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三十四节 借刀杀人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代善的那点小心思他明白,不是老成谋国就事论事之言。反而是作为最大对手的多尔衮,公私分明。
突然,一个人扑到在地,朝着皇太极频频磕头道:
“皇上,万万不能和明国何谈啊,若是一和谈,我等死后也无颜去见先皇啊!”
众人抬眼一看,出言劝阻的原来是哭得双目通红的马国柱。
看到马国柱带头,范文程也跟着跪了下去,“是啊,皇上,太祖皇帝不堪明国欺压,愤然颁布“七大恨”,以十三副铠甲起家。
经过十数年征讨,方才立下赫赫威名。可现在却要同明国议和并且退让,这岂不是助长了大明的威风吗?”
范文程一出来,他身后的几名投靠了满清的汉臣高鸿中、鲍承先、徐明远也一同跪了下来,齐声请求皇太极收回成命。
看着如丧考批,哭得眼泪鼻涕都冒出来的几名汉臣,皇太极心中一阵感慨,站了起来走上前去将范文程扶起,感慨的说道:
“诸位爱卿的心思朕已然知晓,但你们也要知晓朕的苦衷才行。
大明如同巨人,大清以小博大终究处于下风。现在又损兵折将,岳托和阿巴泰俱是朕的兄弟,朕不能不管!”
说到这里,皇太极的眼眶也红了,他心里也委屈也苦啊!
虽然前几次南侵都带回来了不少钱粮和汉人人口,但却无法弥补那么多精锐士卒战死的损失,这次南侵所遭受的损失也足以让每一个女真人心疼得肝颤。
特别是岳托和阿巴泰的死,让他兔死狐悲,心力交瘁。
“奴才不能为皇上分忧。实在是该死,奴才无能啊!”
看到皇太极落泪,范文程等人更是哭成泪人,一时间崇政殿上上演了君臣和睦的一出典范。
看到此情此景,杜度首先就不高兴了。
他对皇太极重用汉臣之事历来反对,尤其是对于宁玩我和范文程二人,他更是认为这两人除了卖弄嘴皮子,其他什么也不会做。
现在看到一群人在大殿上上演君臣和谐的这一幕,更是让他感到恶心。
他不禁站了出来厉声说道:“皇上,这些迂孺该死!扬武大将军岳托和饶余贝勒为大清捐躯,首级尸身尚在大明,连一缕忠魂都回不了盛京。
他们既无力解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会哭哭啼啼,像个女人。
如今硕睿亲王忍辱负重,他们竟然加以阻止,是何居心?”
代善、阿济格、济尔哈朗等几个王公贝勒也纷纷拜倒在地齐声说道:“皇上,必须重重惩罚他们,居心叵测。”
“你们。。。。。。你们。。。。。。。。”
皇太极狭长的眼里先是射出了一道犀利的目光,但随即又暗淡下来。他知道这无关其他,只是纯粹满汉之争而已。
随着越来越多的汉臣登上高位,满人们慢慢的感觉到了威胁。今天只是他们趁着这个机会,想要打压一下汉臣而已。
想到这里,皇太极的眼神掠过了站在右边的十几名汉臣一眼,只见孔有德等人却是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原地。
并没有出来为范文程、宁玩我求情的意思。这才暗暗松了口气,若是孔有德他们也跳出来和满人对台戏,他可就要左右为难了。
“诸位爱卿,尔等有何好的建议?”
众怒难犯,满臣是他统治的基石,汉臣亦是他倚重的臂膀,他此举倒是有和稀泥的意思。
反正汉人多计,随便一个主意都有说法。范文程和马国柱对视一眼,相互苦笑,看来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啊!
满臣的意见,皇太极不得不听。
不过范文程不愧号称满清忠犬之一,他虽然只是秀才出身,但思维却甚是敏捷活络。
看到议和之事依然是不可逆转,他的脑袋瓜子一转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皇上既然圣意已决,奴才就不便多说。但是奴才以为于明国议和,却是不能灭了咱们大清的威风。
咱们可以吃点亏,可也要向他们提出要求。”
“提要求?”
众人先是一呆,随后才欢喜的说道:“对,咱们要向他们提要求,要大明为咱们提供粮食以及盐铁等物越过越好。”
“还有银子,每年要大明交给咱一百……不,三百万两银子,否则咱们出兵。”
满臣们群情激奋,许多人兴奋得手舞足蹈。
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在他们看来诸多“合理”的要求,却是将皇太极、多尔衮一些脑瓜子还算清醒的人听得啼笑皆非。
“够了!”
