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另一路,便是伏德自己统率,率领八千汉骑,并两万五千西域仆从军,一路向北,过山国,而后向西,直取龟兹,扬言必夺回大汉西域都护府所在,旦有反抗者,必鸡犬不留,寸草不生,以振大汉天威。
闻得大汉天军攻龟兹,山国上下皆是惶恐不安,十分恐惧汉军会不会对他们实行鄯善暴行,虽然山国数月之前,也算帮我汉军,但是那点帮助,山国上下也不敢全信汉军会不会放过他们,特别是前番汉军诏告西域,要西域各国臣服,为汉附庸,他们当时拒绝,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汉报复。
一番讨论,山国上下最终选择了他们一直以来生存在西域的法则,主动派出使者到汉营,向大汉选择自降国号,国王携土投靠大汉,自此山国为汉境,山国上下为汉民。
说实话,伏德知道山国这一消息时,也是有些惊讶,毕竟,一国之主,能这么干脆的主动投降为民,这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后来他想想山国这样的小国,这些年能在大汉生存下来的法则,也就释然了。后世有句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山国这种小国,就是如此,既然已经不能和大汉僵持,说不得继续和大汉对着干,会被灭国,那就不如趁着局势还不明朗时,选一个好的强者投靠。
对山国而言,谁在西域强大,他们就投靠谁,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今汉军一改以往攻伐西域之势态,国力据说也是蒸蒸日上,很明显可以在所占领的西域地区统治很久,就算可能一时间不能占领西域全境,但最起码而言,他们山国所在,必定是西域中大汉所管辖的地方,自然的,山国投靠大汉,成了必然选择。
山国的识趣,自然让伏德高兴不已,没有多做考虑,便答应请求,虽然汉军要尽可能多的攻略西域土地,为日后的中原移民屯田做准备,但并不是真的说要屠戮西域,终究在中原移民未至时,留在西域的数万大军,也需要人种地屯田,给大军准备后勤不是?
这些种地屯田的西域人,从何而来?自然是自愿归顺的西域胡人了,他们将在汉军的军管之下,只可说汉语,服饰为汉服,一切以汉家百姓风俗而变,而汉军也会在各部兵将长官的命令下,将西域诸国的文化,有意识的灭绝,就算是珍宝古玩这些有西域文化的东西,也要尽可能销毁,务必要最快速度的把西域文化融合进中原文化,从而使得西域成为大汉不可分割的一块。
汉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山国后,便在山国附近休整一日,而后,留两百汉军,以帮助戍守城池名义留守山国都城墨山城。
之后,伏德又令山国出兵五百精壮,随汉军出征,山国迟疑一番,不过却因人在屋檐下,只得答应。
伏德此举,自然是为了以防出现意外,山国投鼠忌器,降而复叛,毕竟这西域诸国都有主动或者被动反叛的先例,不得不防。
虽说山国见汉军势大,都到了自降国号的地步,应该不会有反叛的心,但谁知道会不会出现意外。而留两百人守山国国都,又抽调山国半数兵马五百人随军出征,就是对山国的威胁。
毕竟,一来那身为山国根本的五百精壮,必定无命,二来国都之中,还有两百精锐汉兵,就算山国胆有二心,恐怕也没机会成事了。
就这样,汉军三万余人,一路直取龟兹方向,途中过尉黎国,此国为西域中等国家,也是有一番傲气,其与龟兹合兵四万余,驻守尉黎国都,意图靠尉黎坚城与汉军对峙。
对此,汉军并未有惧色,伏德命一边两万余汉军仆从军假意围城,并且加紧制造攻城器械,给予城内守军汉军要攻城的假象意图。
实在,另一边伏德又令五千汉骑,绕道尉黎城,直往龟兹国内部,要他们借着龟兹国出兵两万,国内兵力空虚的机会,务必要把龟兹国内部搅得天翻地覆。
果然,汉军看中龟兹国内部空虚的机会,打中了龟兹国的命脉,国内根本对付不了汉军铁骑,除了龟兹国大城以外,根本没有汉军铁骑去不了的地方。
尉黎国都内,日日都接到龟兹国的求援信,引得城内龟兹军,军心大跌,而汉军虽然围城,却始终没有攻城,等不及的龟兹军面对国内情势,不顾尉黎上下反对,最终决定出城,回国救援。
龟兹军轻松突破汉军围困,途中,遇到早就埋伏好的汉军三千铁骑,并一万五千西域仆从胡骑,汉军诸将用命,大败其军,掩杀近万,俘四千余,自身仅损兵三千余,还多为西域胡人。
后伏德令麾下西域胡人,扮作龟兹败军,诈开城门,接着汉军骑兵汹涌入城,自此尉黎城陷落。
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开西域都护府
(通知:新书《明末好国舅》已经上传,望各位书友收藏关注下,每本新书都是幼苗,希望大家细心呵护,支持泉释一切)
尉黎城陷,伏德又令汉军屠城,三日不封刀,当是时,城内家家皆有哀嚎之声,室室无完人,数万人丧命。
汉军再次屠城消息,随龟兹军败的消息,传至龟兹国内,举国皆惊,龟兹国内顿时出现一批欲主动归降大汉的顺臣顺民,要求龟兹国早降。
