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接着伏泉再谢,复入侧室,再更丝制爵弁服,换衣之后,复返。
随后又是如法炮制,取爵弁,其又称冕,是在普通的冠上装一块长木板,但是与帝王和高官贵族戴的冕旒不同,没有用玉珠串做成的旒,地位比其它种类的冠尊贵,而此冠多是上古祭祀时所用,在于让受冠者能敬事神明。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伏泉三拜,他早年因入太学,又少年出仕,所以已经取字,便又简化了“及冠取表字”的这一道程序。衣服以换,随后伏泉走到正堂上座,因伏泉父母皆亡,又省略了一道拜见父母的程序,直接面朝北方见宗族长辈,以伯父伏完和伯母刘华为首的一众宗族长辈,得到亲人的认可。
当然了,此番能按时从琅琊赶来的伏氏宗族长辈,多以和伏完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为主,粗略数数有十余人,他们都是快马加鞭赶来,保证伏泉的冠礼起码不会显得宗族势力很寒酸。至于宗族里,那些白发苍苍的爷爷辈人物,此番因为时间较紧,加之年纪大了,言语舟车劳顿不便,便都未来。其实,以伏泉估计,如果不是他现在是伏氏这一代闪闪升起的将星,估计那些辈分比伏泉大的中年人都不会在接到伏完信件,匆忙赶来的。
一切族内礼节,经过一番简化,就此结束,最后伏泉换上玄色礼帽礼服,带着府中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去见宾客,目的为的是取得社会的认可,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由此成也。
伏泉手持耳杯苦笑着四处敬酒,本来喝酒吃肉乃是男人人生一大快事,可是今天却让伏泉高兴不起来。盖因此番来不其侯府观礼的亲友实在太多,伏泉即使控制酒量,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喝,但也架不住人多,连喝了几杯一口菜都没来得及吃,就会被身旁其他宾客主力轰炸,很快便喝了快半石,可是却根本没来得及吃几口菜,压一压他肚子里翻腾的酒意。
还好,伏泉的大父车骑将军宋酆见伏泉脸色,自然知道其为何如此,心中也是对那些不断敬酒的人心里所想明白不已。虽然看这个履立战功的外孙吃瘪很有趣,但宋酆也不敢真让他遭罪太多,谁知道会不会因此出了乱子,毕竟雒阳城内盛传的北征一事,若是外戚势力少了伏泉,那可就是一大损失了。
因此,宋酆直接将伏泉留于身边,只与他小酌几口,然后便与伏泉畅谈诸事,任由他在自己身边夹菜吃,也不赶他走,伏泉见宋酆如此,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索性就呆在宋酆身旁好好赖一赖了,反正也没人敢过来拉他。
毕竟宋酆是车骑将军,当朝皇后的生父,权势威重,除非那些前来劝酒的人想要得罪宋酆,不然除非是伏泉自己离开,否则他们也只能干瞪眼却不敢真的来劝伏泉一起喝酒。
觥筹交错,酒足饭饱,一场冠礼也是就此落下了帷幕,从此他将戴冠成年,不再年少,于此同时,一骑从凉州边地而来,快马入京,将战报送于皇宫之内。
“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摘选自《后汉书·舆服志下》
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里北地羌乱
光和三年七月,凉州北地郡太守皇甫嵩、护羌校尉田晏急报,北地境内先零羌人复叛,形势危急,请朝廷调兵支援。
朝会时,皇帝刘宏大怒,斥责羌人无义,降而复叛,随后遍观诸军,令巴郡太守伏泉行征北将军事,以越骑校尉段颎为辅,合巴郡兵、越骑营二部兵马五千人赶赴战场往援。
