无数,平白为己树下众多潜在的敌人,殊为不智。
一时之间,众人面色各异,目光集中在秦浩明、张四知和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之间打转,暗自揣测着接下来的事情走向。
卢象升眉头微皱片刻,旋即立马松开,嘴角边还露出一抹微笑,自己瞎替他操心什么?
纵观此子所为,何曾有过意气用事?
这一幕落在有心眼里,更是增添几许神秘莫测。
“无稽之言!秦爱卿切莫轻信,今日议事为主。”
出乎所有人意料,崇祯轻飘飘一句话就此揭过,仿佛秦浩明之前所说只是一个笑话。
其实认真讲起来,若非时机地点不对,事出突然,崇祯确实心动。委实是朝臣所作所为,已经令他失望透顶。
蹩脚的理由一捅就破,根本就站不住脚,奈何他们全体抵制,即使贵为天子又如何?
照样对他们无可奈何,毕竟事情要他们去做。如今,秦浩明的出现,让他心里有了期许,试图改变格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诸位大臣皆是大明精英,承担着上以报国,下以抚民之重责,可谓是家国安危系于一身。
然扪心自问,国家艰难至此,诸位可曾一心事国乎?”
秦浩明痛心疾首环顾站得整整齐齐的两列朝臣,心里无限唏嘘。
能站在朝堂之上的皆非无能之辈,都是经历多少明枪暗箭的胜者,方能有今日。
若说他们连这些浅显的道理都不懂,那未免辱人辱己,小瞧他人高估自己。
奈何他们一个个见小利而忘大义,委实气人。
“居安尚且要思危,更何况是如今内忧外患之际?
诸位应当知晓,大明稳固,我等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其荣华富贵也将世代传承,后人子孙无忧。
若不然,怕是异族和叛贼杀至,诸位就是想委曲求全也不可得。”
秦浩明苦口婆心说完,朝堂上终于有了一些动静。
先是卢象升站出来表示支持朝廷征收商税,继而像杨廷麟和其他一些无党无派的下品言官,也站出来表示支持。
可几个党派的魁首依旧默不作声,不予表态。
实在是涉及的利益太多,错综复杂,容不得他们轻易松口。
站在一旁的秦浩明无奈的摇摇头,心里却升起一丝明悟。
按照儒家思想的正统,士大夫都以经世济用为追求,孟子就曾经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政治上比较务实。
危难时刻可以忍辱负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为国捐躯。
但到了大明中叶以后,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心学、气学等冲击,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转为追求心姓的感悟,追求道德修养的完善,更看重自己的名节,以自我为中心。
务实济世不再提,大家更愿意谈空说玄。
忍辱负重也不可能,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名声没有污点。为国捐躯需要考虑考虑,仗义死节却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这里说的仗义死节,不是为国,而是为自己的名声殉节!
这就不难解释,大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御史言官,不惜廷杖之危,也要坚持自己所言所讲,哪怕是错?
便如眼前这几位,不正是如此!
哪怕是崇祯下令把他们当场杖毙,他们也不会妥协,反而成全他们的名声,崇祯成了暴君,何其可笑?
“皇上,诸位大臣既然持重为国,不愿多生事端。
微臣建议不如在福建、广州试行征收商税,成熟以后再推行大明全境,如何?”
他们耗得起,秦浩明可耗不起。如果强行为之,没有尽职尽责的官员,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
不如快刀斩乱麻,先在自己的区域内开展起来再说。
崇祯眼前一亮,暗赞秦浩明的急智。江南官员众多,根深蒂固,没有他们的支持配合,还真玩不转。
这也是自己和他们妥协的原因所在。
原本以为今日又是要不了了之,不意峰回路转,有这样的缓冲机会,再加上以后的筹谋,崇祯心里通透一片。
“诸位爱卿,大家以为秦爱卿之言如何啊?”
最后一个啊字,崇祯陡然提高声线,露出一丝杀意。
若是这样他们还要阻止,不知死活,他也不介意让大家看看天家的威风。
“臣等无异议!”
终于,几人齐声答道。
死道友不死贫道!
只要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对族人、乡亲有个交代,其他的关他们何事?
崇祯十二年六月份的这场廷议意义深远,随着早朝结束,所有的消息不再是秘密,酒楼和一些风月场所,谈论的都是这次朝会的内容。
当然,秦浩明是众人口中的主要对象。
只是现在时日尚短,消息还没有扩散,目前局限在一些朝堂高官间。
“皇上,他们无需朝廷俸禄,便可活得锦衣玉食。说得难听点,即使您作为帝王之尊,在生活上也颇有不如。
如此,想要他们忠心国事,自然大不易。”
朝臣在私下谈论秦浩明,而他也在和崇祯谈论朝臣。
下朝后,他尚为离开皇宫,便被王承恩叫到皇宫内。
崇祯听完,阴沉着脸,过了片刻方才缓缓说道:“贤相难求,百官没有典范,自然百无禁忌,宵小丛生。”
“恐非贤相可以解决,而是人心败坏的问题。”秦浩明喟然而叹,“朝廷设言官,假之权势,本责以纠正诸司,举刺非法。
然却变成结党逞威,挟制百官,排斥正义人士也。”
人心、制度都有问题,如何是一人可以扭转?
ps:感谢书友在家窝囊在外雄、刨地的农民大赏,有心了,故土难离感激不尽!(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零五节 只身许国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崇祯脸色愈发阴暗,吏治贪腐败坏于一国而言,不啻于亡国的先兆。
崇祯执政多年,自然知之甚深!
可天灾兵祸不断,偏偏朝廷缺银少饷,武备不振,根本让他无暇他顾。
午时的炎热让人多了几分躁动,崇祯近几日的好心情被破坏殆尽。
“秦爱卿以为现在根治贪腐的时机成熟吗?”
内库中的白银为崇祯提供些许信心,也增添了甜头,他不由自主的问秦浩明。
“无需大张旗鼓,引起百官骚动恐惧,则任何时候时机都成熟。
皇上可让锦衣卫查清证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盯紧一些大老虎,时不时来一次,军费自然无虑。”
秦浩明惬意的伸伸懒腰,气定神闲的说道。
这时代,真和某年代何其相似,随便拉出一个官员,绝对不会出错,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和意义而已!
同时,反腐也是剪除政敌调整官员的最好手段。
崇祯的眼神渐渐亮起来,自己总是从全局考虑,希翼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殊不知反而不如秦爱卿从实际出发来得奏效。
自己以往接见薛国观,有谈到官员贪婪的话题。
作为内阁首辅,薛国观本应主动承担责任或者提出意见,然而过于精明的他没有一点自我批评,反而埋怨东厂和锦衣卫。
说什么假如厂卫监督得力,官员怎敢如此贪婪,却无一点实际性的建议?
东厂太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