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摆了摆手,朱常洛口气缓了缓,道。
“孙爱卿不必自责,吏治繁难,情况多变,此非吏部一家之事,如今吏治混乱,乌烟瘴气,士风日下,若论罪责,朕当首究台垣之罪,孙爱卿操持吏部之辛劳,朕素知之,今日召爱卿前来,非是欲要问罪,而是想论一论该当如何着手肃清吏治!”
第七百一十九章:义正言辞的李阁老
有了天子的这番勉励,孙天官才总算是心怀惴惴的起身,只是脸上仍带着羞惭之色,不管怎样,朝廷吏治不清,他这个吏部尚书多多少少都有责任在身,天子大度宽容,不追究他的责任是一回事,但是若是就此觉得自己没有责任,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更何况,天子只是勉励他操持吏部辛劳,可没说他没有责任……
“诸位爱卿都是朝廷肱骨之臣,想必对于吏治一道,也该有所得,不妨说来朕听!”
朱常洛顿了顿,继续开口问道。
众人的目光顿时落在了孙丕扬的身上,按照道理来说,这种时候应该是按照地位高低来发言的,而在场的大臣,地位最高者,又以孙丕扬也李廷机二人为尊。
当然,真正论朝廷地位,李廷机一个排名末位的大学士,是比不得外朝的天官冢宰的,不过此刻乃是天子召见,场合相对私下,所以不能全按朝廷地位来看。
李廷机作为现在天子倚重的大臣,又有帝师的身份,在这种场合下的地位理当比孙天官要高上一线。
不过涉及朝廷的具体事务,术业有专攻,自然还是要请孙天官先说话。
只是眼瞧着一群人朝自己看过来,孙天官心中也是忍不住一阵腹诽,这帮老狐狸,明知道第一个开口风险大,还推自己出来!
“回陛下,臣以为吏治一道首在用人,若能擢德才兼备者为官,自然可使吏治清明,司农寺之时,臣虽言元辅大人之疏不妥,然仅止于内阁之处,厘清权责,大计天下,臣亦十分赞同,双管齐下,当可使朝堂为之一清!”
沉吟了片刻,孙天官谨慎的开口道。
事实上,这种时候第一个说话的人,必然是最吃亏的,天子已经说了,吏治一道乃国之重事,说明天子早已经关注此事,也就是说,如今天子心中,必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时候越往后发言,就意味着越能了解到天子真实的想法,也更能有的放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过第一个说也有第一个说的好处,若是能够切准天子的想法的话,那么留下的印象必然是最深厚的。
只是很显然的是,孙天官的话,并不使天子满意。
朱常洛眉头微蹙,却是摇了摇头道。
“厘清权责是要的,部门混乱,权责不清,才会导致官员相互推诿,朝政运转缓慢,不过这并非是最紧要之处,大计天下虽然有效,但也无非是治标之策,难除根本!”
孙天官摸了摸鼻子,知趣的退了下去,他自然知道这番话不被天子所喜,因为天子所问之策乃是具体的实策,而这种东西牵涉甚大,孙天官就算心里有想法,也须得慎重说话,否则的话,惹得天子不喜,更是得不偿失。
所以到最后,孙天官还是选择取了个巧,把老首辅的奏疏拉出来当挡箭牌!
毕竟虽然心里不愿意认可,但是孙天官也不得不承认,老首辅在吏治一道上研究多年,拿出来的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若非是这政策
犯了某些忌讳的话,应当说是能够有效的肃清官场风气的。
何况孙天官看的出来,天子对老首辅的方案还是有一部分认可的,不然的话,即便是为了掌控朝局,也未必会同意和老首辅联手而动。
所以他只得将内阁单独剔出来之后,附和了一番老首辅的方案,算是暂时糊弄了过去。
而接下来,孙丕扬已经说过了,那么理所当然的,也就该轮到李廷机了,这种大事上,作为帝党的领头人,他必然是躲不过去的,而李阁老也显然没有躲避的意思,沉吟了片刻,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科道!”