只是,龟兹国极端叛汉者不许,或者说不愿如此,究其原因,却是因为龟兹国其实一直都有一股极端的叛汉势力,自从前汉时期,就一直不断谋划龟兹自立,取消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每一次西域乱起,其实都会见到这些叛汉自立的势力的身影。
至于那些欲归降大汉的臣民,都是以往龟兹国反汉者,一直打压的存在,他们的先辈都是在大汉于龟兹国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受益者。
毕竟,作为西域都护府所在,龟兹国自然而然会成为当年路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繁华所在,这些因大汉通商而发达的受益者家族,自然十分希望龟兹国重新和大汉建交,重开丝绸之路,甚至就是将龟兹国并入大汉,他们也是无所谓的。
终究他们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家族早就在数百年间变成纯粹的商人,而商人的本质,可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要有利益可图,并且不伤性命,就是卖了龟兹国,自己变成汉人也是可以的。
不过,随着这些年来,大汉又与西域失联,这些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不可避免的因叛汉者而受损,甚至因此家破人亡,如今,汉朝大军杀过来,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主要的和谈提议者,甚至于如果有人反对,他们不介意去做带路党,当然,这也是不得意之举。
然而,事实是龟兹国反汉者的坚持,也逼得他们必须如此为之,因为那些人明白,汉国现在的攻势,就算他们投降,他们这些以往搅乱西域,背叛汉国的人,也觉得逃不过汉军的杀戮的。
因此,与其如此,他们还不如誓死抵抗,说不得还可以有机会赶走汉国,他们相信,其他像疏勒、乌孙这些西域大国,绝对不会坐视他们一个一个被汉国消灭的,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没人会愿意任人宰割的。
只是,他们如果要等到其他西域诸国的救援,明显要成功拖住汉军一段时间,否则,刚刚联合出兵,却被汉军大败的西域诸国,哪里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兵力呢?
伏德率兵进龟兹国境内时,惊奇的发现,龟兹国除了兵卒驻守城池以外,其他地方可谓是百里无人烟,连昔年西域都护府维护丝绸之路的商道上,也见不到什么人,这可非常奇怪。
毕竟,就算丝绸之路阻绝,再加上前番汉军五千骑搅乱龟兹后方的事情,但也不可能让这些前代遗留的宝贵道路,就此荒废。
终究这些古道可是大大节约了龟兹国人的交通问题,即使外面不安全,但也不可能连个人影都看不见,毕竟至少有人放牛牧马才对,可现在竟然看不到人,这可就非常说明问题了。
很显然,顽抗的龟兹国肯定对汉军实行坚壁清野,想要通过后勤上的压力,迫使汉军知难而退了。后来伏德和那前番负责扰乱龟兹国后方的五千骑会合后,从他们口中得到的消息,也是证实了他的猜想。
龟兹国为了对付汉军,将在外的臣民,全部勒令进入附近城里,城外不留任何食物和水源,一副要让汉军困死在域外绝壁的样子。
对此,伏德当然知道龟兹国上下为何这般,还不是因为他们屡屡叛汉,甚至大汉的势力被排挤出西域,也和龟兹国有很大关系。
莫看龟兹国兵马不精,居民不尚武,擅长音乐,舞蹈,著名的龟兹乐舞便发源于此,很难看出他们有实力把大汉排挤出西域,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大汉若非西域都护府所在龟兹国屡屡反叛,又岂能每次都能让西域成功生乱?
究其原因,龟兹国军队的实力不高,但兵甲精良,其自古以来便是西域出产铁器之地,工匠技术有名之国,正是凭此,就算国中善战之士少,但也成为西域大国。
而当初大汉选择在龟兹立西域都护府,除了此地是西域腹心之地外,也有其地工匠所制铁器精良的缘故,毕竟招来一些工匠为西域都护府生产兵器,如此自产自销,总比大汉千里迢迢从凉州运兵器好不是?
当然,这也无可避免的,导致龟兹国学到了一些汉军先进兵器的技术,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实力,让他们有了对抗大汉的资本,这才能把让大汉统治西域良久的西域都护府,彻底泯灭于历史。
至于西域都护府,却是前汉时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是前汉以来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汉代一郡相等。
西域都护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