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倭国需赔偿大明黄金共计两百万两,白银共计一千万两,黄铜共计七百万斤,开放矿产开采权,大明勋戚商人有权在倭国购买田地,若发现矿产,倭国不得干预开采。
第四,倭国既为大明藩属,当同御外敌,多年来,大明沿海受倭寇侵扰,倭国须得约束子民,不得侵扰大明海疆,凡大明宣布为倭寇之人,倭国禁止收容其家人,子嗣,亲属。
第五,丰臣秀吉大逆不道,违抗皇命,其所率大军于大明境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于大明服徭役三年,以赎其罪。
第六,大明既为宗主之国,自当护持藩属之国,倭国兵力空虚,恐有外邦趁虚而入,大明皇帝自即日起,将派遣备倭军进驻倭国,维持国内稳定。
第七,备倭军将军由大明皇帝任命,与倭国左大臣同等级,但不受倭国国王约束。
朱翊钧从未想过,条约还能这么写!
这七条约定,除了第一条之外,每一条在朱翊钧看来,都是一个国家绝不能接受的条约,但是眼光如朱翊钧者,又岂会看不出,这份条约对于大明的帮助有多大!
前两条还好,从第三条开始,几乎每一条,都是在置倭国于死地,置别国军队于自国,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的手中。
这份条约一旦签订,几乎可以确定,倭国从此将再无翻身之余地。
只是……
“这份条约真的是德川家康签的?”
到了现在,朱翊钧还是有些不相信,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竟然也会有人签?要知道,这条约一签,倭国可就彻彻底底的握在大明的手中了。
而德川家康此人,朱翊钧先前听石星禀报的时候说过,此人甚有韬略,十分难以对付。
可到了朱常洛的手里,不过三日的工夫,就乖乖签订了这等条约,着实是让朱翊钧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父皇放心,对付君子有对付君子的手段,对付小人自然也有对付小人的手段,如今倭国国王暗弱,权移于下,早已无号令群雄之实力,丰臣秀吉在世时,虽为太政大臣,却掌国主之权,如今丰臣秀吉去世,其子丰臣秀赖不过幼冲之龄,其下五大臣蠢蠢欲动,欲取而代之,儿臣不过答应德川家康,备倭军进驻之后,会帮助他取得太政大臣之职,他便心安理得的签下了这份条约!”
朱常洛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聪明人有聪明人的好处,也有聪明人的坏处,好处是识时务,坏处也是识时务,一边是命悬一线,保存所谓的丰臣家荣耀,另一边则是高官厚禄,人人艳羡的一人之下。
其实并不难抉择,德川家康之所以那么着急的想要召回被大明扣留的几万大军,无非是因为倭国国内形势动荡,他手中兵力不足,没有把握压制其他四大臣而已。
既然如此,朱常洛便帮他一把,送他一批装备精良的明军,助他上位,至于上位之后如何……
德川家康明白,但是他不在乎,或者说,人在屋檐下,他已经没有了在乎的资格!
“原来如此!”
朱翊钧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微笑,他知道,朱常洛所用的手段并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对于他来说,使了什么样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中的这份国书,会给大明带来无穷的利益!
这就够了!
不过……
“太子的这份国书,拟定的甚合朕意,吾儿果真英才也!不过……”
说话间,朱翊钧的脸色显得有些微红,似是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这份国书于朝臣处,恐怕难以通过吧!更何况,备倭军远渡重洋,需要的军器,船只,粮饷,都是大笔数字,这笔银钱,又该从何处得来?”
这份国书在朱翊钧看来,自然是好得很,但是以朱翊钧对于朝臣的了解,想要让他们通过这份国书,却是不大容易。
无他,这着实有违大明的体面,简直像是无恶不作的山贼一般,完完全全违背了士大夫温良拱让的处世之道。
更何况,要遣派备倭军,就意味着大明的军费需要继续增加,朝廷上的那帮文臣,天天的盯着军费絮叨个没完,到时候一句国库没钱,这么大笔的支出,总不能靠着皇帝的内库拨银吧……
第五百五十一章:来钱的地方~
这话说出来朱翊钧都感到不好意思,朱常洛替大明争取到了如此优渥的条约,但是最后偏偏出问题的,却在朝堂内部。
面子问题还好说,但是军费却是个敏感的问题,文臣绝不希望坐视勋戚坐大,所以一直以来,文臣在军费方面卡的很紧,更何况国库的情况,朱翊钧心头了然的很,倭国要派驻军队,绝不是几百几千人就足够的,至少要上万精兵驻扎,方可达到钳制倭国的目的。
但是这么大的一笔军费又该从何处着落?
“父皇不必忧心,有关军费一事,儿臣早有考虑!”
朱常洛倒是依旧坦然自若,只是脸上却罕见的带着一丝狡黠,不过朱翊钧却是未曾注意到,急忙开口问道。
“哦?是何办法?”
