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4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几,只听得隔壁屋内,传来几声伏泉所派兵卒,和隔壁的两人对话的声音,是那兵卒诚恳请二人来隔壁一叙。很快,片刻之后,便听到两人应允的声音,又过了一小会,随着脚步声传来,伏泉的雅间里很快便进来二人。

    只是,那二人进来之后,在雅间里的五人,除了戏志才以外,却皆是诧异不已,纷纷直视己方朋友,暗道不会这么巧吧!

    他们之所以诧异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此刻所见之人,他们相互间都有所认识,而那两个进入伏泉雅间的家伙,也算伏泉熟人,因为他们正是伏泉前番在郡署府酒宴里,认识的繁钦和枣祗二人。

    这两人分别出自阳翟县城的繁氏和枣氏,一个叫繁钦,另一个人叫枣祗,俱是高冠儒服打扮。令人年纪其实不大,应该都是刚刚及冠不久,穿着各自儒服,倒是颇有几分帅气的模样,也算得上是才貌兼备了。

    伏泉望见,两人见自己十分惊讶,当然,在见到戏志才后,他们更是有些惊讶,至于徐福,大概是存在感弱了些,繁钦和枣祗二人却自动无视。

    “今日于酒肆饮酒,初闻隔壁有大才之士相谈,孤甚喜之,便令人相招尔等。未想却是汝二人,真乃幸甚!来,孤先饮一杯,多些二位来此!”未免气氛便的尴尬,伏泉率先举起手中耳杯,对那两人敬酒道。

    “谢平寇妙赞!”对面两人,在伏泉说完后相视一眼,随后齐齐行礼应声道,不过他们眼中,却是明显有几分后悔,大概如果知道这雅间是谁在此饮酒的话,估计他们就不会再来了。

    问询之后,伏泉此得知,原来刚才那令人感同身受的诗赋,却是繁钦所作,诗赋名为《定情诗》。

    “定情!定情!”伏泉喃喃自语,然后大笑道:“果然是‘定情之诗赋’也,此番来阳翟,便闻休伯以文才机辩,得名于汝颍之间,长于书记,尤善为诗赋,汝颍年青士子皆不敢与尔相比,今日见之,果真有诗赋大才也!”

    休伯,却是繁钦表字,伏泉说着恭维话,但却并没有对繁钦,有太多的招揽意愿,毕竟,深刻知道天下即将不稳的伏泉,是不可能喜欢这些只在诗赋上小有所成,却不能发挥出实际能力的人。这类人,除非和平年代,能靠着自己才学,在朝堂上投机,否则,他们的仕途明显会不顺,甚至有可能来一出昔日为天才,今日却只为刀笔吏的事实。

    “谢平寇妙赞!昔日平寇少时,亦作佳作无数,吾不及也!”繁钦笑着回应,当然笑容也有些虚假,她虽然在感谢,其实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幸好没有被伏泉看上。否则,伏泉如果学习他对钟繇那样,对自己进行半人生逼迫妥协的话,他还真不知道如何应对。

    随后,恭维过繁钦后,伏泉这才看向另一人,既然繁钦不是他的目标,那么这枣祗,显然就是伏泉的目标了。

    “适才听闻枣君所言屯田之事,感触颇深,不知枣兄所言屯田诸般利弊,乃何人所传?”伏泉试探问道,虽然来阳翟时,也知道枣祗在阳翟县城内有不小名气,但毫无疑问,多问情况并不是坏事。

    “回禀平寇,吾所言皆乃平日所思,尝于北方游人,听闻平寇所授屯田良策,心中甚喜,便时常钻研,故有此等言论。若有不实之处,望平寇勿怪。”枣祗回道,言语之中,却有几分恭敬,伏泉想来,大概是因为自己所提的屯田策略吧,毕竟看这人神色,应该是十分喜欢自己所提到的良法。

    “枣君真大才也,屯田之策,剖析之深,世所罕见,孤甚服之!”伏泉感慨道,不止是他,就是戏志才和徐福看向他目光都有所不同。

    只是,伏泉注意到,戏志才看枣祗目光里,虽有敬意,但却有不少敌视,细细想之,伏泉觉得大概是寒门士人对于士族中人的一种不可描述的感觉吧。

    想到这里,伏泉不由感慨,真不知道这戏志才后来投靠曹操时,是如何与颍川士人集团相处的。明明对对方有说不清的恨意,却甘愿由颍川士人引荐,明明有智略大才,施展才华却不能为君主独记,实在有些窝囊。

