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硬起来,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伏泉这番话说出后,周毖却是不敢多言,甚至其他在朝党人也是如此,至于原因,自然是他们听出伏泉话里的威胁之意。
什么叫再彻查太平道?意思不就是说在场众人可能没牵扯到袁绍的事情,就安全了,伏泉完全可以借口查谁曾帮助太平道发展的事情搞事情。
到时候,只要在场谁的亲戚朋友曾经资助过张角成事,完全可以牵扯泼脏水到他身上,而且周毖自己清楚,在场人里,肯定有人直接参与了太平道的事情,如果那样,保不齐在袁绍之事后,党人又受重创。
若是这样,完全就会给伏泉理由对付党人,如果严重的话,恐怕又是一场灾难,保不齐又会是第三次党锢,这是他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们会做不了官的。
因此,原本吵得热烈的在朝党人,霎时间,完全熄火,纷纷不说话,看着周毖和刘岱这两个在朝官职最高的人,准备看他们行事。而这两人,也是六神无主,他们可以不怕死,但绝对不可以不做官,不然不做官的话,还加入什么党人,直接回家隐居不就行了?
现在,伏泉话里的意思就是要么接受刘宏谥号,要么不接受,而不接受的后果就是已经掌权的他,要拿以前党人可能参与的事情翻旧账,只要查出来谁参与,在场谁都死。
一下子,这就打中了他们的命门,最终,思量片刻,周毖和刘岱二人却是很无耻的齐声拜道:“骠骑将军所言极是,先帝灭鲜卑,尽孝桓皇帝未尽之功,吾等考虑不周,当为先帝上谥为‘果’!”
两人说完,当下在朝党人群臣都吸了一口气,不过,大部分人心里虽怒极,但完全保持默认状态,显然,他们也不愿意丢了官位去和权臣对着干。
望着众人神色,伏泉微微笑着,一切果然和他想得一样,这些最终没追随袁绍拥立刘辩的党人小喽啰,可不是那些最激进的党人,不然也不会有他们现在明哲保身没骨气的样子。
党人全部都没骨气?伏泉不信,至少那些什么“三君”、“八俊”、“八厨”之类的党人领袖肯定是有骨气的,如果他们在此,恐怕少不了朝堂血溅的事情发生。想想明末最终权倾朝野东林党人,虽然出了那么多剃发易服,叫满洲鞑子爸爸的无耻顺从党,可不也出了不少节气义士吗?
其实道理都一样,有节气不怕死的人,早就被消耗完了,不是党争,就是和国贼外夷拼死了,剩下的自然是没节操的。
这和如今的情况多么相似,原本在京师雒阳城里的不怕死的党人,早就被袁绍一顿忽悠,冒险随他行拥立之事了,剩下畏缩不前,没加入自然就是那些墙头草两面派了,毕竟没看到切实利益,指望这些人去做冒险事情,完全不可能。
而在场剩余党人里是什么货色,细细思量便知了,其他人不用说,就说那韩馥,后来诸侯讨董时,不是被逼着,根本就不想和袁绍混,完全忘了他出仕和当上冀州牧是靠的谁,现在伏泉放下狠话要严查,能继续和伏泉死磕,那就真的是奇怪了。
伏泉很清楚,官僚这个东西,在将一批是真的干实事,有理想节操的人去除后,剩下人的下限,其实就是没有下限!他们的下限从来都只会越来越低,而不是相反,只要有利益,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什么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故而,今天伏泉提前于党人抛出谥号这个话题,自然就是在逼迫这些明显节操不高的人做选择,让他们站队,是做听从他这个保皇党代言人的话,继续做官,还是要死磕?
简单来说,顺从伏泉,就还能继续做官,不顺从,那就对不起了,该怎么查怎么查,反正太平道、羌乱、袁绍谋逆这些事情,伏泉就不信查不到这些人没有参与,到时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很显然,这群节操不多的人怂了,乖乖的选择了顺从伏泉,反正,只要不是让他们没有官做,那都不是事儿。
当然,对于伏泉来说,仅仅是抛一个谥号,其实还不够,党人这些家伙可是很记仇的,他可是清楚记得历史上后来汉献帝被迫将自己几个对士人不好的庙号给除掉的。
那时,汉室势微,有司奏请,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皇后、敬隐皇后、恭愍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都请撤除尊号,汉献帝无势,只能被迫下旨去除。
想想看这帮党人记仇有多厉害,竟然要连破四位皇帝的庙号,其中汉顺帝刘保不提,毕竟其因宦官得位,在任又放任粱氏外戚独大,可比刘宏差得远了,而刘宏没庙号,刘保对比起来没庙号自然情有可原。
可是汉和帝刘肇、汉安帝刘祜、汉桓帝刘志都要去除庙号,这可自然说不出理,难道他们不知道汉和帝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大汉国力达到极盛,击溃北匈奴,复置西域都护,时人称其统治为“永元之隆”吗?
