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兄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已有道征而不就,此等节操,实非吾等可及,当的如此。”

    伏泉恭敬回道,这一份恭敬却是对张芝的品格的恭敬,毕竟,虽然大多数人拒绝朝廷征辟,是想装逼,以博取更大的名望,为未来的仕途多累积基础。但是张芝拒绝朝廷征辟,却是真的不愿意做官,只想避世独自研究自己的学问,这类明明有大才,却只愿自己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里独自研究的,是真的十分值得旁人尊敬的。

    就像后世,许多国家科学界的研究者们,一声时间精力全部扑在科研上,为国家、人民谋取福利,不愿意踏入政治仕途,这一点可比那些所谓的学术专家,其实就是官教授官专家的贪图名利之辈好得多。而张芝的“张有道”之名,也是因为朝廷以其有道征辟,从而有此称呼,当然纵观张芝一生,的确是称得上是有道,倾其一生研究书法,更被后世称为“书法四贤”,可谓是让许多避世为名,拒绝征辟为官的人汗颜无比。

    随着伏泉的连番吹捧,张芝自然不会和他一直纠缠这个话题,便转移话题道:“家严讲课还需数个时辰,尊侯乃伏生后人,定颇通《尚书》,不如随余入书房谈论经书要义如何?”作为主人,自当要招待客人,特别是对方还是个大汉官场的红人,张芝虽然酷爱书法,但并不代表他对于史诗书经义不通,他知道伏泉出自琅琊伏氏,家传今文学,与他本人所习自张奂的《欧阳尚书》乃出一系,所以便有和伏泉讨论经义来帮助他打发时间的想法。

    在张芝想来,伏泉虽然和他父亲一样是武将,但毕竟是文官起步,自然对于经学颇通,所以才有此言。可是伏泉自己知道自己,前身和自己从小就都没怎么学,怎么可能和对方相比,即使对方痴迷书法,但也不是自己这半吊子经义高手所以,所以在想了片刻后,立即道“素闻张君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今日来此,自当见识一二,还望张君不吝赐教。”

    “尊侯有命,自当为之。”

    说完,张芝当先转身,往府中书房走去,伏泉则带人紧随其后,他们身边自然是那开始挑衅自己的半大熊孩子,这小子伏泉也知道他名字,名叫张猛,是张奂任武威太守所生,今年已有十五岁,真正是个半大小子,饿死累死爹的孩子。

    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乃是汉章帝的名臣书法大家,其字杰有骨力而字画稍瘦,若霜林无叶,瀑水飞迸,时人将张芝所做书法,与杜公所比,足可知其书法之精妙。

    入得书房,看了张芝作品,伏泉下巴都快惊掉了,这张芝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果然能被拿来和杜度比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当今之章草写法乃横势运笔、字态横向、字单一而不相连,然而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也是血脉不断。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张芝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书体,可以教授他人,传播后世,名传千古。

    开宗立派!

    一代宗师!

    果然,能被后世列入“书法四贤”,被王羲之所推崇的书法,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起迎。

    摘选自《汉书》

    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摘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父焕,为太常,徙居弘农华阴。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韦仲将谓之“草圣”……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家风不坠,奕叶清华,书类伯英,时入谓之“亚圣”。至如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

    摘选自《书断》

 第四百三十八章 仆不仕也

    不知是伏泉看出张芝书法的技艺,便是同行的贾诩,也是明白张芝书法,两人对视一眼,都上前讨要这位明显要流传于世的大家书法。

    张芝碍于身份情面,不似往常多数谢绝他人,而是点头同意,当下持笔,写出两帖交予二人,期间那一直对伏泉瞧不顺眼的张猛,却是一直撺掇他大兄,不要送贾诩和伏泉两人亲笔书法。

    只是很显然,在场之中最没发言权利的就是张猛本人,无论张猛再怎么叫唤撺掇,最终也无法阻止他兄长的主意,反而还因此,被其兄长狠狠瞪了几眼,罚去练字,之后彻底不敢发声,规规矩矩的临摹他兄长的字迹,看着也是让人感觉可笑。这一对兄弟,可真是彻底将“长兄如父”这一概念,诠释的明明白白。

    前世伏泉也算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毕竟被父母逼着去学习颜体练习,这一世又是章草横行的时代,自然也是更加注重练习书法,终究没有一手好字,也会被文人儒士耻笑。

