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世救人,以人为本,至理良言也,仲景受教,谢过郎君。”

    后来,几人入了屋,于案几上跪坐交谈。

    谈论之余,华佗言道:“雒阳受灾百姓虽有朝廷赐予受灾家属一人谷三斛,死者家属钱两千,然此次大水淹没雒阳良田无数,城中权贵存粮亦多,却因家中人口众多,不免不足,加之奸商囤积居奇,致使粮价升涨,等疫情一过,恐今年难过。”

    伏泉默然,此事他也知晓,却无太多办法。于忠父子就是例子,其母遇水而亡,两人得了朝廷钱财,没有第一时间买粮食,却是葬了其母。

    并且因汉代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即“谓死如生”,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皆流行厚葬,甚至有卖房卖地置冢者,所以才有于忠父子后来进雒阳讨活的事情,更何况其他人,或因他事用了钱财,粮价又涨逾难苟活。

    怪朝廷乎?

    不怪,汉时两千钱不是小数目,谷三斛亦不算少,而且天子脚下,贪污难生,加之光禄勋杨赐几人都是家资无数,盛传清名,更不会纵容贪墨。

    这时粮食价格相差不大,粟、麦、谷等一石也才百余钱耳,纵使涨价也至多近两百钱。汉代一石约为十五公斤以上,而且汉代百姓多为一日两顿,所购粮食勉强维持,也够其食用近半年,足够挨过今年等待明年春种。

    等到兵卒送来饭食,菜色荤素搭配,倒也算可口,问了两人百姓现在所食是否也是如此,得到的回复令人唏嘘,他们也只是吃谷而已,至于菜色只能看自家存粮有余。

    未吃多久,外面传来一阵争吵声,几人对视一眼,皆以为出了大事,便匆匆出去。

    走到声音源头才知道,竟是被兵卒隔离的灾民私下争吵,原因只是两人无聊斗嘴,相互出言不逊,进而引发械斗。

    “王五郎,汝父卑鄙,伤了吾叔,今次河伯收了其命,正是天理,汝为何还纠缠不清?”说话的是一散发男子,此时他正拿刀横挡胸前,抵抗对面男子攻势。

    “竖子!先父纵有不是,亦非汝这黄头小儿可言。汝敢如此放肆?以为吾刀不快?”

    话刚落下,对面男子勃然大怒,又是一刀砍下。他虽然知道父亲行事不堪,可当着儿子的面辱及亡父,天下再也没有比此事更加失礼的行为了,只见他眼眸赤红,大有不杀辱父之人不罢休的意思。

    想来两人本是旧识,吃饱撑得,一方侮辱了对方的混账父亲,另一方气愤不过,只能拔刀相向。

    眼见双方愈演愈烈,大有对方不死不罢休之意,加之附近围观群众叫好,更加助长被辱父的王五郎的气焰,局势愈发不可收拾,然而伏泉一时之间却想不到太多办法。

    两汉时期,复仇之风兴盛,盖因《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著名的襄公大仇,九世报之更是影响深远,因此常有辱及父母长辈亲友者,被仇杀。东汉时,复仇之风虽减,不复先前,但仍盛行,加之社会对复仇者的同情与支持,官吏如果给复仇者减刑甚至释放,会得到百姓赞赏,所以甚少惩罚。

    本想让身边兵卒阻止,然而那屯长看了眼伏泉后却不以为意,眼中兴奋看着场中打斗二人,无意阻止。连维护巡逻的汉军如此纵容,何论百姓?

    此时场上战况异常激烈,王五郎出刀愈发猛烈,而对面之人虽在抵抗,却多是在阻挡,并无攻击之势,口中连连出言,希望善了此事,想来他也清楚王五杀了他罪行或许可以减少,而他若是杀了王五,可就事大了。

    但周围人声鼎沸,他的话一出口便淹没在滚滚人潮的呼喝声里。

    伏泉明白今日之事必须制止,否则类似于军管的防治瘟疫的政策,肯定会因为这番口角而毁坏。

    若是其他百姓也吃饱撑得相互取闹,迟早失控,更糟糕得会是其他本已被隔离的百姓失了控制,相互出来,使得瘟疫复发,后果不堪设想。

    看那屯长依然不管不顾,立即厉声喊道:“光禄勋杨公令我勘察四周,将军若任由此事蔓延不管不顾,若是众人皆出了屋子,感瘟疫者四处传播,恐防治之事休矣,到时杨公问罪,将军可自处乎?”

    那屯长听了脸色速变,狠狠看了伏泉一样,待看到他怡然不惧,恼怒的对左右曰:“速去阻止,传令再有私自出房屋者,就地革杀。”

    人都怕死,若是有价值的死去,相信没什么,但若是因为随意走动而被杀,可就不值得了,在汉军精卒的拔刀威吓下,很快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王五郎被几名兵卒架走,而那辱其父的人也灰溜溜的走了,只希望两人能化干戈为玉帛。

    雒阳的皇宫里,刚刚开始逐渐亲政的皇帝刘宏,正和入宫的光禄勋杨赐等人商讨。

    “陛下,瘟疫已得到控制,自华、张二位神医治疫以来,死于瘟疫之人日渐减少,至今不过数百人而已。”

    “恭喜陛下。”

    ……

    身边自有亲近宦官为之道喜,就连杨赐等人也不得不跟着道贺,能治理瘟疫也算是朝廷的一件大事。

    “善。”灵帝大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毕竟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可以控制天降灾难,这不是侧面说明他很厉害,受天眷恋?

