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5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在谥法制度中,只有有庙号的天子,才能享有特别为其制定的乐舞,只是,刘宏何德何能,能立庙号,还能有定制的乐舞?

    只是,虽然许多人在心里腹诽着,但偏偏,现在敢反对的人极少,因为伏泉已经把他们的话堵死了。

    刚才伏泉的话里,直接说了新天子刘崇即位,按照大汉以孝为本的思想,自然要尊先帝之功,给他爹立个庙号。他的话里,关于刘宏的功绩其实都可以忽略,最要紧的是那句“陛下永思孝道”,什么是永思孝道?自然是要刘宏生前死后,新天子都要尽孝,现在,刘宏死了,新天子年幼,为了尽孝给自己爹上美谥,立庙号有什么不对?

    现在,谁反对,谁就会被新天子记恨上,谁就是不忠不孝不义,即使现在天子不说什么,但以后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天子大权独揽,你自己甚至后代想在仕途上有所寸进,都会被新天子记恨上。

    因此,现在谁敢反对,他们连现在已经明显把控朝堂的伏泉都一直退让,更何况是以后要掌权的天子刘崇。虽然说,本朝的天子多数都是早逝短命鬼,但谁知道这刘崇能活多久,所以这时候,大多数所谓有节气之士,十分正经的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低头默认这一切。

    道家无为,汉家一直推崇道教,提倡无为而治,即使本朝开国重视儒教,推崇节气,但是这无为之道,可是深入人心。不止是君主学习,甚至不少墙头草臣子也学,现在对于这朝堂局势,在场剩下的党人墙头草臣子,都不约而同现在选择无为而治。

    转身看着面前一片寂静的群臣,伏泉心里不由得意起来,谥号和庙号这两道菜自己全部抛出来,就看这些家伙吃不吃了,反正在他看来,这些家伙吃了谥号还能不吃庙号?

    用新天子小皇帝的名义,给刘宏上美谥、立庙,争取死后待遇,这是伏泉自以为选择的一招妙棋。

    当然,这一招,其实是伏泉和后来明朝的嘉靖皇帝学的,那时,嘉靖帝是作为藩王子弟,被迎立为皇帝,是以小宗子弟入继大统的,本身就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的地位,毕竟,中央朝廷有多少自己人,谁也不知道。

    故而,嘉靖帝上台后,立刻就搞了个大礼仪之争,如果谁真当嘉靖是个孝顺无比,以至于不顾宗法传统,要为自己父亲母亲上美谥,为父亲立庙号的皇帝了吗?

    所谓的大礼仪,在伏泉看来,这其实就是个嘉靖逼当时在朝廷掌权的朝臣站队的问题,我这个继承大统的新皇刚刚来这里,你们这些大臣要做出选择,是忠于新皇,还是忠于别的什么?

    而想要证明自己,你们这些大臣,那就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的站队吧!

    支持我,那就是朕的好臣子,不支持,那就是乱臣贼子了,就是治罪你,别人也无话可说,你不让皇帝尽孝,到底想干什么?

    这一招,从宗法礼仪传统下手,避免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将政治斗争,完全局限在礼仪与宗法之中。一方面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朝野因为新皇登基,而产生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还能安全快便捷的知道,谁是自己人,谁是反对派,便于新皇快速掌握朝局。

    最关键的是,这一招,没有任何人能挑错,你敢说一个准备给父亲死后捞取身后哀荣的儿子,是昏君?

    明显是不可能的,因此,伏泉才会在今天比这些人更早的抛出谥号,甚至庙号这个话题,

    关键原因就是因为他要知道那些人是可以拉拢的“政治”朋友,那些人是必须要铲除的政敌。

    伏泉很清楚,党人的势力庞大,刘志和刘宏连续两次实行党锢,虽然在开始时候,极大的削弱制衡了党人势力,但是最终都没能打败他们。

    一个控制好度,不得不解除党锢,另一个控制不好度,差点因为一场太平道叛乱丢了江山。而且,实行党锢的两人死后都没有好下场,被骂惨千年,桓灵二帝成为后世昏君的代表词,何其可悲?

    因此,对于伏泉来说,现在是他要选择政治盟友的时候,再没有比他抛出来的为刘宏上美谥、立庙号的问题,更能迅明确的确定那些人可以尽力拉拢,那些人应该彻底打击,那些人又该团结了。

    当然,这样的话,伏泉就必须要把那些彻底打击的官员,彻底送入坟墓,不能留下一丝后患。否则,说不得也要和嘉靖帝因为打击不利,最终落得个很少上朝,迷恋道教,吞噬炼丹的昏君之名了,也不知所谓“嘉靖中兴”、“天下翕然称治”之称,从何而来?

    在场朝臣们此刻,心里真的是纠结无比,伏泉借新君之名,抛出来的诏命,有问题吗?

    如果从制度上来说,问题是大大的,可是,现在的情况,他们能站出来指责,摆在台面上议论这事情吗?

