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的时候,曾肇的确是想做出一番作为的,可几经调任之后,他明白了,文彦博和吕公著根本就不想他在地方上做出任何的功绩,这里面也包括了吕大防、范纯仁和苏颂。
谁人又能没有私心呢?
之后,曾肇没到一个地方任职,只能选择一动不如一静的策略,少折腾一点,也就让当地的百姓少付出一些。这就是这么多年,他被撵来撵去之后悟出的道。
曾肇还在感叹的时候,蔡道又说道:“您就任过吏部侍郎,虽然在职时间不长,但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经验。吏部尚书,虽然不如礼部尚书清贵,可却是六部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官职,甚至可以说关联着无数好官的命运,以及那些需要好官州府县百姓们的生命。他们几个的确都是变法派的中坚,可他们每个人权利欲望实在是太强了,如果就任吏部尚书的话,就难免会私心作祟。”
“老夫也是凡人一个,自己都不敢保证一碗水端平,你这个孩子又怎么知道老夫不会以权谋私呢?”曾肇在心里已经有点意动了,可他嘴上还是要试探一下。
可蔡道并没有直接回答曾肇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曾爷爷,您知道张耒这个人吧!”
“自然知道,他是苏大胡子的弟子。”曾肇捋了捋自己的须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那您知道他的履历吗?”蔡道又问道。
这一次,曾肇却卡了壳,明明那么一个熟悉的人,他却偏偏就是想不起来这个人的履历,实话实说道:“这……,老夫不知,老夫只是知道他是熙宁六年的进士。”
“不错!您从元佑元年到去年为止,当了七任知州或者知府,两任侍郎,七年的时间蹉跎在旅途中,您的心中肯定是愤懑的。可您不知道,苏大胡子的这个学生比起您的遭遇,他过得更困苦。这是贫道抄录的一些他的诗作。您好好地看一看。”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飘然羁孤,挈其妻孥,就食四方,莫知所归”
看完之后,曾肇也忍不住感叹,他自己的遭遇比起这个张耒的要强的太多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34 苏门弟子的遭遇1
(全本小说网,。)
看完这几句诗词之后,曾肇也不由得由衷叹息,相比于自己的遭遇,这个张耒实在是太惨了,四处飘零不说,官职低微,工钱还少,连家都养不起。
最起码,他到了地方上,还是当地的主官。可张耒却连个八品的知县一直都当不上,从熙宁六年到元丰八年,他就一直在主簿、县尉这样辅官的位置上辗转后世的河南和安徽各地。
元丰七年,在宋神宗面前,蔡道本来已经间接的举荐了他。可等到他归京之后,却又遇到了宋神宗病重。
直到先皇驾崩,他一直都在汴梁城里等待重新分配官职。
本来,张耒、连同黄庭坚和晁补之,应该在元祐元年,被范纯仁举荐参加太学学士院考试,被苏轼一起拔擢授官。
也许受了蔡道举荐的影响,也许是受了苏轼的影响,在这一世,苏轼早早地就被赶出了京师,而张耒、黄庭坚和晁补之的这一次改变人生的开始居然也没有发生。
后来,心灰意懒的他,和其他两个同门一起去杭州投靠他们的老师苏轼。
而那个时候的苏轼并没有因为被赶出京城而气馁,想反,受了蔡道在汴梁城开办蔡氏学堂的启发,他也在杭州城内开办了苏氏学堂,便面上延请几个学生教导自己的几个儿子,其实,却是在杭州内大肆教化贫困人家的孩子。他这是打算在杭州城里做到真正的有教无类。
如果,苏轼收的都是文人、富商和当地士绅家的孩子为弟子的话,杭州当地人,甚至是周边的士绅肯定会对他开办的苏氏学堂趋之若鹜的。钱财、地皮、老师,这些都不需要苏轼操心。
可偏偏,苏氏学堂内收的学生都是一些泥腿子们孩子,这就遭到了当地士绅们的极大抵触。那个时候的苏轼只是杭州知府,两浙路转运使却由苏州知府兼任了。这当然是文彦博和吕公著对他的报复。
苏氏学堂想要建校,地皮自然不缺,而且当地的士绅们也没有办法组织,师资力量,有了张耒等人的加盟,也是无碍的。可建校所需要的钱粮,苏轼却是拿不出来的。
他自己大手大脚,如今还要兼顾着自己的这几位弟子,他连一成的钱粮都拿不出来,张耒他们就更加不用指望了。
眼看着,苏氏学堂就要胎死腹中。
蔡道的影响力又一次帮了他们的师徒的大忙。
首先,探知这个消息的杭州金领就毛遂自荐自愿当了其中的一个老师,而他也捐献了一部分启动资金。他还将这件事上报给了钻石领。
七色领组织自建立起,就一直按照蔡道制定的发展蓝图,大力在北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对于这一点,钻石领起初是有异议的。所以,在组织发展壮大之后,他私下里派人到南方发展,这才发现蔡道的当初的决策无疑是极为正确的。
南方由于占城稻的原因,百姓能够在一年中收获两季粮食,所以,即便南方的自然灾害一点都不比北方少,可百姓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所以,钻石领派出发展组织的人不但是中上层根本无法发展,就连底层的百姓也不愿意加入组织。
华夏人就是这样,但凡是能够活下去的,谁又肯迁离自己的祖地呢?
