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皆复员还乡,彻底取消了西汉正卒制度,后来又罢诸边郡亭候吏卒,连西汉的戍卒制度完全取消了。
当然刘秀此举到底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削减军费支出,减轻人民负担,还是为了“居重驭轻”,削弱地方兵权,加强中央,一改新朝末年地方权重的局面,使地方无法反叛中央,不得而知。
反正东汉就此全面实行了募兵制度,而汉朝原本的征兵制度却因为豪强地主侵吞土地,小农经济大量破产,从而遭到破坏,可谓说名存实亡,仅有部分郡县吏卒会以征兵为主。
摆在伏泉上任的第一件事,很明显便是想办法搞到钱来募兵,县里府库显然不够,三十余万钱,按照地方惯例会扣留三分之一以留官署自用,其余交于郡守府。也就是说,他能用来征兵的也就十万钱,而且现在离年底还早,今年税赋已收,想要靠收税来弥补募兵经费不足明显不可能,除非他愿意被上贪官污吏的骂名。
念及于此,伏泉了然,看来自己只能走这时代每个外放官员都该走的路了。
出了府衙,伏泉喊上黄忠,其已被伏泉任命为功曹,其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另外徐晃和史阿也被他按了个书佐的头衔。一来自己新官上任,肯定需要安插亲信,二来也是为他们按个官身,便于出入官署。
此行的目的地是城南的易家,是柳城的大族,以货值起家,良田千亩,家里也在郡内出仕一二郡吏,虽不算士族,倒也是一方豪强。
易家的苍头得了伏泉名刺,赶紧禀报,未几,便被接入府中。
府邸不大,很快伏泉便被引入前堂,易家家主易度立即出堂相迎,恭敬笑道:“见过明府,不知明府此来所为何事?”他看着四十余岁,身材有些瘦弱。
伏泉并未理会其言,笑道:“泉到任时,与升济相谈友善,今日来便是叙旧,以全私谊。”升济,便是易度的表字。
易度脸色不变,笑着拉伏泉入堂进座,心里则是碎骂伏泉不已,他心知这位县令一定有事找自己。毕竟他与伏泉见面也就几天,一点都不熟识,哪有什么私谊可全?
两人都装聋作哑,伏泉入了堂内坐于次席,慢慢打量易家的装饰,不住点头。盖因易家这小豪强,府内静雅,不以奢华为主,竟无一点地方强势豪强的样子,若不是墙上挂着刀剑弓弩之类的兵器,旁人见了还以为是一个文儒世家呢?
“黄君别来无恙。”因伏泉未留黄忠于堂外,易度于前番接待伏泉时认识黄忠,是以打了招呼。
“见过易君。”
伏泉这时道:“升济莫再言君了,汉升吾已命为功曹,再如此称呼已不合适。”
易度随即笑着道:“黄君升为功曹,真乃本县大喜也。”
伏泉知晓他在恭维,岔开话题道:“听闻易家长辈仕任郡内,屡有薄名,想必升济不久亦要被征辟,闻达于幽州也。”
“明府说笑耳,度能出仕郡内便已足矣,如何敢求闻达于幽州乎?”易度苦笑,暗道这县令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不信伏泉的皇戚身份,会没人告诉他自家处境。
易家自易度曾祖父往来边塞内外,贩卖货物崛起,父祖入仕州郡,然多为贿赂州郡长官之故。现在现任太守赵苞为官清正,以为贿赂之法早已行不通,易家只能是柳城小族,比不得之其他辽西大族人才济济,是以易度总未被征辟,一直赋闲在家。
——————————————————————————————————————————————
东汉的募兵制度我不想多说,有人会说我瞎扯,随便找些流民就可以当兵了,还没人当兵,我只能说黄巾之乱前,真没啥流民,以后会写到的,至于募兵是不是没钱就没人愿意当兵,以下有例可寻:
《后汉书》卷二一《李忠传》记载东汉初期刘秀对李忠说:“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明帝永平元年。募士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后汉书》卷三八《滕抚传》,顺帝建康初年,广陵张婴等聚众起义,汉廷广开赏募,钱、邑各有差。
这里就可以看出募兵必须有钱,至于募兵没钱的后果,亦有例可寻:
《后汉书·度尚传》记载桓帝延熹五年,官府募兵剿杀长沙、零陵叛贼谋反,当时豫章艾县六百余人前来“应募”。后因“不得赏值,怨恚,遂反,焚烧长沙郡县,寇益阳,杀县令,觽渐盛。”
之后,剿乱成功后,又出了没钱的事,结果“尚出兵三年,髃寇悉定。七年,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明年,征还京师。时荆州兵朱盖等,征戍役久,财赏不赡,忿恚,复作乱,与桂阳贼胡兰等三千余人复攻桂阳,焚烧郡县,太守任胤弃城走,贼觽遂至数万。”
这些都是史书有记载的,募兵没钱,要么没人愿意当兵,要么就是募兵后不给钱,当兵的自己作乱,而且就连黄巾之乱爆发后,皇甫嵩还要灵帝打开西园,用宝马、钱财用以赏赐,足可说明问题。
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
前堂里,易度说完后,伏泉就静静坐下看着易度苦笑,不作言语。
易度脸色不满,自己作为主家,伏泉这样对待可是很失礼的行为,刚欲再问伏泉为何而来,突然脸色一怔,猛的抬头看向黄忠,打量了好几眼,又看向伏泉,脸上变幻莫测。
伏泉知晓其已知道自己所为何事,便开门见山道:“吾上任未久,县中诸事繁杂,府库空虚,难以为继,偏生县中少吏空虚几人,渴贤求才久矣。”
易度思考良久道:“明府为公无私,实乃吾县之福,不知县中缺额多少,度薄有家资,愿解囊相助。”说完,他脸色痛苦之色逾显,极为肉痛,毕竟伏泉刚才话语意思明显,他府库缺钱缺粮,这才需要贤才相助。
至于如何相助?
