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他还年轻,但不得不为日后打算,只有保证未来百年内,大汉的人才库都是向着伏氏的,这才能避免伏氏,会出现后来以来所有得权外戚的悲剧下场。

    当然,伏泉心里也存了一些心思,那就是在考验这些人才学的同时,近距离查看他们的人品,毕竟他的几个女儿也都大了,按照汉代的婚嫁年龄,都快到了嫁人的年龄,也就不由得他操心了。

    很明显,将那些日后大有潜力的青年才俊,笼络为自己女婿,和他们联姻,这是伏泉目下给女儿选的最好的出路。

    倘若日后自己老了,这些人因为姻亲关系,除非是伏氏没落,否则也不得不帮衬辅助伏氏,以他们的能力,起码可以保证伏泉的地位延续百年。

    不过,伏泉也是爱女儿之人,虽然知道那些人潜力大,但也不会胡乱指配,毕竟,一个人的品性如何,完全不能单看史书,只有亲身试验,这才能一探究竟。

    待琴声结束,伏泉在夸赞了蔡琰和卞萦等人后,便令她们退下,而后便矮个考究众人学问。其中第一个,便是伏泉妻弟蔡邕之子,蔡琰之弟蔡珪,作为伏泉外亲,蔡珪必然是应该第一个接受询问。

    当然,蔡珪终究是个十岁孩童,伏泉也不会问得太深,只是抽了一些《诗经》的段落出处,来让他作答,并且解释意思而已。

    这问题不深,但想要答得出彩,其实也很难,不过伏泉本意不在此,自然也没有认真去追究他们答得如何。

    只是,蔡珪虽然后世名声不显,但才学方面,有着蔡邕一辈子的教导,自然不是平常人可比,伏泉觉得,反正自己和他同龄,即使琅琊伏氏家学深厚,但也不一定能答得比他还好。

    不过想想也是,当今时代没有印刷术,全凭照书抄写,费时费力,能比蔡邕博学者,就是数百年的大家族,都很难出一人,与其向背。

    蔡邕在东观校史经年,期间浏览皇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亦不过抄书数千卷。但你要抄书,也要先能借到书不是?可是,世间有几人能像蔡邕这样借阅皇家图书馆?

    而世家大族之中,就算是琅琊伏氏这样的纵横两汉的家族,论起藏书,敢和皇室比?这也是后世不少人为董卓烧毁雒阳不耻,实在是他烧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巍峨宫殿,豪宅建筑,还有那后汉搜集前汉典籍,和它自己兴盛的文化。

    汉代有一句名言叫:“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意思很简单,即钱财无用,只有经书才是出人头地的最快捷径,同时也说明了当今时代里经书的珍贵。

    而经过震铄古今的大儒们注解的经书,则已经不能用珍贵一词来形容,侥幸拥有的人,必然是藏于家中,以作家传之学,不肯轻易示人。这也是为何总有人不远千里、万里,长途跋涉,也要拜某人为师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只有从某人处,才能学到独到的学问。

    蔡珪无疑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父亲,是天下知名的大儒,更是各种文化艺术无所不精的全能怪才。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蔡珪有蔡邕从小在一旁指导,注详解诗词意思,学起来,事半功倍,常人很难是他对手。

    有了蔡邕的开头,伏泉之后又开始点了诸葛亮、司马懿、杨修这些他特地邀请来府的小伙子,而后才是其他人,看着后世有名的诸人,如今作为孩子,对自己这个气势威严的“大人”,考校学问,不可避免的有拘谨的样子,伏泉想想就觉得好笑。

    司马懿,他是京兆尹司马防之子,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当然司马防也不止他一个儿子,而是有八子,伏泉在某次宴会得悉司马懿之名后,便毫不犹豫的派人对其加以重视。

    毕竟是后世真实历史上的晋朝奠基者,由不得伏泉像对待曹操一样,重视司马懿,当然,相比较如今还在伏泉处于放养状态,留在朝堂做一闲散朝官的曹操来说,司马懿还不足为虑。

    不过,在考究他学问时,司马懿给伏泉的印象很突出,和诸葛亮、杨修这些人恢复状态回答问题相比,司马懿无疑冷静的更快一些。

    如此对比,就是伏泉自己也不得不说,这位三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枭雄虽然正当年少时,很多知识储备、人生阅历都不丰富,但是就这份性格而言,已有几分沉稳气度,让人忍不住相信他未来必会成为国之大才。

    怪不得能隐忍那么久,这份忍耐力,莫名让伏泉想起曾经让他忌惮的袁绍,只是,和袁绍那隐忍不到位相比,司马懿后来的隐忍程度,却是很难让你抓得到破绽攻击。

    这等人物,确实是放在王朝盛世时,天生的优秀政客,朝堂不倒翁,治世能臣。可若是放在王朝分崩之世,这份隐忍力,一旦有了野心,的确是不世枭雄的人物。

 第六百七十九章 一合酒

    有时候,伏泉觉得,人才过多也不是好事,毕竟人才过多的时候,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你都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和任用。

