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臣世家-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既简单,又残忍。

    先是派重兵把守住边境和各个府、州、县的城门,特别是黄河,这样做,既可以阻止流民进入河北诸路的各个城市之中,又可以阻止这些流民越过黄河,就食于京师。他甚至还联合河北诸路上上下下的官员一起欺上瞒下,强硬的按下了这次蝗灾对河北的影响。

    经过蔡确和章敦的精心调派,河北诸路的府、州、县的主官几乎都变成了保守派的官员,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即便不是郑侠前头,他们自然也会是异常齐心。

    老弱病残不是死在了家中,就是死在了流转于路途之上。官府的确也在路上派发了救灾粮食,可所派发的数量不但不足以满足所有的灾民,而且,这些救灾的粮食在派发到各级地方官府的时候,被保守派的官员和地方小吏们一层层的搜刮,很多都被贱卖给了去年因为蔡道插手,而蒙受了巨大损失的大粮商们。

    结果就是,救灾的大锅中一直都煮着发出糜烂腐败的救灾粮食,可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是死了很多,而那些因为蝗灾失去土地的幸存下来的百姓都是一些身体强壮的汉子,他们最后俱被招入厢军当中。

    这就是大宋文官处理流民时惯用的方法。

    老手段,老方法,却异常的好用。

    河北诸路也有变法派低级官员,不过大多不是主官而已,他们对这些人的手段了然于心,只是将情况详细地上报给了自己的‘老板’,就在一旁冷眼旁观。朝中的大臣们也自然是知晓这件事的,包括喜欢装糊涂的‘三旨宰相’王珪也十分清楚。

    掌握着皇城司的石得一,虽然对地方上的监控没那么严,也同样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可是,不论是忠心耿耿的是石得一,还是什么都依从宋神宗的王珪,这一次都对郑侠以及河北诸路的官员的所作所为三缄其口,仅仅就只瞒着宋神宗一个人而已。

    原因非常一致,石得一和所有大臣也都不希望在自己任内,再有任何大规模的流民进入京畿地区,所以,俱都冷眼旁观郑侠以及所有河北诸路官员们拙劣而丑陋的表演。

    蔡道知道这件事吗?

    自然是知道,他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他虽然也痛惜河北诸路的无辜老百姓们的遭遇,可也是爱莫能助了。如今的他,已经失去了向宋神宗上奏折的权利。再说,他对于宋神宗已经彻底的失望了。即便身边有曾巩这样的重臣在,蔡道也不想再去管这种事情。他还想让这位大文豪多活几年,最起码在被人贬出汴梁城之前,在帮衬自己几年的时间。

    说到底,天南地北的百姓,那都是他赵宋治下的子民,和蔡道有没有任何的关系。蔡道穿不穿越过来,这些该死的百姓还是要死。皇上被蒙在了鼓里,文武百官不急,石得一这个大太监也不急,他一个七岁的孩童着什么急呢?

    自从被掳夺走身上唯一的官职之后,蔡道就已经变得心灰意冷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已经下定决心,只要宋神宗还在位,只要不是仙游县、夷洲岛和水泊梁山出问题,他对任何事情都是三缄其口。

    天下百姓受苦的多了去了,又不是河北诸路一地的百姓们在受苦,天有不测风云,大宋的疆域之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各种的灾祸,只不过是没有像河北诸路这么集中罢了。

    起码来说,因为蔡道的原因,中原地方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上几顿饱饭了,没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继续再饿着肚子在地里干活。

    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在变好,而且,在这元丰年的最后三年中,中原地区迎来了宋真宗引进占城稻之后和宋仁宗息事养民四十年之后,大宋国迎来了第三次人口大爆发。

    蔡道刚从周边的百姓家里就能够感受到民众的喜悦,这三年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生孩子。

    因为他的几个举措,已经活民无数,蔡道又有什么好沮丧的呢?

    郑侠连续两次出师不利,他在官员和士绅中的声望反而大增,可官中侠的名号却在畿内地区和河北诸路,这两处大的地区百姓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笑料。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次,民众自发的传颂着一首童谣。

    侠之大者是硕鼠,为国为官不为民。

    蔡道没有想到但是,郑侠他人没有在汴梁城,却也给他找了点麻烦。(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09 对台戏1

    (全本小说网,。)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郑侠自己焦头烂额的时候,人没有在汴梁城,却还给蔡道找了点小麻烦。

    这个小麻烦针对就是蔡氏学堂。

    蔡氏学堂开门招生后的第二天。

    蔡道在建立蔡氏学堂之初,虽然有曾巩坐镇,但是毕竟师资力量太差,他又在事先就言明不会教孩子们科举考试的内容,所以,他原本预先就估计,要用七天时间才能够招满初步设定的两千名全脱产学生。

    谁曾想,不知道是蔡道自己的名声太大,而是曾巩的名声太大,招收的结果,只用了一个上午就招收了三千五百个孩子。

    甚至于,很多西城和南城的百姓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他们还是带着孩子赶到学堂大门口,试图碰碰运气。可是,迎接他们的,只能是学堂那道冰冷的大门。

    蔡氏学堂的大门早就已经被紧紧地关上了。

    一大早,花狻猊就急急忙忙地快步跑进了大饭堂,一边擦着头上的汗水,一边嚷嚷着:“公子,大事不好了,公子,大事不好了!”

