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臣世家-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蓝田四贤之一的吕大防占了出来,他主动站出来接了这个差事。

    吕大防是蓝田四贤四兄弟里唯一一个没有拜关学张载为师。吕大防身高七尺,眉目秀发,长得是仪表堂堂,声如洪钟。不过,他今年的年纪也不小了,差一岁就六十的人了。

    他奉旨带着五万禁军以及大量的粮食辎重,出了汴梁城,急急赶到了河阴县。

    河阴县的汜水关,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虎牢关,古称成皋关或者古崤关,这里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一旦占据并扼守住这个地方,饥民的队伍就无法通过陆路进入汴梁。

    这个时候,面对朝廷派来的大批禁军,蔡道自然不会在派手下跟朝廷作对了。不是打不过,而是没有必要这么做,一旦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肯定会牵连这些从河东路来就食的饥民们。

    文彦博和吕公著也不是真得就不管这些饥民了,他们只是担心这些饥民一旦进入汴梁城,他们就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

    人言可畏啊!

    当初,他们用来攻击王安石的借口,现在活生生的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一旦让宫中的小皇帝知道的话,即便太皇太后高滔滔也不好再继续保着他们了。他们二人主动致仕,已经最好的结局了。

    所以,文彦博和吕公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大股饥民进入京畿地区。

    吕大防虽不是太精通军事,但是他也知道汜水关的重要性,所以,他派一员大将领着京城里一只较为精锐的骑兵先期赶往了那里,只要把守好关口,大部队一到,那些饥民们自然会被挡在关口之外。那么,他吕大防也就不用背上乱杀良民的恶名了。

    好在蔡道进入汴梁城以后,元丰最后的几年,整个中原地区粮食大范围的丰收,为国库和内库储备下了大量的粮食。接下来,只要吕大防紧紧守住汜水关,文彦博和吕公著就会派禁军的队伍将救灾用的粮食运抵河阴县。

    从这个方面来说,蔡道将河东路的灾民引导到这里,其实,也是帮了文彦博和吕公著的忙了,因为,毕竟能够在大雪灾里活着走到汜水关的河东路百姓都是一些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以及他们的妻女,那些老弱病残,根本就禁不住这一路的严寒。

    这一路,蔡道也只是给这些饥民们提供了数量稀少的粮食补给,倒毙在路上的人一点也不少。

    可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是不错了。

    最起码,能够活着到达汜水关前的饥民占了河东路逃荒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比当年郑侠去河北诸路救灾所做的要好得多。

    更何况,吕大防并不是郑侠,他为人方正,洁身自好,不屑于去贪救济灾民的那些粮食。

    只不过,同属于保守派阵营,吕大防也有着这一派文官相同的毛病。他出生在西北,可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对于在西夏国进攻中苦苦挣扎的西北百姓的疾苦并不是太了解。

    吕大防这个人对于文官的脸面比任何都系看得都重,所以,他手下的文官有贪污受贿情形的,他虽然会将之罢官,但是,其对这些贪官惩罚的力度非常小。

    那支骑兵部队终于赶在饥民队伍穿过汜水关之前,赶到了那里,并且也顺利的拦住下了这些饥民。(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71 ‘万家生佛’吕大防

    (全本小说网,。)

    这支抢先一步出发的骑兵部队终于还是抢在饥民队伍穿过汜水关之前,赶到了那里,并且也顺利的拦住下了这些饥民。

    ‘万家生佛’,这是河东路全体饥民们逃难到汜水关之后,对于这位救了他们的吕大防送上的最高赞誉。

    老滑头吕大防这一次做得的也的确非常出色,这里面也有天气奇相的帮助。在大宋境内,这次千年难遇的大雪灾波及的范围偏偏就是郑侠到任的河东路,而中条山脉就是这次大雪灾南北的分界线。到现在,到这条河东路最短的山脉以南都没有下雪。

    这也就难怪文彦博和吕公著如今对郑侠也是非常厌恶,在外人看来,其实就是他们两个将这个灾星派到河东之后,才惹下的这桩天大的灾祸。这厮还恬不知耻的想要将这个黑锅扔给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结果非但没有把黑锅扔出去,反而是越描越黑,让蔡道的大名在整个河东路这片大地之上反而是越传越广。

    这次的大雪灾也关键是太邪异了,偏偏就到了中条山以北,居然到现在也没有飘下一片雪花。

    随着大部队接而连三地抵达汜水关,来自于河东路的饥民们也纷纷驻足在关前。也就是因为这极其诡异的天气,吕大防只需要操心将朝廷派拨来的粮食派发给这些饥民,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冬天。这个差事就能做得非常完满。