 第十三章 奖赏

    汉时多迷信,认为瘟疫乃是天灾,为上天示警,人力不可阻挡,只能靠统治者禳灾以躲祸端。数百人死亡放在现代听上去是个大数目,但在汉代真不算什么,古时一场瘟疫往往起码都导致数万人身死,家族灭绝,绝门绝户者不在少数。因此,这次雒阳瘟疫只是先期因为未救治或者救治不及时,死了数百人,对于皇帝刘宏而言,真的可以算是大功一件。

    兴奋已过,下面便是嘉奖。

    皇帝刘宏正在兴头,随口说道:“召华佗、张仲景二人入少府,各赐万钱。”

    少府中有太医令,杨赐一听便知道皇帝是想让这两神医就近在太医令下属任职,以便其病时相询。不过相处日久,深知二人秉性的他立即行礼回道:“陛下恩德,华、张两位神医莫不感激,然华佗四海为家,为民解疾,有名医风骨,意不在仕途恐不会应召。张仲景医术精湛,但其人热衷仕途,亦志不在少府,若是强求,反而不美。”

    杨赐的话说的隐晦,但刘宏经常在其身边受教如何不知,此时心情大好倒也未生怨气,笑道:“既如此,便各赐万钱,其余由夫子定夺。”夫子便是老师,皇帝叫得十分亲切,盖因杨赐曾在皇帝即位时于华光殿侍讲,教授刘宏读书,两人私下关系极好,刘宏对其很是尊敬。

    “诺。回禀陛下,另有一事,不其侯完从侄泉举荐华、张二人有功,又献防治瘟疫之策,不知如何赏赐?”

    刘宏眼色一怔,随即问道:“孤记得朕之外侄今年才虚十二岁,果是其献策乎?”虽然不喜宋后,但以往宋后常招伏泉入宫,并且其伯母是桓帝长女,刘宏的堂姐,对于这孩子还是有几分印象的。

    杨赐回道:“陛下厚福,伏泉早慧,臣以查明防治瘟疫之策必是其献无疑。”

    “善,传旨不其侯,明日带其侄入宫觐见。”

    ……

    一场封赏很快就过了,除了伏泉几人,其他人有功臣子皆有所赏,不过多是虚职而已。刘宏入宫以来,国库无钱,宫里的值钱财物也被窦氏洗卷得差不多,接手桓帝基业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这次能赏华佗张仲景这么多钱已是很不错了,而其他臣子能不给则不给。

    杨赐几人倒无所谓,毕竟其都出自豪门大族,家资颇富。他们出了宫门,便分道而行,毕竟若不是此时防治瘟疫,他们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外朝中朝自古难两立,曹嵩还好毕竟只是宦官养子,其养父曹腾也未做太多害人之事,可是段颎不同,不说其他单单只是他投靠阉宦,逮捕士人,帝师杨赐就耻于与他为伍,这些天共事也未与他多说几句。

    段颎也知道如此,分别后单独率先走了,不过却未回自己府邸,而是去了中常侍王甫府上。今日未到他陪伴陛下,在府上歇息。

    进了府中,很快便被苍头引入府里,见了王甫。一番客套,便聊起正事。

    “纪明,瘟疫之事已完,那事情过几日便开始吧。”

    王甫说完,段颎立即行礼,口中称“诺”。

    “郑飒此贼最是狡猾,汝抓捕后,必须给我严加拷问,办下铁案。”

    “正要向王公禀报,坊间传闻郑飒与渤海王刘悝合谋不轨,欲谋大位。”

    王甫诧异道:“此事当真?”

    “传闻耳,不足道也。”

    “哈哈,真是天助我也。”

    两人很快便定下了如何打击王甫宫里敌对宦官的策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宦官之中也有对头,为了权利即使曾经合作,也只是一时之计而已。

    伏泉当然不知道这些事情,此刻他正回程途中,而他车上赫然坐着赠他美玉的麋良,不知何故,他出了瘟疫防治点,便看到这位徐州世叔。待麋良知道伏泉正是献了瘟疫防治之策的治瘟郎时,欣喜之极,强自要求坐上他的马车,一同回程。

    “世叔到城外疫情发生之地所为何事?”

    “特来看看,有无良机。”

    良机?对于麋氏这类大商贾来说,还未做官,那什么是良机?

    伏泉不解,问道:“区区瘟疫之地,有何良机?”

    麋良眯着眼扫视了伏泉一眼,眼中精光一闪,良久才说道:“未想汝这聪慧郎君竟不知,瘟疫之地看似险恶,其实乃富贵起家之地也。”

    伏泉一愣,疑惑道:“小侄不明,请世叔解惑。”

    “雒阳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田亩本是一地难求,而今却不然了。”

    “瘟疫?”

    “汝既已明了,吾便不多说了。余今日来此,观其他往来之人,怕是雒阳世族不少都已盯上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