“儿臣以为,大臣们若反对派军前往倭国驻扎,理由有二,一则为国库空虚,难以支撑军费,二则为兵力不足,恐国内动荡!此二者倒不算无事生非,故而儿臣以为,此备倭军人选,可从各家勋戚子弟私兵当中抽调,不足者另选精兵补足,至于军费一事,国库着实无力承担,所以最终还要落于父皇内库之上!”
听着前面,朱翊钧还不住的点着头。
那帮文臣的德行就是如此,他们能够找到的理由也的确只有这些,关于解决备倭军人选的问题,朱常洛提的倒是一个好办法。
虽然说朝廷明令禁止勋戚拥有私军,可那些老牌的勋戚世家,谁家没有几百个家丁护院,真要论起来,有些军士的战斗力都不一定有他们厉害。
何况这些勋戚世家的纨绔子弟们成天的胡作非为,算是京师的一害,文臣对其多有不满,将他们打发到倭国去,文臣们想必只会赞成。
至于这些勋戚子弟们愿不愿意去……
朝廷白养着这些勋戚,可不是让他们这个时候退缩了,又不是让他们上战场,他们敢推三阻四?
不过听到最后,朱翊钧的脸色就变了,感情自己这个儿子所谓的办法,到最后还是盯上了自己的钱袋子?!
“咳咳,太子啊,备倭军的人选朕觉得甚佳,不过军费一事,朝廷内库经历一场大战,靡费甚多,也并不宽裕,恐怕难以支撑啊!”
朱翊钧显得有些中气不足,没法子,手中无钱,说话都不够硬气。
“父皇放心,儿臣向父皇保证,这笔军费父皇绝对花的值当,不会血本无归的!”
朱常洛倒是一脸正经,信誓旦旦道。
要知道,这内库可是皇帝的私库,也就是说,里面的银钱以后都是他朱常洛的,他坑谁也不会坑自己不是?
望着朱翊钧一脸狐疑的神色,朱常洛开口解释道。
“父皇,于倭国之靡费,尤以备倭军军费最甚,这一点想必朝臣也看得到,既然军费由父皇内库所出,那么理所当然,备倭军于倭国所获收益,也当归于内库,而不归于国库!”
“收益?”
朱翊钧的神色越发不解了,派军驻扎能有什么收益。
所幸朱常洛也不卖关子,继续说道。
“父皇容禀,倭国虽是撮尔小国,然地理位置独特,我大明既于其地设立通商口岸,备倭军更是为守护在倭国交易的大明商人而设,自然不可不收商税,单此一笔,即可弥补军费之缺!何况商贾出海,虽不受倭国管辖,却当持我大明市舶司证明,凡未曾持有市舶司证明者,一律视为偷渡,其在倭国境内所遭遇的一切意外,不受备倭军保护!”
倭国虽小,可却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大明和其他各国的交易几乎都要经过此地,而备倭军设在这里,单纯收商税,就能赚的盆满钵满,大明最富的人不是国家,而是那帮商人,如今朝廷允许他们前往倭国交易,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到其中蕴藏的商机,想必区区商税,绝不在这些人的眼中。
何况倭国和大明不同,这些商人在大明境内可以肆无忌惮的逃税,但是到了倭国可就不同了。
那地界虽然名义上有所谓的“天皇”,可实际上已经乱成一片,各地纷纷割据,火拼之事时有发生。
不想缴税,可以!
只要被发现有一次逃税的经历,就将永远失去备倭军的保护,也就是说,在倭国境内无论遭遇到什么,备倭军都不会管。
而没有备倭军的保护,这些身怀巨款的商人简直就是移动的财宝箱,倭国可有的是亡命之徒。
相比之下,朱常洛觉得,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都会乖乖的将商税交出来,毕竟钱和命比,肯定是命更重要。
这其中的道理,不用解释,朱翊钧也能看得明白,所以听到这个法子,他顿时便眼前一亮,大明的商税,虽然税率低,但是若是照实收,其实是不少的,商税之所以少,便在于逃税太过。
而在倭国境内,显然可以做到基本杜绝逃税的状况,若是真的能够做到的话,支撑备倭军的军费还是不成问题的。
更何况,朱翊钧的心头甚至冒出了一些奇怪的想法,既然倭国并非大明境内,那么所收的商税,是否也可以和大明境内不同呢?
不过还未来得及细想,便听得朱常洛继续开口道。
“父皇容禀,其实商税还是小头,倭国地处偏僻,但是金银铜矿产丰沃,儿臣与倭国条约上已有约定,若大明勋戚商人购得土地田产发现矿脉,倭国不得干预开采,但是同样的道理,既然他们是托庇于大明的保护之下,才能开采矿脉,自当缴纳矿税!”
矿税!
听到这两个字,朱翊钧顿时有些口干舌燥,要知道,他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