不过,后来,他还是保留了南方几个重要城市的据点。天下溺毙孩子的惨剧也不仅仅只是在八闽地区才会发生,只不过是八闽地区习以为常,比较普遍而已。沉重的丁口税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因此,有得百姓才会出此下策,而钻石领交给到南方的这些手下有且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买下那些百姓们养不活的孩子。
而一旦遇到非常大的自然灾害,百姓们插标自卖的情况还是不少的,原则上还是只买孩子。不过,各地的金领也可以将一些平常比较老实的人家先迁移到蔡道在华夏沿海周边群岛建立的基地上面去,考察上几年。之后,才会将他们再移居到夷洲岛上去。
而帮助苏轼彻底解决建立苏氏学堂的人就是蔡道的老相识——金钱。经过元丰八年那件事之后,金钱又和蔡道取得了联系。有蔡道拿下了太行山主要的入晋通道,又有七色领组织在北方暗中替他和丁有才铺路,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个大胖子已经完全占据了晋、秦等地的蔗糖交易、河北、山东、和京畿地区也被他瓜分了不少的份额。
一接到钻石领的传信,金钱一听说能够和苏轼结交,就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生意,亲自乘船带着大批的礼物和钱财,前来给这位大文豪助阵,并且,他还准备极力邀请苏轼的其中一个弟子到自己的家乡莆田去重新开办另外一个所学堂。具体叫什么名字,他都是不那么在乎。
金钱到达杭州之后,苏轼本来并不是太想结交这个满脸肥油的大商人的,可是,他一听说这个大胖子是蔡道的同乡,而且,还和蔡道从小就认识,蔡氏造船厂里面也有他的股份。这才改变了态度,认真接待了对方。
这并不是苏轼势利,而是他已经受到了李廌的来信,蔡道虽然并不是医生,也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或者针灸的手段来治疗他的小儿子,可自从李廌带着小苏遁上山之后,他的小身体的确是在渐渐变好,他也是为了感念蔡道对自己小儿子的恩德罢了。
后来,一听说,这个大胖子是闻讯来帮助自己建立苏氏学堂的,苏轼也就慨然应允了对方的要求。毕竟,他建立苏氏学堂的初衷也是为了做善事,并且提高杭州整体的问话水平。
而苏轼对于金钱准备延请自己的徒弟到莆田任教这一点,也是乐见其成的。不过,苏轼还是向这个大胖子提了一个建议,而不是要求,这个建议就是,在他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赞助他的几个学生在各自的家乡也建立这样的学堂。
因为,那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其背后有太皇太后撑腰,把持着朝政,这两人执政能力不见的有多高明。可排除异己、容不得反对意见的态度和作为比司马光还狠绝。
所以,张耒他们几个之前辞官,就是打算在短期之内,不准备在继续听任朝廷的随意调度,在四处当奔波。那样的话,非但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造福一方的百姓,而且,这还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和那些一直都守护在自己身边亲人们的生命。
这句话却是蔡道当初见到张耒之后,曾经试图点醒他的一句话。(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35 苏门弟子的遭遇2
(全本小说网,。)
这句话却是蔡道当初见到张耒之后,曾经试图点醒他的一句话。
他当然也向和这几位弟子聚在一起谈词论道,可让这几位弟子就这么一直跟着自己,他们毕竟已经年长,终究会让外人以及他们自己都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听了这句话之后,别说其他几个人,就是苏轼也感到心塞啊!
大胡子知道自己是个大嘴巴,而且一向都是大手大脚,积攒不下家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屡次被变法派和保守派两个党派的执政者赶出了京城。说起来,文彦博和吕公著这一次能够把他直接调任杭州,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这一点,苏轼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其实,也不是文彦博和吕公著不想更加严厉地处置苏轼,而是因为,之前太学学子一事闹得实在是太大,后果太严重,他们要是就此而处理苏轼的话,那就连那些一直支持他们反对变法的学子也会倒戈相向了。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苏轼的脑洞突然变得无限大起来,他想,与其是这样,张耒他们几个再此和自己相聚一段时间之后,便就此还乡,也他们的家乡开办这种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