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浩明听完,以手掩面苦笑连连,竟然都不知道如何说才好。
说来说去,都是崇祯识人不明啊!
不论是孙传庭还是大汉奸洪承畴,据是明末大明朝廷少有的能人顶梁柱。
大汉奸洪承畴就不说他了,单是孙传庭,就和卢象升一样,真真是大明的肱骨之臣。
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县人,和卢象升类似的是,史书上说他“性沉毅,多筹略”,是个性情内向多谋的人物。
他是在天启年间入京为官,担任过吏部主事,魏忠贤当权时,孙传庭干脆辞官回家,此后十多年不断在家闲住。
崇祯年间农民军大起,清军入寇不断,与孙传庭交好的京中陕西、山西籍官员不断有人举荐孙传庭出山。
于是崇祯八年,孙传庭得到启用。先调为顺天知府,次年又擢升为陕西巡抚。
而当时的他,面对的情况,甚至比卢象升早期还困难,此时的陕西曾经乱成了一锅粥。比起卢象升有充足工夫练兵,孙传庭干脆在实战中锻炼。
他的兵源次要来自陕东南部,多是“兵户”家庭的子弟,当地民风尚武凶悍,战役力本身不差,孙传庭到任后严明纪律,保障军饷,上上下下士气大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凶悍的秦兵,从饷银到粮食,大多都依托孙传庭发出的军屯以及陕西当地富户的供应,极少让朝廷买单,性价比极高。
有了这样一支性价比极高的军队,孙传庭大展拳脚,崇祯九年七月,孙传庭经过数战,多次击败农民军高迎祥部,终在子午谷设伏,将高迎祥部全歼。
崇祯十一年一月,孙传庭率部在陕西宝鸡击败农民军,并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在陕西潼关重创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带8人仓皇逃窜。
孙传庭乘胜追击,又南进河南,在河南灵宝大败农民军“十三家联军”。
眼见就要取得全胜,又是那个坑死卢象升的杨嗣昌,向崇祯提出“招安”,结果张献忠等农民军残部被招安,彻底全歼农民军的机会,就这样功亏一篑。
杨嗣昌之所以和孙传庭过不去,也是由于“路线成绩”。
作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灭农民军计划,孙传庭赞同这一方略,却坚决反对借此方略增兵加饷。
对“招安”的农民军,孙传庭更不放心,建议留部队在当地监视,以防他们造反。
就这俩事,把杨嗣昌给惹怒了。
原本历史上此次清军入寇事情中,孙传庭也奉命入京救援。但杨嗣昌怕他立功,竟严令不许孙传庭部出战。
战后又主张将孙传庭本人调离,留孙传庭的部队拱卫京城。
如此“下山摘桃子”,把孙传庭气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聋。
但灾祸还没完,得病的孙传庭请求告假,崇祯竟认为孙传庭在推脱责任,一纸诏书把孙传庭下狱。
就在孙传庭下牢狱期间,诚如孙传庭所预料的,农民起义叛而复起,当年因杨嗣昌阻遏而逃生的张献忠部再次扯旗造反。
而“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恶果也凸显,被租税逼得活不下去的农民纷纷呼应,李自成也再次出山,大张旗鼓。
崇祯十五年五月,李自成横扫河南,二围开封,明王朝岌岌可危。
无法之下,崇祯只得再次启用孙传庭。
但此时,孙传庭苦心打造的精锐秦兵,已多被裁撤解散。
重回陕西的他,手中只有一万多新招募兵士,毫无作战经验。
面对如此烂摊子,孙传庭尽心竭力,死守潼关。他认为,只需潼关不丢,保住陕西,大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
但崇祯却瞎指挥,是年五月,崇祯连发诏书,敦促孙传庭进兵。
带着这支毫无作战经验的军队,孙传庭在河南遭到败仗,不得不退回陕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标必定是入陕,因此在潼关整理城防,制造火器,意图坚守。
然而崇祯十六年五月,崇祯再次严令孙传庭自动出击,和李自成决战。
明知必死的孙传庭,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战。
八月十二日,在襄城之战中,面对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孙传庭再度出战,全军覆没下,孙传庭单骑冲入敌阵,壮烈殉国。
故此,后人有一句通用的说法:“传庭死,明朝亡”。
“卢督和孙督交情不错吗?”
历史已经不可追溯,缅怀旧事于事无补,更何况自己已经改变它。
倒是卢象升这话让他看到一丝新的的希望,因此问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四十四节 萌生去意
(全本小说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相交莫逆,若是私事他应该会相帮,但国事则帮无可帮。否则,必将生乱。”
卢象升知道秦浩明打得什么注意,摇摇头有些无奈的说道。
秦浩明默然不语,若没有兵部的函文,孙传庭擅自率领大军离开京畿,无异于谋反。
“想肯求卢督三件事情?”