要知道《辟雍赋》有言,“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该要,周建大中。蓄纯和之优渥兮,化盛溢而兹丰。”这便是和帝治下,能够在光武中兴以后,积蓄国力,这才有后来窦宪能够燕然勒铭的事情。
难道他们不知道汉安帝刘祜有平定西域、击破北匈奴、降伏车师、使得高句丽投降汉朝等等功绩吗?
要知道延光二年,西域传求消息,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只有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当力排众议,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已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汉安帝毫不犹豫采纳了张当、陈忠的意见,并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五百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西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
难道他们不知道汉桓帝平定羌乱,并与欧洲第一次建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得大汉人口第一次到达六千万人户口顶峰吗?
很显然,党人知道,不过因为某些缘故,选择漠视,而执意取消四人庙号,最关键的原因,自然是这四人在位重用宦官外戚,到了桓帝时候,彻底对他们进行迫害,所以,他们自然要选择报复了。
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拢盟友和打击政敌的妙招
既然要防止被清算,谥号这东西,自然只是伏泉这场站队朝会的开胃菜了,后来明末螨清入关,是怎么在仁人志士死光后,让那帮口口声声家国天下的东林诸君子低头的。伏泉虽然不能学习螨清那样,靠杀戮让这帮官僚党人低头,但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一二,有兵在手,不断挑战这帮党人的底线,当他们彻底没有底线了,自然会让他们彻底低头。
因此,在抛出给刘宏上美谥这个命题,逼得大部分党人低头以后,伏泉又不慌不忙的向小皇帝刘崇行礼,面不改色的一字一句道:“启禀陛下、太后,臣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圣人制礼乐各有由,闻歌,所以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今先帝谥号定为‘果’,而陛下永思孝道,又先帝即位以来,内抚黎庶,外御夷狄,扫太平道、西州逆贼,广施恩德,功莫大焉!自应再令三公九卿及诸位朝官,共同商定,先帝庙宇之乐舞,以明修德,扬先帝之功,著于竹帛,施予万世,永永无穷!”
小皇帝刘崇明显对于伏泉的话理解不透,转而望向身边的宋太后,而宋太后虽然不太明白伏泉在朝堂这样闹腾的用意,但是为自己的丈夫上美谥、立庙号,这是好事,她能拒绝吗?毕竟,一旦刘宏上了美谥、立庙号,她这个妻子死后,不也能和历代得了美谥的君王妻子一样,得到一个美谥吗?
没有人不想自己死后有好名声,特别是皇室之人,更是十分在乎,历史上,多少皇后贵妃,想要在皇帝死后,捞到一个美谥名分而不得?
所以,宋太后毫不犹豫的应道:“伏卿所言有理,不知诸卿可有异议?”
其实根本不用宋太后问询,在伏泉那话说出后,当下又令许多官员,瞠目结舌,面面相觑,暗道这伏泉也真是太不知耻了,他们已经退让到这里,默认伏泉的建议给刘宏这个昏君上“美谥”。
然而,伏泉还不满足,现在竟然又要给刘宏这个昏君立庙,上庙号,真是得寸进尺,也不看看庙号是每个皇帝都能上的吗?
许多人在心里叹息,同时也埋怨老天,要是本初能拥立成功,那该多好,他们何至于如此退让……他们是步步退缩,可伏泉是步步进逼,简直是无耻之极!
心里面,这帮人骂死了伏泉,可是,除了少部分无足轻重者提出反对,但大部分人却是出奇的保持沉默,而沉默的另一层意思,其实也就代表默认而已。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当然,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这称之为“祧”。如此为之,却是因为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本朝立国时,光武帝刘秀废除三帝庙号,便有此意,毕竟按照辈分,刘秀可是另外三人的长辈,祭祀时候自然多有不便。
不过在本朝,由于大汉以孝立国,所以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彻底反应皇帝一生,因此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从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在谥法制度中,只有有庙号的天子,才能享有特别为其制定的乐舞,只是,刘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