顿了顿,李阁老似是在思量该如何作答,半晌才道。
“陛下先前有言,今日所议者,非谁人之责,而是如何治吏,肃清官场,故而老臣以为,欲清官场之风,当首重科道,先太祖皇帝设御史台垣,本为监察朝廷,讽议百官,然近年以来,科道之臣多囿于具体政务,喜弹劾君上,沽名钓誉,而不重监察百官之责。
吏部虽掌铨选之权,可天下官员何止上万,大大小小官员品行德性,吏部焉能一一知之,况吏治繁难,地方情况多变,即便吏部铨选得当,意外之事也难防止,朝廷置十三道御史,便是为监察地方,然如今之状况,科道难尽其责,十三道御史多着眼于朝堂之上,不重本责,以致吏治混乱,故臣以为,欲清吏治,首重御史,欲厘清权责,当首选都察院!唯有重申御史本责,改科道沽名之风,陛下方可以御史科道为刀,还朝堂一片朗朗清明。”
很显然,李阁老说的就实际的多,不仅说出了具体的问题症结,而且还提出了解决的法子,尤其是这说话的方式,叫孙天官看的目瞪口呆。
简单来说,李阁老的意思就是,要整饬吏治,首先要收拾那帮御史,这帮人一天天不干正事儿,就知道盯着皇帝不放,应该让他们帮这些精力放在监察百官上,这样一来,皇帝也省心,吏治也能收拾好。
话说的是不错,近些年来,御史科道当中兴起一股批龙鳞的风气,只要涉及皇帝的事情,无论大小,御史们都喜欢弹劾一番,若是能惹得皇帝雷霆大怒则是更好,如此才能成就自己敢言直谏的名声,反倒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做的不怎么样。
就拿扬州的那场案子来说,但凡那些巡查的御史们稍尽心些,也不至于让朝廷被欺瞒这么多年,最后还是被一个查其他案子的巡抚意外撞破的。
不过话虽不错,但是孙天官怎么听怎么觉得,李廷机是在逢迎天子。
这倒是容易理解,身为君上,谁愿意有一大堆御史言官时时刻刻盯着自己,但凡有点事情,就是蜂拥而来的弹劾,偏偏自己还处置不得他们,处置了便是不听谏言,残暴无道的昏君,只能捏着鼻子当没看见,任由这些御史拿自己来刷声望,怎一个郁闷了得!
而李阁老这番话,道理是不错,可这说话的方式,却着实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在挑拣着天子爱听的说……
第七百二十章:欢喜冤家
微不可查的撇了撇嘴,孙天官绝对不会承认,他还是有些羡慕李阁老的。
因为很明显的,李阁老的一番话让天子的心情好转了不少,甚至连脸上都带起了一丝笑容。
其实要说这些话,孙天官不是想不到,但是他不能说,至少不能跟李阁老一样说的这么露骨。
说到底,他还是顾忌着面子的,何况清流科道那帮人最是难惹,从来只有他们指责别人的份,哪有别人指责他们的份。
也就只有像李廷机这样已经不在乎士林清望又紧跟天子脚步的朝廷大佬,才有资格也有胆量说出这番话。
反正对于李廷机来说,如今的唯一目标就是让天子高兴!
平心而论,孙天官其实也想这么做,能让天子对自己的印象好点,何乐而不为,但是考虑到那帮御史的战斗力,孙天官还是明智的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可不想临了临了,清望不保。
“先生所言甚是,科道一脉乃朝廷监察重器,近些年来的确不成样子,是该好好整饬一番了!”
朱常洛点了点头,心情却是好了不少。
没有人喜欢总有人在耳边指指点点,现在他尚且登基不久,但是已经初步有这种迹象了,比如最近一段日子,就有不少闲的没事的言官,关心起皇帝的后宫,直言天子久未封赐中宫,朝中已是人心惶惶,中宫不定,储本不安,则社稷危矣……
看到那份奏疏的时候,朱常洛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那位父皇当时的感受,这帮言官是闲的精力过剩了吧!
后宫那档子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说中宫不定是真的,他这些日子忙着朝局之事,的确没来得及行册封大典,但是储本不安,社稷危矣又是什么鬼话,他到现在连儿子都没有,哪来的储本,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又和一个尚未出生的小屁孩有什么关系……
所以李廷机的一番话,可谓是说到他心坎里了,朝廷设置监察系统,是为了监察朝政,纠察百官,不是为了天天盯着皇帝犯错刷声望的!
不过毕竟涉及到清流一脉,虽然是私底下,但是朱常洛也不好表现的太明显,只好轻描淡写的带了过去。
接下来便轮到了方从哲。
说起来,方老头最近过的郁闷的很,都说这世上最让人郁闷的事情,不是没有希望,而是有了希望之后,又眼睁睁的看着它消失而无能为力。
说的就是方从哲现在的情况,当初李廷机一时冲动,惹得天子大怒,好处却是便宜了他,于是看准时机的方从哲立刻行动起来,积极的准备接任帝党领头人的位置,眼看着光明大道就在眼前。
可谁知道,就在自己以为一片形势大好的时候,李廷机这个不要脸的,竟然真的连脸都不要了,抛却声望和清誉也非要赖在朝廷当中,更重要的是,他的这副样子,居然得到了天子的欣赏,并且对他重新青眼相看,怎能令方老大人不郁闷!
不过他这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这一点和某个没有大局观念的阁老比起来,可不知道强了多少去。
所以在天子显露出要继续以李廷机为首的时候,方从哲便当机立断退出斗争。
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三人当中,叶李二人都和天子的关系更近,而他则是在天子回到京城之后才追随左右的,论感情是没办法相比的,但正因如此,他更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