    看到花狻猊这么火急火燎的样子,蔡道还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便放下碗筷和手中的葱花大饼,拿起桌上的一碗牛奶递了过去,说道:“大花,着什么急呢?先喝口奶润润口!”

    花狻猊并没有接蔡道手中的碗,他厌恶地看了那碗奶,倒不是他不喜欢喝,而是觉得自己已经三十多岁的人了,不能跟眼前的奶孩子一样,继续喝奶。

    他喘着粗气,摆了摆手,一点毫不客气地就从旁边桌上抢过一个孩子面前的一碗豆浆,也不管里面的汤水烫不烫,直接端过来仰首倒进了大嘴之中,这厮喝完之后,居然还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这才说到:“真爽快!公子啊!外面真出大事了,您的学堂不妙了。”

    “外城西南角那里也兴建起一座书院,洒家听说,这座书院还是官府拿钱建的,而且,一直有人再传,说那个书院的大门上挂着的匾额还是官家亲笔写的呢?”

    “别人建书院与我又和关系?而且,还是官府建的,咱们这些**更是和咱们牵扯不起来了啊?”蔡道听完,觉得并不是什么大事,拿起奶碗喝了一大口,继续和自己面前的葱花油饼较起了劲。

    “好我的公子啊!”花狻猊被蔡道的态度气得无语,忍不住抱怨道:“要是那间书院的名字叫‘汴梁小学’,山长是郑侠呢?而且,他们招生的条件和咱们大同小异。您说,这难道还不是大|麻烦吗?”

    “哦!”蔡道闻言顿了一下,就继续吃着饭,嘴里面喊着食物,低声嘟囔着:“这就有意思了!”

    花狻猊见蔡道居然还是没有太大的反应,觉得气闷,喘着粗气一屁gu坐在蔡道对面的长条板凳上。

    “道儿,郑侠开这间书院,明显是想要针对你啊!你怎么不着急呢?”说话的曾巩,他如同蔡道一样,在这个大餐厅之内,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

    蔡道给老师们专门安排了小灶,可惜,现在蔡氏学堂中,除了曾巩之外,只有蔡京安排了一个蔡姓的老儒和四五个去年入京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的学子。落榜之后,这些学子都不好意思归乡,贪图蔡道给得高薪,这才不管不顾的加入了蔡氏学堂之中。

    那个老儒和几个学子看到曾巩没有进入小灶去吃饭,他们也不好意思搞特殊,便一起坐在曾巩的四周吃饭。

    听到曾巩询问,蔡道只好停下来,用力咀嚼了几口嘴里的饭食,这才站起身向他拱了拱手,解释道:“曾师,大花已经说了,那个什么‘小学’可是官方建造的。所以,不管是谁来当这个山长,贫道无论做什么,都阻碍不了对方的任何动作。官方始终比咱们这些私塾来得正规。”

    “的确是如此。”曾巩点了点头,应声说道:“不知道官家究竟是怎么想得?这种大的事情也是能够拿来斗气的吗?”

    这话也就曾巩敢说,他一个致仕的老头,如果不是蔡道救了他的老母亲,而且他的老母亲不愿意归乡养老,此刻他又如何愿意继续留在这个是非圈中呢?

    “公子,您难道不担心吗?”蔡家的老儒还是有些担心的问道。

    “不急,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招生的条件既然相同,而且它还是官方开得,肯定比咱们这里更加正规。”说着,蔡道把头转向了花狻猊,吩咐道:“大花,你立刻派人前去打探一下,主要有三点,

    第一、这所书院占地和建筑的规模有多大,到底要招收多少的学生?

    第二、招生条件具体的内容。它们即便跟咱们大体相同,但还是会有些细节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肯定会影响它们所招收学生的构成。

    第三、问一问,具体有那些出名的人物到其中坐镇。这才是咱们在外人眼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曾师年纪大了,一个人就显得有些独木难支啊!

    小板子,记录好之后,给大花在写一份。”

    蔡板依言将蔡道说得几个要点大略的记录了下来,然后抄了一份递给了花狻猊。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花狻猊赖好摆脱了文盲的帽子,如果不是这次赶上蔡道迁移他们的家属,说不定他此时已经娶妻生子了。

    “道儿,那你看出对方这座书院成败的要点在哪里?”蔡道将吩咐叙述完,有一个学子忍不住问道。

    “人数!”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