    到这里,即便吕大防这次带来的部队离着风陵渡已经不远了,可蔡道仍然没有让穆老寨主带着人撤回来,因为他已经料定吕大防此刻还是仍然不敢派兵去攻占这处重要的隘口。这个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指挥打仗的能力,而且他的手下也并没有值得信赖的将领供他驱策。

    更何况,他如今的处境比洛阳那个信任知府要差了很多,那个知府毕竟呆在坚城之内,即便他将城内的厢军全都派了出去,也不用担心洛阳城的安全,如果这些灾民真得胆大包天地想要进攻洛阳城的话,他这个知府再在城内征集青壮也就是了。

    这个知府虽然蛮横无理,可他也是个做事果决,有见识的人。地处内陆的城池之内的厢军根本就不堪一用,与其把这些废物留在城中,还不如重新招募一些青壮。他是这么想得,也是这么做得。

    洛阳府知府再得知出征的厢军队伍溃败之后,他便立即在城内发放榜文,召集青壮保卫洛阳城。这也就是他有底气不给那些残兵败将开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酿成了那么的大的恶果。

    也的确是像蔡道估计的那样,吕大防到了汜水关之后,便严密地控制的手下的禁军,让其不得随意出关,更不得扰民,他亲自从禁军当中挑了一些良善之辈,派自己的亲信率领这些自己挑出来的士兵到饥民当中稳定局面,发放救济粮。

    这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自然不会拖吕大防的后腿,他们二人尽心尽力地将汴梁城府库之内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汜水关。

    由于,少了地方官府的层层盘剥,这一次放粮,效果惊人。因为吕大防的严防死守,一再申明军纪,而具体操办的人多事吕大防自己的幕僚,并没有一个文官参与,所以,事后调查,汴梁城派拨到汜水关的粮食,九成九都送到了这些饥民的手中。

    整个冬天,在汜水关前,除了一些老弱因为严寒的原因病故之外,其他的饥民没有一个是因为饥饿而死的。

    这在古代政府历次的救灾当中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吕大防的这次救灾,如果和熙宁七年,王安石亲自组织的那次救灾相比,还是略有不如的。可是,比起元丰六年以后,郑侠到各个地方救灾,特别是河北诸路蝗灾救灾的结果来看。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富有盛誉的郑侠到了河北的时候,其救灾的结果,不但让那里的百姓饿死了四成左右,还留下了非常的大的隐患——保甲叛乱。

    贤明与昏庸,对比起来是如此的分明。

    熙宁七年那次旱灾,之所以说王安石比文彦博和吕公著做得好,有两个原因。

    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获得多么大的成功,却为宋神宗的府库内积攒下了极为充足的粮食以及财帛。这也是那些遭受到旱灾而流离失所难民们赶往汴梁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库和内库的充盈,让继位之初看着空荡荡能遛马的国库和内库的宋神宗心中大定,这也就是他敢于罢免王安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难怪有人评论这一对君臣是,聚敛之君和聚敛之臣。

    这也也就导致了王安石变法最后的结果和王安石本人最初的愿景从根本上背道而驰。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做到了‘富国强兵’,可是,其付出的代价却是坑苦了整个大宋那些良善的百姓。

    第二、王安石在知道流民动向的时候,并未按照以往的惯例,让沿途的地方官设卡拦阻那些逃难的灾民,而且,变法派的那些地方官大部分都尽职尽责的拿出一些粮食礼送这些灾民出境。

    郑侠所画的那些流民图,只不过描述的是那些保守派系地方官员境内的惨状,这些官员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灾民饿死在自己的境内,却始终无动于衷。

    而这一次,大雪导致河东路各个州府县之间几乎全都失去了联系,这些地方官一个个谨守门户,他们如今自顾尚且不暇,又如何还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逃灾的饥民呢?

    所以,这一次在从河东路逃难到风陵渡口这段路上,死去的老弱病非常多。如果不是蔡道在风陵渡两岸处给这些灾各民提供了一顿饭的话,死去的人会更多。

    可是,这一次,蔡道为整个河东路所做的事情,也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

    做了好事,却无人知道,也无法让人知道,可知蔡道如今有多么郁闷。

    ‘万家生佛’这顶高帽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吕大防的头上。

    至于一直尽心尽力在后方给吕大防运送救灾粮食的两位宰辅,自然被人忽略了。罪魁祸首虽然是郑侠,可是河东路的百姓们如今都知道了,文彦博是介休人,可是,郑侠那个灾星就是他和吕公著派去的。

    没有郑侠郑灾星这个因,又如何有这些灾民流离失所这果呢?

    对于吕大防的这次就在,蔡道自己以及他手下的七色领组织都没有做什么多余的动作。此次的大雪灾中,他和他的这些手下们在暗中做了这么的事情,其实,也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