    或许当时,眼看汉末群雄争霸,乱世开启,知道再不得人赏识,自己就得一辈子碌碌无为,这才在同为颍川的名人士人荀彧的介绍下,认识曹操,并且被曹操的识人之法打动,即使他的功劳可能会让他最不喜欢的士人得利,最终为了自己,也有各方面原因,戏志才甘为曹操所用。

    不过,现在自己招揽了戏志才,以后看来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真为自己那拐弯亲戚曹操难过,只是,想到曹操那得天独厚的宗族人才,伏泉心中也就不难过,同时,他的心里,又加深了一种想法,那就是要继续收拢其他人才,反正这是稳赔不赚的买卖。

    嗯,颍川郡内,还有哪些寒门士人可以拿下呢?还是得多招揽几个,削弱敌人,从现在做起!

    想到这里,伏泉思绪飘散,陡然间,他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看着枣祗,暗道不会这么巧吧?这枣祗不会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的哪一位吧?还是曹操最困难时,那位给曹操集结粮食的大功臣,屯田鼻祖吗?

 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

    在后世,和历史上其他枭雄一样,总有人会评判帮助曹操,让他能够崛起于汉末乱世,并且造就曹魏的第一功臣,各有各的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郭嘉,有人说是荀彧,有人说是贾诩,有人说是曹氏的那些宗族武将……当然,对伏泉而言,这些人都不该为曹魏的第一功臣,在他看来曹魏的第一功臣,是那个一开始就追随曹操,天性忠能,即使袁绍数番招揽,都不为所动,甚至给曹操提出屯田,解决了他最重要的粮食问题的枣祗。

    错不了,那个人,就是伏泉眼前,这个尚未将黄巾蛾贼,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属性研究透的枣祗。

    若无枣祗,曹操恐怕有兵无粮,甚至可能撑不到官渡大战,也许很有可能在与袁绍决裂前,就已经兵败被杀了。因为,正是枣祗,在后来汉献帝初平三年时,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后,被任命为东阿令,镇守东阿,由此开始为曹操积攒了不少粮食。

    那时候,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也就是这时,他便开始揣摩实验了一些屯田的雏形,并且在粮食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收成效果,到后来那场曹操差点被吕布灭了老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的兖州之战,若无枣祗,曹操也很难赢得最终胜利。

    是时,吕布、陈宫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机,突然发难,袭击兖州,兖州隶属各郡县纷纷叛离,仅剩东阿、鄄城、范县三城仍然忠于曹操。后来,吕布、陈宫占领兖州大部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只是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而之后,东阿也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这其中虽然有曹操当时的老大袁绍派兵救援,但是若无枣祗以东阿一城的粮食供应,恐怕曹操即使有援军,也没有军粮去供应。

    故而,能几番拯救曹操于绝境,东阿之富庶,自然也引起了许多人觊觎,就比如袁绍,私下里几番招揽枣祗,欲委托高官重任,原因自然就是希望他能帮助袁绍,将北方快速恢复生产,把北方的后勤基地打造好。

    所以,枣祗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于他为曹魏集团,在四战之地的兖州,准备难以想象的军需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源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这为曹操解决了曹军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

    自从汉末以来,先有太平道叛乱,黄巾蛾贼为祸天下,后又有接踵而来的诸侯争霸,那时候只能说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不仅无数百姓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各路军阀,其实粮食也都短缺。

    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就是曹操,在他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为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而枣祗,就是在随曹操镇压叛乱的太平道黄巾蛾贼余部时,对黄巾蛾贼不断演变的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领悟到了很多,并从中受到启发,最终彻底研究出了屯田的一套方案。

    直到建安元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蛾贼后,从中缴获得到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曹操最为迫切解决的粮食问题。最终,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便开始在许昌试行屯田,他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全部收归曹操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而最终研究出的屯田方案,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十分喜人,因为在这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曹操就“得谷百万斛”。

    没错,就是“得谷百万斛”,要知道万斛谷物可足够千人吃上半年,而百万斛谷物,那就是十万大军,作战半年,如今,许昌一县,便能供给十万大军半年军粮,这种成效,如何不令人震惊?想想看,不说其他县城不如许昌,但只要其他县城,能收获有许昌一半的粮食,曹操之后还能怕再无粮食?

    于是之后,曹操就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在枣祗的建议,接受其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

    也正是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无地流民被合理利用种田,许多因为战乱而荒芜的农田也被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