当然不是真要你有能力帮助柳城提升政绩,毕竟柳城就这么多人口,也没多少荒地,伏泉要的肯定便是钱粮实物,换而言之,买官。
是以易度才会肉痛不已,若是郡吏还好,但为了一个县吏出钱粮,出得少还好,要是多了,真是不值当。
不过,他有的选吗?
自家本就低,能混到现在还不是父祖皆是郡吏,否则早就被人看上家中资产了,现在郡吏做不了,能做县吏也还可以,更何况伏泉背后的背景也是他不可忽视的。
官与吏,吏与民,某种程度来说都是一种天差地别的距离,自家商贾之家,两代混于郡吏之间,如今有机会,当然要牢牢把握,即使付出的代价沉重。
伏泉大喜道:“果然升济乃慷慨之人,吾欲任升济为令史,协助募卒吏于县中募兵一事。前番战事,县中损兵良多,正欲选精壮之士补足,升济乃有才干之人,必能升任。”令史乃是县中管理文书档案的县吏。
“谢过明府。”易度脸色难看,他当然知道补足兵员缺额需要多少钱,虽然心痛,还是答应。
“柳城有升济这等良吏,吾有何愁乎?”言罢,哈哈大笑起来,一件心事终于了了。
伏泉随后便走,未几,便从前堂走出一青年,看着二十余岁,与易度有几分相似,其乃易度之子易固。
“大人,募兵百余人需钱百万,这伏流川如此欺辱吾家,大人为何答应?”易固芬芬道,毕竟这笔钱可不算小数目。
易度道:“只一小小县吏耳,汝真信吾会予伏流川如此多钱财乎?若如此,其自当知此举乃自取其辱尔!”
“大人此举何意?”易固脸色一变,心道莫非此中别有深意?
“汝怎忘了其身后之人?”
“伏越骑?”易固脱口而出,稍稍一想,又眼露精光惊呼道:“宋车骑!”
“然也!伏流川若不是仗着宋车骑,怎敢轻入吾家?其身份再尊崇,吾打发其些许钱粮便是,但其却把住吾家命门。吾家若想成为士族,家中需有数代高官,但朝中无贵人相助,无疑于千难万难,其便是依此才敢来吾家,吾若不依,其必去柳城其他豪族之家。”易度道。
易固连连点头,随即道:“大人说得极是,既如此,吾家要不要安排家兵入军,如此倒可省些钱财。”
“算了,汝去准备钱百万便可,家兵去了反而令此子不快。”
“诺。”
却说伏泉出了易家,脸上心情大好,终于筹集到募兵经费了。心中暗道这位易家家主倒是玲珑之人,本来其若不答应,他必去柳城其他几家豪族走上一波。为了募集精兵,伏泉是豁出去了,至于为何选择易家,原因十分简单,便是易家出仕官者少,而且官位不大,自己利于控制。
回到官舍,家仆来报,雒阳有人到来,正在自己住所等候。
伏泉一惊,莫非京师出了变故?急忙返回官邸,刚刚踏入院中,便见院子里多了二十余陌生身影让他不由一愣。
夭儿这时走来,手中拿着一封书信,行礼后细声道:“少主,院中一众人等皆君侯所派,此乃雒阳来信。”
伏泉接过自己这一世的第一封家书,便拆开来,看着刘华清雅秀丽的字,他顿感愁绪万千。
这封信很长,洋洋洒洒千言,前半部只问自己是否安好,让自己切勿小心。若是在柳城不安全,便弃官解印回京,千万莫在出了被伏杀一事。
手中触及纸张,似乎略有湿润水痕,伏泉想来自己那刘华写信时流泪所致,看来自己真是让伯母担心了,自己真是不孝。
后半部文字陡然一变,字迹端整、矩度森严,是伯父伏完的笔迹,开始主要写的是为官时的官场事宜,还有朝廷近日的政策方略。接着话风突变,言语责怪自己遇上伏杀一事不告知他们,同时告诉伏泉八名死去的忠仆骨灰业已收到,另外伏完又说他由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