秦浩明天人交战寻思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在卢象升诧异的眼光中缓缓说道。
“破虏请讲,无论私事抑或公事,但凡本督能做到,一定义不容辞!”
秦浩明到目前为止,没有为己谋求过任何东西,就连官职也是自己为了挽留他而自顾运转,卢象升看见秦浩明一脸凝重,急忙开口说道。
秦浩明作辑行礼,颇为动容。
卢象升真乃大明官场另类,自己与他非亲非故,却得到他青眼相待。
不要说什么送礼之类,讲得难听一点,连饭都没请一餐,这份情义不可谓不厚。
“此次进京献俘,跟随破虏的五百天雄军将士,承蒙不弃,其中有三百三十人拜破虏为主。
经几次战斗,殁百三十人,残四十人,只百六十人完整。
便是卢督百七十亲兵中,也有五十二伤残,恳请卢督连同伤残两百五十二名天雄军将士划拨于小子。此为其一。”
秦浩明闭着眼睛,脸色悲苦,鼻息之间微有哽咽。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从来都是血淋淋,没有脉脉温情可言。自己能做的便是让逝者安息,残者有所依,生者有所凭。
“可!”
卢象升点点头,面带凄然。
“其二,任何时刻,请卢督做好独自作战的准备,切勿相信友军,尤其是高起潜和陈新甲。”
历史上,卢象升正是被杨嗣昌、高起潜、陈新甲坑死。
但如果要换成自己,别说这些人,便是大明其他任何人他都不敢相信,即使是卢象升和孙传庭这样的名将。
无它,其他人是猪队友,而名将也做不了主,上面尚有人牵制,他们也身不由己。战场凶险,稍有疏忽犹豫,便是兵败身死。
“破虏这是何意,难道想离开?”
卢象升大惑不解,自己对他言听计从,相得益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秦浩明基本可以做主半个天雄军,可瞧他神情语气,竟隐隐有离去之意。
秦浩明再次行礼作辑,目光清澈盯着卢象升风霜染就略显苍老的脸庞,诚恳的说道:
“小生蒙卢督青睐,提拔于军伍,寸末之功,得以授指挥同知一职,不胜惶恐!
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此战基本已进入尾声,剩下的不过是稳打稳扎,驱逐鞑虏离开大明。于小生而言,实是可有可无。
可即使鞑虏离开大明,战争也未完全结束。
晋商横跨山西、河北两省,且据是边关要地,刺探军情详情,贩售大明粮食、生铁、绸缎等战略物资与建奴,实在是附在大明的毒瘤,理应速速割除才是。
可他们手法隐蔽,行事诡诈,九边将士或是被蒙蔽、或是被收买,甚至是不乏高级将领亲自参与其中,一般人还真是斗不过他们。
小生不才,跟今上恳请镇守大同,一是以卫边关周全。二就是和晋商斗一斗。”
秦浩明此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气势十足。
确实,目标既然已经达成,他已经萌生去意,剩下的则敬谢不敏。
他不是什么圣母婊,可以说已经为大明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但是他要面对的可不仅是晋商,还有建奴、汉奸等等。可他连一点属于自己的势力都没有,谈何与他们斗?
在他看来,天下能者居之,能保天下者居之,不能者可虚之,可替之。
中国之天下非一姓一君之天下,实乃万千民众之天下。
如今之天下,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如猪狗,上层权贵犹自醉生梦死。与其修修补补,不如不破不立,重整汉家天下。
卢象升自然不知道秦浩明所图,微微有些失神的望着豪气干云的他,心中无限自豪,璞玉天成,终究绽放光彩。
而这块璞玉,正是自己挖掘出来。
“好!镇守大同,真是大明好儿郎,若有机会,本督一定尽力替你争取!”
卢象升原来是宣大总督,大同原本是他的下辖一个边关重镇,对这个位置,还是有一定把握。
只不过他性格沉稳,故而没有把话说死。
哪知秦浩明却没有无喜无悲,低着头仿佛在考虑什么事情,让卢象升颇为诧异。
要知从认识秦浩明以来,无不是信心满满,刚毅果决,很少有如此犹疑不决的时候。
“其三为国事,不知卢督能否上疏天子,斩杀叛贼张献忠?”
良久,秦浩明才抬起头,一字一顿朝卢象升问道。
纠结,实在是纠结。说实话,秦浩明也不知道自己今日此举是对是错。
从大明的国情来讲,此时杀张献忠是最好的机会和时机。
秦浩明知道,在孙传庭为主的大明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