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马之后,由贾诩出面,向大门口的苍头告知求见张奂,当然,伏泉不可避免的出示了自己的官印证明身份。没办法,事出突然,贾诩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若是正常,他这个大汉后进之秀,说什么也得换一身儒雅袍服,沐浴而来拜见,也不知这张奂会不会接见,毕竟刘宏为了避免尴尬,可是只给了他们一道请张奂出仕的圣旨,其他什么都没有,张奂若是看不起伏泉这大汉新崛起的名将,不愿接见,那他们也是毫无办法,总不能硬闯这位“凉州三明”的宅邸不是?
好在随着张府苍头请示主家完毕后,便将十余人接引而入,穿廊过院之后,来到一座大堂前。这座大堂非常高,也颇广,里面洋洋洒洒数百人分列数排,静静听着台上张奂讲课,最后几排偶有人回头看见那十几名兵将也没在意,只以为是张奂原本的旧部来拜访故主。
循声望去,只见台上的张奂,白发苍苍,背弯了不少,明显有种老态龙钟之象。然而,从对方那冒着精光的双眼里,伏泉仿若看到一个洞悉一切的智者一样,并且,对方的声音也不似老人软弱,反而非常洪亮,隐隐能从中听到一股令即出则必行的肃杀之气,一看便是经年沙场生涯所磨炼出来的上位者气度。
此刻,张奂讲的就是他于故太尉朱宠所学《欧阳尚书》,本是他先祖当年伏生授欧阳生,后欧阳家世代相传之家学,称为《欧阳尚书》,属今文经学。伏泉细细听来,和伯父伏完相比无甚新奇之处,见张奂估计讲课好要不少时候,便转头开始随意打量四周。
随意打量数刻,还未将张奂府邸尽收,便听到一小儿口呼道:“汝便是那‘戾龙’伏流川?名声虽响,今日一观,不过如此,怎么可与‘凉州三明’相比?”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初,《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万余言,奂减为九万言。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乃上书桓帝,奏其《章句》,诏下东观,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永康元年春,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掠云阳。夏,复攻没两营,杀千余人。冬,羌岸尾等胁同种复抄三辅。奂遣司马尹端、董卓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故赏遂不行,唯赐钱二十万,除家一人为郎。并辞不受,而愿徙属弘农华阴。旧制边人不得内移,唯奂因功特听,故始为弘农人焉。建宁元年,振旅而还。摘选自《后汉书》
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圣
堂上张奂那老态的讲课声依旧传来,而面前却已经有了一个十分壮实的少年对着他打量不已,口中也是语气不善,看他有些仇恨自己的眼神,伏泉却是一愣,记忆里,自己可不认识这家伙才对。
“汝乃何人?”伏泉瞪了瞪眉毛,一脸不满的反问这半大熊孩子,当然他虽然有些愠怒,毕竟被一个小孩子当面这么贬低,面子上自然是有些挂不住,不过终究还是忍住了。
因为一方面对方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明知道自己身份还来顶撞,伏泉犯不着这么和他斤斤计较,另一方面观其丝质衣着,显然不是寻常人家小孩所能穿着,再联想到其在张奂府邸,就算不是张奂亲属,起码也是弘农世家之子无疑,现在来请张奂出仕才是第一目标,他可不想无缘无故生了变故,与人结仇,从而导致请张奂出仕的事情出了岔子。
“吾乃……”那少年刚说两字,突然顿住,随后眼珠子一转,看着伏泉的样子,似乎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说道:“既为名将,就与吾比试一番,好让不堕名将之名。”
“比试?”伏泉喃喃自语,而后问道:“如何比?”
好嘛,这小家伙想得寸进尺,打自己的脸吗?从这少年看自己目光,再到他说出要与自己比试的话后,伏泉心里明白,这家伙肯定是对自己名声渐响,直逼“凉州三明”而不满,很有可能他和“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关系不浅,这次知道自己来到张府,小家伙故意过来找茬的。
“汝既为上将,自当比试武艺,不如比剑如何?”说完,那少年指着伏泉腰上的宝剑,一脸喜色道,似乎他对于武艺一点不怕任何人一样。
“不可。”
“为何?”
“剑者,君子武备尔,为护身所用,岂为斗殴所有,若斗殴用之,乃轻侠义气为之,非君子所为,故孤不可为也。”伏泉见这少年死命要和自己比试武艺,顿觉有诈,他对自己武艺心里清楚的很,即使经过数年战场厮杀,也就比平常人稍好,若是这少年武艺天赋很好,自己去肯定是被虐菜,而现在这少年主动提及比武,心中定然对其武艺有数,因此,伏泉果断拒绝。
“汝为将军,并非文士,岂可为君子?”少年不羁,厉声回道,显然对于伏泉这般推诿不满。
只是,很明显,伏泉不吃他这一套,直接指着此刻正在府邸正堂讲课的张奂说道:“堂上张公少时游历三辅,师从故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后因《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万余言,张公便将其减为九万言。及至事边凉州,履立战功,汝可敢言张公为将军,并非文士乎?”