    今日遇到后世流传的书法大家,自然要真人请教一番,张芝教授伏泉书法,传授心得。之后,张芝更是当场让伏泉书写一帖,见到伏泉所书颜体,眼中惊奇,对着书法大为观赏,称赞伏泉若是写出神韵,必有大成,甚至可比崔杜二人,连张芝本人也不能及。

    对此,伏泉只能笑笑,他志不在书法,这只能当做一种兴趣而已,成为书法大家,明显想得太多了。当然,发出笑声的明显不知伏泉一人,那边一直在倾听书法要义的贾诩,也是在听到张芝夸奖伏泉后,跟着大笑,毕竟,论及最熟悉伏泉的人,可能此刻有着和伏泉数年同窗友情的贾诩才是最熟悉的,他自然能感受到伏泉的志向到底是何。

    不知不觉两人聊了快一个时辰,随着时间转瞬即逝,有苍头来报张奂讲课完毕,正命人在后院摆下酒席接客,几人这才止住话语吗,由苍头带路,相伴出行。

    在来到一处长了不少幽静小竹林的庭院后,伏泉和贾诩很快便看到那位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看着身体还算硬朗,但是他的样子已经逐渐告诉外人,他已经不是曾经那个边事武将了,他现在只是个老者而已。

    当初那三个字中都带“明”字,崛起于凉州羌乱的大汉三位将军,此刻都已是逐渐老矣,其中那皇甫威明早已离开人世,也不知他这个张然明,还有多久才能彻底离世。

    张奂见了伏泉、贾诩,只是欣然点头,便问道:“汝二人既是朝廷远来,自当为客,来府中不必拘礼。”

    “诺!”

    伏泉和贾诩行礼完毕,便坐于张府奴婢专门为客人准备的蒲席,然后在张奂拿起箸匕食用食物后,众人这才持箸匕食用诸般食物。

    许是张奂年长,牙口不好,这次餐宴做得也是非常简朴,碗里多见素菜,伏泉并未在意,对他来说今天就是啥也没有,只要能劝服张奂出仕便好就够了。

    古代讲求食不言寝不语,宴中无话,餐宴之上,那年少顽劣的张猛却是异常老实,真正做了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伏泉见到,张奂见到自己这小儿子这般模样,十分欣慰,连连点头,暗道果然天下间的父亲都最疼小儿子无疑。

    目下张奂诸子中成就最高者毋庸置疑,乃是长子张芝,毕竟现下已是书法大家,名声愈远,可他文才有余,武略不足,稍显不美,加之以其秉性,定不会出仕,在如今这个以家世名望论及家族地位的时代,出身几乎决定了个人的一切,如今长子坚持书法不出仕的话,对于张奂而言,无疑会显得厌弃。

    虽说张奂当时因为窦武一事,而不喜宦官从而归辞田里,但并不代表这位大汉名将仕途上不想更进一步,他的心里只是希望自己仕途上升,却不会在士人之间留下坏名声,不想像段颎一样,上位三公,名声已被士人唾弃,终究三公之高位,是这个时代每个出仕之人的梦想,也是他们家族想要更进一步的辉煌名望,家族里出一个三公和没有三公简直在社会的地位完全不可同论而语。

    反之,这个小儿子顽劣壮实的张猛却是更像张奂,自古顽皮好武者,日后多以军事闻名,加之张猛明显更爱舞刀弄棒,长于武略,老子历来喜爱肖似自己的儿子。再加上张猛又是小儿子,是张奂六十岁左右任武威太守时,老来所得幼子,自是疼爱非常,所以才有张猛初现伏泉时,

    当时其妻子怀孕,梦到张奂带印绶登楼作歌,后来张奂寻来占卜为此梦做解,占卜者言,“必将生男,复临兹邦,命终此楼。”最终,才有了这个小儿子张猛,大概是一方面是张猛为小儿子,令一方面是这占卜之语对张猛未来十分不好,汉代之人多崇尚迷信,张奂一家自是信任占卜非常,所以张猛即使再顽劣,其父兄也只是告诫为主,不忍多加惩罚,张奂如此重视喜爱,也不足为怪。

    饭后,众人随张奂来到正堂,在奴婢送上茶水以后,张奂便屏退了伺候的奴婢,饮了一口饭后茶水后,这才望向伏泉和贾诩道:“二位领兵北上,却绕道华阴,见仆这田里粗鄙之人,不知有何要事?”

    伏泉一直没找到话题切入,如今得到张奂询问,自是立即起身行礼道:“此番来并无他事,乃奉陛下旨意,请张公出仕也。”

    “诸位请回,仆不仕也。”

    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