皇太极大喝一声,大殿里熙熙攘攘的声音才安静下来。
随即用威严的目光对范文程示意了一下,后者会意上前苦笑道:
“诸位大人且听下官一言,适才诸位大人所提之要求,下官以为全然不可能,明国是不会答应这些要求的。
再说,若是他们能答应的话,这些年咱们又何必这么辛苦,每年南下去掠夺人口牲畜呢?
所以这些事想都别想,还不如讲点实际的。”
“呃。。。。。。”
听了范文程的话,那些被白花花的银子晃昏了头的人才一个个回过神来。
多铎面色不善的问道:“那要怎么办?”
范文程手捋胡须,眼中射出了一道光芒,狞笑着说道:
“咱们只提出一个条件。只要明国的皇帝答应杀掉一个人,咱们就答应他们任何条件。”
“什么,任何条件?”
“疯子?”
“皇上,请诛杀此逆贼!”
……
群情激昂,议论纷纷。
咬牙切齿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当然,还有许多默默思考的人。
“肃静!”
皇太极大喝。
“着旨,追封扬武大将军为克勤郡王、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和硕饶余亲王,入盛京贤王祠。”
下一刻,他直接一锤定音,先把岳托和阿巴泰的追封搞定,接着继续说道:“范学士之言今日不做讨论,容后再议!
几位亲王留下,其他人退朝。”
大殿内人多嘴杂,范文程又不是傻子,没必要做那哗众取宠之事邀功。
出于了解,皇太极明白他必然有计划步骤,绝不是信口开河。此事,大可小范围内再细细探讨不迟。
若论阴谋诡计,还是汉人厉害!
聪慧如他,基本明白范文程的计谋,借刀杀人,掠过他的脑海。(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三十五节 乱世来临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四月底的北京城,傍晚时分,气温依旧很高,御花园的树叶都是蔫的。没有一丝风,让人炙热难耐。
虽然是坐在御花园池子边的凉亭上,四周放着冰块,还有宫女打扇,但崇祯皇帝还是觉得透不过气来。
干脆站起来,在亭里来回走动。没过一会,又开始站着发呆,眼睛无神地看着池子里的游鱼。
旁边伺候的王承恩稍微抬头偷看崇祯,敏锐地发现他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忧虑。
其实,王承恩非常清楚,崇祯从还是信王之时,眼神中就经常有忧虑。
以前是担心,忧虑自己的性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罪魏忠贤,什么时候大祸临头。
现在担心,是忧虑祖宗基业,现在的国事,没有不让人烦恼的地方。
今天,一向勤政的崇祯都听从了自己的建议,直接从文华殿来御花园散心。看来,他真的是压力太大了。
崇祯皇帝忽然停止走动,转身对王承恩说:“大伴,你说最近会下雨么?”
“皇上,物极必反,干旱了这么久。现在说不定炎热天气集中到了京城,京畿周边已在下雨了。”
王承恩还能怎么说,只好口不对心的安慰。
崇祯皇帝转头看看西边那火红的太阳,都要落山了还喷着火,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也知道问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说出来,舒缓下压力而已。
真希望上天能创造奇迹,帮朕缓口气,崇祯这样想着。
近日,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十几个省的督抚,纷纷上报今年的旱情,严重的如山东、陕西等地,连人畜的用水都无法保证。
唉,屋漏偏逢连夜雨,才过几天的舒心日子,伴随着波及半个大明的旱情,可以预见今后的艰难。
“大伴,你说杨学士征收一年练饷的奏疏,究竟该不该答应?”
说是散心,崇祯内心始终还是在想着国事。
四月初,杨嗣昌以丁忧为名,辞去兵部尚书之职,举荐陈新甲担任。
同时附议卢象升的建议,同意铲除囤积在谷城的四万叛军。
为避免走漏消息稳住张献忠,专心致志、一鼓作气剿灭叛军。
杨嗣昌揣摩帝意,秘密请缨督师。崇祯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命杨嗣昌督师平寇,赐尚方宝剑。
临行前,他重提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并指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在此基础上,建议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
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
王承恩苦笑,如此军国大事,他如何敢建言?
可崇祯既然问起,不回答又不好,他低垂着头看着脚下,“皇爷,何不问问秦督的意见,老奴觉得这个少年总督挺有想法。”
其实,这句话已经透露了他内心的想法,犹记得当初秦浩明建言崇祯不要收三饷,他可是在旁。
“江南水患、北地旱灾、边关要饷银、文武百官要俸禄……可大明一年的税赋也才不过四百万。
上次清查范家等三家晋商,好不容易得财七百多万,可弥补历年的亏欠,又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