一句话,直把对面这少年说的愣住半响,的确,正如伏泉所言,张奂本人虽然成名天下的是他身为“凉州三明”的战功,但是究其本质,张奂可是一开始就是个文官,而汉代向来文武不分家,现在伏泉既然没有穿戴文士衣服,只穿甲胄,持剑而来,由没有带粗鲁军汉所用的大刀来此,但这也不能代表他不是个文士,不是个君子。
“既为君子,求见张公长者,入府中不解剑,岂乃君子所为?”
“世宗孝武皇帝时,京兆尹隽公不疑,拜谒直指使者暴公胜之,是时暴公门下令其解剑入府,隽公拒之,言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后暴公问之,开阁延请,躧履起迎,可知君子拜见,自当携剑而入,方显君子之风。”
伏泉傲然回道,他说的是前汉武帝时的著名能臣,隽不疑初识恩主暴胜之的事情。暴胜之,字公子,乃是汉武帝时的能臣,荐人从不疑人,有知人之誉,他当时闻得隽不疑乃贤才,便招之相询。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郡人,精通《春秋》,初在勃海郡中担任文学官,其言行举止必定遵循礼仪规范,声名闻于州郡。在暴胜之招问以后,头戴进贤冠,腰挎饰有美玉和木刻图案的宝剑,身佩环、块等玉佩,阔袍宽带,盛装前往暴胜之住所拜谒。被暴胜之门人拦下要求解剑,以剑是君子的武器装备,是用来防身的理由彻底反驳,并且就此令暴胜之赏识,经其举荐,登上高位,现在伏泉用前汉能臣的话语反击这少年,却是令那少年一时间哑口无言。
“便是如此,尔与张公岂可等同而论?”少年愣了半响,脸上愠怒不已,一脸涨红,很快知道反驳不了伏泉,便直接不讲理起来,语气汹汹的喝道。
这少年知道论及前人旧事,引经据典,自己受年龄阅历所致,肯定不如伏泉,所以直接避过不谈,只谈伏泉如何能张奂相比,显然对于伏泉将他自己和张奂对比十分不高兴,如同先前一样,对伏泉名声能快要比及张奂,怨恨不已。
“住口!”伏泉还未答话,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大喝,循声望去,却见一个青年模样的文士,穿着大袖翩翩的袍服,趿上青丝翘头履,一副儒雅模样,只是他那闪烁精光的眼神中,却似乎是透露着无边张狂,令人不由暗自猜测此谁人也。
当然,伏泉不知此人何人,他对面的那少年却是一脸震惊,像是见到老鼠见到猫一眼就想逃跑,刚想迈开脚步,转身逃离,便又听那青年喊道:“竖子,平日大人所授之礼节何在?”
话音落下,那少年顿时一愣,然后连忙对已经走到伏泉身边的青年行礼道:“见过大兄。”
“嗯!”青年应声,然后目光又一直紧盯少年,似乎在告诉少年事情并未解决。
那少年闷哼一声,这才转身对伏泉不情不愿的行礼道:“张猛见过君侯。”说完,站于青年身后,一眼不发,只是他眼神中望着伏泉那噬火的目光,却是说明这少年对自己是如何怨恨。
青年待少年说完,这才狠狠看着一眼少年,恶狠狠道:“若敢再犯,好自为之。”
“诺!”少年语气懒懒的应了一声道,看似是答应,不过伏泉看他不情不愿的模样,觉得恐怕青年这番威胁恐吓一点用处也无,想来这熊孩子如今日这般所为,早已习惯。
“在下弘农张伯英,见过尊侯,舍弟顽劣,失礼之处,惊扰尊侯,望尊侯见谅,不计前嫌……”那青年随后向伏泉行礼,一边为他弟弟刚才失礼的地方道歉,一边又自我介绍,伏泉才知这青年却是张奂长子张芝,字伯英,至于其祖籍应为本应为敦煌郡酒泉人,不过自张奂移家至弘农,故而改变。
“莫非‘草圣’张有道乎?”听来人介绍,伏泉脱口问道,张有道之名可谓是天下皆闻,毕竟文人除了气节、才名以外,剩下的就是重书法,而张芝和他弟弟张昶,都善于草书,也都是当世有名的大书法家,一个被称为“草圣”,另一个被称为“亚圣”,由不得他不知道。
“尊侯过誉,区区俗名耳,芝唯书法一道薄有小成,不当如此。”张芝彬彬有礼的谦让着,伏泉见他脸色清明,并无骄傲之色,倒不像是那种嘴上说着谦让,其实内心里透露着高傲脸色的言行不一的小人得志的暴发户,不由点头,张家果然是家教极好,否则也不会一连出两个书法大家。
“张兄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已有道征而不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