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布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讲道:“之前那些失去战斗能力却仍能劳动生产的伤兵,就做为首批集体屯田和集体放牧的人选,按照他们的军功,给他们应得的奖赏和抚恤,然后再给予额外的福利补助。”
“屯田的军队基本上都在后方,所以集体的规模可大可小。进入草原放牧的部队就不能太小规模了,毕竟处于前线,以免被草原各族群起而攻之。”
“我建议以排为单位散开,一个排三十多个汉人,加上每个人配十个仆从,就是三百多人,还有奴隶,这个规模组成一个小部落可以了。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以烽火讯号能够看见的距离为宜,具体的安排,咱们以后再详细的推敲。”
“我宁愿咱们的将士都选择去草原上开疆拓土,也不希望他们留在中原与汉人自相残杀。而且这么多人去了草原,过得十几、二十年,等他们的孩子成长起来,一支马背上长大的能骑善射的骑兵精锐唾手可得啊。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这样做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我们汉人的血性和狼性,同时还能增加我们的财富,实在是好处多多啊。”
贾诩和沮授都是何等才思敏捷之人,率先想明白了其中的好处,当时文人还是以汉人为尊,本来也看不起草原异族,皆视之为蛮夷,所以马上就对吕布的计划推崇备至。
高顺、徐晃、张辽等人也能想明白其中症结,金日磾也是极聪慧之人,吕布的政策又不歧视匈奴人,他当然也是极力赞成。
丁原虽然不能全部听明白,可是只要是吕布认为有必要搞的,他就无条件支持,更何况,听来听去都是对汉人如何有利。
贾诩说道:“我看也不要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军人,屯田和游牧也可以号召广大民众参与,并州甚至全国没有土地的流民、灾民数不胜数,我们给他们提供新的机会,也是造福百姓的善举。”
“而且这些人口迁徙而来,在我们手下登记造册,可就是我们的子民了。人口永远是争霸天下的基石之一,和农业、商业一样重要。”
吕布鼓掌,称赞道:“军师果然是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没错,这也是安抚天下穷苦百姓的一剂良方,而且我在初始阶段不但不向他们收税,反而还给提供生活必需品和足够的粮食。”
“他们可以和我们的兵士们一起屯田一起放牧,不过在将来他们的生活富足稳定的同时,该缴的赋税,该服的兵役还是要继续的。
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这大汉的天下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也不是我们这些官员、军人的,而是每一个大汉子民的,让民族复兴,让国家强盛,是每个汉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从强大的国家得到的好处就是不受外族欺辱,生活安定,天下太平,那么我们自然也应该回报国家、回报民族,在它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一个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是我的理想,也希望能成为在座诸位的理想。”
沮授听到吕布说到“世界大同”之时,双眼放光,好像领悟到了什么,激动的说道:“主公所说的世界大同,孔圣人早在《礼记。礼运》篇就提出来过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前读书至此,总觉得这是圣人幻想的美好愿望,可今日听主公之言,茅塞顿开,按照主公这些计划施行下去,我们人人身体力行,必能实现这美好的世界大同盛景啊。”
吕布的理想,沮授的解释,让在座的诸人第一次有了共鸣,知道了什么叫理想,有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就算很多人没有领会这么高深,也最起码知道执行吕布制定的这些计划的好处。
至此世界大同成为吕布军事集团所有人的共同理想,天下为公也是他们标榜的最高境界和信念。也许每个人对这些话的理解程度高低不同,可是他们都愿意和吕布一起去追求或者说去尝试实现。
总之,对国家好,对民族好,对百姓好就是最根本的原则。当一群人有了理想,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前进方向,甚至说了有了信仰,他们所迸发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这一切都为以后吕布和他的下属创造更多奇迹,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也许你觉得我说的夸张,写的不真实,可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荣誉感,希望天下太平,国富民强,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子孙,大汉子民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望吗?
我们如此,两千年前的古人亦如此,尤其是在充满血性,追求理想,士族门阀尚未垄断教育资源和晋升途径的东汉末年,同样可以这么真实!
吕布的这一次高层聚会,被后人称之为吕布军事集团的第一次首脑峰会,因为参加聚会的很多人,后来都当了很高的职位,也为后世天下一统之后施行的政治体制,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吕布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或者说理念,从此开始先是被小部分人知道,了解或接受,后来逐渐扩散到更广阔的的范围,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传播。
后世的史书,也认为这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不明白为什么吕布在那个年代会有这么先进的思想?