    而若是老、中、青三代都有许多可待发掘的人才时,那就更加可怕了,特别是现在,后世三国最出名几个大才,都在这里,也让伏泉有些烦忧,现在他该如何安排他们,终究若是这些人虽然还是少年,但以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话,那也将是一大祸害。

    因此,趁现在他们年纪小,测试一下他们的心性脾气,也是日后伏泉如何使用他们的重要依据。虽然,伏泉对于他们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十分熟悉,按理来讲,根本不需要多走这一步,但是,历史流传还有史书记载,无论如何都会有偏差的,要想真的了解这些人到底如何,还是亲自试验,才能知道。

    “来人,去将孤于凉州所带西域葡萄酒取来。”略一思索,伏泉看了眼杨修,想起一事,对身边卫士道。

    “诺!”

    作为伏泉亲卫头领,典韦带人领命而去,而随着伏泉那话说出,在场不少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伏泉身上,心里面,却都是在想着伏泉所说的葡萄酒。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葡萄酒来自西域,中原虽传入葡萄,也有人尝试以此制酒,但毕竟有着葡萄质地、酿造技术等等的不同,所制造之酒与西域相比,相差太远。

    然而随着西域被阻断后,在中原地区,已经很难见到西域所产葡萄酒,能够见到,无不是有人历经万难,从西域走私过来的。

    因此,此时每一坛西域所产葡萄酒,无不珍贵之极,当年孟陀能用一斗葡萄酒让爱酒的张让为其与皇帝说情,换来一个凉州刺史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葡萄酒之珍贵。

    否则,若非是葡萄酒太珍贵了,以张让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身份,他什么样的奇珍异宝、山珍海味没见过,何至于为了一斗葡萄酒,就为孟陀去向皇帝求一个一州之主呢?

    现在,伏泉说要拿一坛葡萄酒,自然令得众人注意无比,而以伏泉的身份权势,他们知道伏泉这里决然没有假货,肯定都是西域正宗的葡萄酒。自然,对于在场之中,只闻酒名,却根本没见过的众人来说,那葡萄酒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了。

    很快,典韦便带人,将那一坛葡萄酒送来了,这是伏泉昔年执掌凉州时,派人私下里和韩遂做交易所得,他又不傻,去找那些专门冒险去西域走私的商人买这酒,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在西域攻城略地,他干嘛去白花冤枉钱。

    至于伏泉在西域的“合作伙伴”,自然不是会别人,就是那被他赶到西域的韩遂,如今这老家伙,已经带着原本窜逃的残部,连灭几个西域小国,自成了一派战力不俗的实力。

    这是伏泉可以预料的,也可以允许的,毕竟,他当初容忍韩遂带人去西域,还不就是希望用他作为突破西域的敲门砖的,只有韩遂在西域闹得越大,把那些有二心的异族全部铲除灭国,这样伏泉日后不论是在此请皇帝封侯国,还是就此把西域收回中央,由中央朝廷控制,无疑都会变得简单可控很多。

    而伏泉和韩遂做交易,仅仅是走私一些刀剑甲胄之类的基础军械,给在西域,需要对抗西域其他国家联军,正不断征兵的韩遂而已。

    当然,为了以后的安稳,伏泉是断然不会给韩遂什么床弩、强弩的强力武器,毕竟,韩遂这这家伙只是伏泉的棋子而已,不是忠心的臣下,即使他做的事情对自己有利,但伏泉也要注意他,终究谁也不知道这家伙的野心到底多大。

    葡萄酒已经上来,剩下自然该进入正题,伏泉望了眼观望自己的诸人,发现不止是诸葛亮、司马懿、周瑜、杨修这些才学少年,就是同来的考究学问的马超、孙策等人,此刻都是坐在自己席位上,呆呆的看着那葡萄酒。

    院内酒香四溢,就是伏泉自己都有些受不了,更何况是他们,虽然他们可能年龄小,有的人甚至还不喜饮酒,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被这珍贵葡萄酒所吸引。

    微微一笑,伏泉命人取来笔纸,然后直接提笔,在酒坛上竖行写下了“一合酒”三个字。

    写完以后,伏泉将酒坛置于案上,而后眼神缥缈的望着诸人,不发一言。

    未几,似乎是早有预谋般,便见诸葛亮、司马懿、周瑜、杨修四人,几乎同时一声不吭地上前,而后伸手去抓那酒坛。

    这一情况,出乎伏泉预料,同时也出乎前来抢酒坛的四人预料,四个年纪大小不一的少年,像是不敢相信一样,互相看着对方,似乎他们不明白怎么会有人能和自己一样,做出这同样的动作,并且谁也不让谁。

    很快,作为四人之中,性格一直最活跃的杨修,突然出声道:“诸位,如今酒坛难分,吾等不如取来耳杯,再共饮如何?”

    “善!”周瑜点头道,而司马懿、诸葛亮都未出声,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是没有变,只见他们都跟着杨修、周瑜二人走回自己席位取来耳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