    谁敢?大势不在他们手里,甚至皇帝、太后明显也不会支持他们,这就是在这些墙头草头上的一把剑,谁出头,人头必落地。

    真要有那么个笨蛋站出来就好了……无数的党人大臣,在心里想道,现在只要有个炮灰敢冲在前面,他们也就敢尾随其后,各抒己见,反正如果要治罪,也只会治罪出头的人而已。

    至于那个出头的笨蛋会是个什么下场?谁会关心呢?明显没有人,死道友不死贫道,从来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党人之中,真正勇敢,敢做出头鸟的人,不是在两次党锢里被死在了政治斗争,就是在袁绍拥立刘辩的时候,被伏泉一个不剩的杀了或者抓了,现在能出现在朝堂的,都是当初没有跟随袁绍的胆小鬼,能指望他们之中出一个敢做出头鸟的笨蛋吗?

    明显没可能的!如果有,那就只能说奇怪了,他们不跟着袁绍去赌对党人来说更有利的局面,却在这坐伏泉的“阶下之臣”,何其愚蠢的选择啊!

    场面出奇的静谧,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人连动作都一样,只顾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服,保持一种眼不见为净的状态,就是原本那些反对的朝臣,也是一句话也不说了,当党人的节气志士仁人都死了,剩下的人也只会有几句嚷嚷的嘴炮能力了,至于让他们出头,想都不要想,现在能在朝堂里留下来的,哪个不是人精?

    也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众人以为这事情因为没人应答,最终随着太后几句如“卿等无异议”的客套话之后,彻底盖棺定论,他们也能下朝之时,没想到竟然有人站了出来。

    此前,作为汝南袁氏失势,唯一尚在朝中,和党人友善却一直没有帮党人发声的的弘农杨氏的现任家主太中大夫杨彪,突然临襟正坐,满脸正气的站起来。

    这一下,无数人的心中沸腾,他们以为,救世主出场了,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和汝南袁氏齐名的弘农杨氏该做的表率,袁绍死了和袁氏势微没事,只要杨彪和杨氏敢现在出言,他们齐齐跟进,誓必要把伏泉这祸乱朝纲之举打碎,他刘宏凭什么有美谥,立庙号?这是不可能的。

    众人心里纷纷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就等着杨彪发言,他们就立刻跟进,一定要维护这宗法秩序,将刘宏这个昏君死后要名声的美事击碎。

    只是,杨彪出列以后的第一句话,就把他们打落深渊,却听到这位关西名门之后慢悠悠的匍匐到地上,大声拜道:“陛下永思孝道,诏命大臣立乐、舞以明先帝之盛德,此臣愚所不能及也!臣谨以为:先帝即位以来,内抚黎庶,外御夷狄,扫太平道、西州逆贼,广施恩德,功莫大焉!如今,当为先帝立庙,陛下宜当世世代代献祖宗之庙,宗室群臣应侍伺天子,岁献庙前,请著于竹帛,宣布天下!”

    所有人,听完之后,一下子都傻眼了,这还是号称“四知先生”、“关西孔子”大儒杨震的后人吗?要知道你可是关西名门弘农杨氏的人,你父亲可是直言劝谏的杨赐啊?你怎么能在现在这时候做这种愚蠢之事呢?

    朝会一旁,伏泉听到杨彪此言,也是一愣,他可没想过这位从袁绍政变以来,一直没动静的弘农杨阀的家主,会突然这么毫不犹豫的支持自己,似乎……这画面有些不对啊?

    不过,看着杨彪一副忠贞不二,誓死效忠皇帝的表情,他却是有些明白了,杨彪此举,不正是弘农杨氏能够延续千年的秘诀吗?

    毕竟,使得弘农杨氏兴起的杨震、杨秉、杨赐三人,虽然都是素有清名,惩治贪官污吏,敢于直谏皇帝的名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坚定的保皇党。

    否则,也不会让被他们搞得有些难堪的皇帝一直尊敬宠信,不然,早就被皇帝想办法弄下去,又怎么给他们现在三世三公的机会?

    甚至于伏泉知道,历史上杨彪会一直坚定在汉献帝身后,最终也为弘农杨氏取得四世三公的荣誉。只是,杨氏虽然是忠诚的保皇党不假,但也是识时务之族,和在袁绍出现之前的汝南袁氏很像,而且他们更懂得低调。

    记忆里,后来汝南袁氏因为袁绍、袁术兄弟,彻底沦落,只能靠着同宗陈郡袁氏撑着,而这弘农杨氏,却能够撑过短暂的曹魏政权的打压,并在之后的历史上一直为天下著姓,这可不是没有缘由的,还不是懂得明哲保身、识时务吗?

    君不见,后来连隋文帝杨坚都要靠着弘农杨氏贴金吗?而直到隋唐,弘农杨氏都是天下有数士族,如果不是晚唐乱世和宋明科举出现,寒门崛起,他们这份保身取美名之道,还真没人比得过。如此看来,杨彪今日之举,也是有些缘由了。

 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将军之位不好

    杨彪说完之后,在众人震惊之中,立刻又有一人出列,乃是尚书卢植,其被袁绍软禁后,在伏泉拿下雒阳后,为凉州兵救出,所以能参加此番朝会。

    这一下,所有朝臣刚刚被杨彪一句话打压到底,见到一直素来性格刚毅的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