想到那写到那,因为创作的时候,我自己就需要沉浸进去,才能推动小说向下发展,你可以不接受这两个章节,不过我也不会改变我的风格,把自己想写的写出来,仅此而已,我感觉我都快人格分裂了,一会活在现实生活,一会沉浸在小说里,有些夸张,但是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72章 屯田(第一更)
第七十二章屯田(第一更)
众人回去慢慢消化吕布带给他们的新思想,冲击力太大了,信息量爆炸啊。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丁原不愿意与吕布刚见面就又分开,干脆搬到云中老营的将军府住下,反正并州上下的大小事情都有贾诩、沮授操心,谁叫他俩一个是并州別驾,一个是将军府主簿,乐得清闲。
吕布每日里也忙碌的很,少有闲暇来陪丁原,除了和贾诩等人完善屯田和放牧的具体事宜,还得操心新的荣誉部队的组建,新的军官学校的筹备。
在此期间,沮授向吕布引荐了两位并州名士,一位是贾逵,另一位是温恢,都是擅长治理政务的人才,之前也都当过县吏。
吕布对沮授的眼光自是深信不疑,欢迎之至,让他们先在沮授的手下帮忙做事,现在并州和度辽将军治下,百废待兴,有的是空闲职位,等着他们呢。
丁原也给吕布推荐了一员武将,是他手下的一个从事,叫做张杨,颇为武勇,吕布也送他去陷阵营受训,吕布的军队不同旧日的汉军,先得参加新式训练,才能融入吕布的军队。
在此期间,吕布再次大胜鲜卑人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天下,好多人称颂吕布的功绩,称其为当代战神。
好多边塞诸郡的老百姓认为并州是现在大汉边疆最安全的地方,另有好多年轻人崇拜吕布的战绩,还有很多穷苦之人听说了陷阵营的待遇和军功抚恤制度,而且越传越好。
当然了李肃在背后也在悄悄地推泼助澜,将吕布要推广屯田和放牧的消息逐渐扩散出去,许多穷困潦倒、忍饥挨饿、没有土地的穷苦之人,开始拖家带口,向并州,向云中迁徙。
并州各郡前往云中的大路上,人流不息,有很多人甚至饿昏在了路上。吕布听说之后,和丁原共同下令,让沿途的各郡县开设粥场,开仓赈济,以免这么多人真的饿死途中,并州迎来了一次人口大迁徙。
眼看的如此情形,吕布与贾诩等人商议,将所有的计划都加快速度,迅速完善并执行,为此,所有人都开始通宵达旦的运作,规划,设计,吕布也不例外。
首先就是将所有参加凉城之战的人员的奖赏发放下去,之前已经提前将各路援军的奖赏先发放了,因为他们要返回原籍,所以没有奖励他们奴隶、牛羊和土地,而是尽量折算成了大量的金银和粮食。
剩下的所有留在云中人员的奖励一起办法,主要就是以土地、奴隶、牛羊、马匹为主,各自有不同的换算标准,土地也分农田和牧场。
而且根据土质的肥沃程度,牧场的大小,都有相应的计算分值,反正是一套很复杂的计算,幸亏陷阵营军中有大量的书记员,准确记录了所有人的军功,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工作。
首先安排好的就是集体屯田的工作,大约有六千名军人选择了去屯田,其中大部分就是负过伤,不能继续从军但仍能自己劳动的伤员,他们大多数将军功奖赏选择为土地和牛羊马匹,部分军功高的也有选一两个奴隶的。
当然他们军功奖赏的土地就属于个人所有,不过面积都不大,所以他们还需要租种军队所有的荒地或现成的田地,需要租种的面积因人而异。
租种期间他们收成的一半要上缴军方,另一半自行分配。等待第一次粮食成熟的期间,军方会免费提供日常所需口粮,他们上缴的军粮会有记录,并有相应的积分。
这个初始的租期为十年,租借期满,如果继续租借土地,他们就只需要上缴赋税所需的粮食即可,这个比例肯定远低于五成,他们如果愿意,可以用之前的积分加上金银来购买他们中意的土地。
总之,就是你上缴的军粮越多,积分就越高,将来就能买到更多更好的土地。
参加屯田的军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他们聚居的村落以连为单位划分,比如农垦一师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