“终于来了吗?皇甫嵩、田晏的这份急报倒是巧的很,也不知有几分可信度?”不其侯府中,接到朝廷任命,伏泉听完小黄门所传圣旨这样感慨着。
本来伏泉就已经通过贾诩的书信知道刘宏要北征的全部计划,自然知道这计划有一个关键点是要伪造羌乱,让朝廷派出一支偏师以平乱的名义出京,然后从凉州先灭西部一部鲜卑,再逐步蚕食,彻底将鲜卑送葬的计划。
现在好巧不巧,皇甫嵩和田晏就发出了急报,仿佛读懂了圣心一样,上奏了先零羌降而复叛的事情,请求朝廷出兵支援,真是瞌睡送了枕头,刘宏还正好骑驴下坡,派了兵马名正言顺的出京,还不用怕被人怀疑,说来就让人觉得有鬼,猫腻不浅。
其中,最让伏泉怀疑这是有预谋的,就是这份战报急短,一句具体的战事描写都没有,只有一句“形势危急,请朝廷调兵支援”。这句话说白了就和没说一样,想想北地身为大汉边郡,常年与鲜卑、羌等异族交战,郡内郡兵自从汉羌百年大战以来,一直扩充,此时有兵数万不假,而且还是大汉最精锐的上过战场最多的部队,如果这样都“形势危急”的话,就派伏泉这只数千人的偏师去估计用处也不大。
不过,牢骚归牢骚,怀疑归怀疑,既然受诏,伏泉就得执行。一日之内,大军就已拼凑完整,只是很诡异的是段颎带了越骑营五千骑而来,再加上伏泉这里的三千步骑,凑在一起就有了八千人,这人数就已经不对了。
伏泉麾下的巴郡兵有三千人,是因为前段时间阅兵前,伏泉上奏麾下兵马人数需补充,请旨令巴郡司马韩当携兵来京,刘宏随即批准。然后随着旨意下达,在伏泉行冠礼前,韩当为了赶上参加伏泉的冠礼,快马加鞭,带着三百余名会骑马的板楯蛮兵入京,这才使伏泉麾下巴郡兵满足三千之数。
当然,本来伏泉入京前所剩兵马有两千八百余人,加上这三百多人,应该已经超过三千才是。之所以人数减少,却是因为经历大战,多出来的那些兵卒多因为伤残过重,根本无法上战场,或者说无法再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
深知一支军队需要精锐兵卒的伏泉,最终也只能忍痛遣散众人,在朝廷依律给足安家费后,若愿意回乡的,伏泉又私下贴了一笔钱,让他们安心回乡;不愿意回乡的,伏泉便让不其侯府收留,还有武艺的人便被他留府中看门护院,无法拿兵器战斗的便派往琅琊郡不其侯伏氏的庄园里管理庄园养老。
最终,和伏泉想的一样,这些人都留了下来,并无一人愿意回乡种地过日子,毕竟,东汉实行的职业兵制度,除非你不能拿起兵器打仗,不然一辈子都得打仗。他们之中,无乱世可以行动的还是不能行动的,从被伏泉招募开始,就没有再相过回乡种地,安稳生活。
现在,在回乡和就此留在不其侯府为属下,自然选择后者,毕竟,就算拿了钱回乡,也不一定能过的更好,不如就在不其侯府里,起码有伏泉这个爱兵如子的将军会照顾他们。当然,伏泉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这一番无心之为,传到麾下兵马耳中,却是更加令得兵卒效死。
闲话少扯,既然兵马已经集结,伏泉也懒得过问段颎多带兵马的事情,在领齐了刘宏让吕强送来西邸送来的财物作为犒军赏赐后,大军便随着他一声令下,出了雒阳城。
此刻,在遥远的北地郡郡署里,大汉北地太守皇甫嵩正与护羌校尉田晏,在郡署一僻静屋子里秘密商谈,讨论即将而来的北征一事。
“皇甫北地,此番俱名一事,多谢相助。”
田晏诚恳的和皇甫嵩谢道,三年前他因事获罪,当时就想要和夏育等人上奏,靠着北征鲜卑的功劳,来抵罪,只是最终功败垂成,皇帝刘宏后来变卦,而他也是就此被遗忘,贬职赋闲。直到最近一位天使传旨,恢复了他护羌校尉的官职,并且又给密旨一道,令其相助,本身就一直渴望再立功勋升官发财的田晏自然答应,然后就一直按旨意准备事情,也就有了这次羌乱。
“此事无妨,既是陛下旨意,吾自当为之。”皇甫嵩摆手回道,然后思及一事,皱眉道:“只是郡内数百羌族叛乱,倘若鲜卑派人观之,定不可瞒也。”
“皇甫北地多虑,吾以令麾下诸骑,于北地边境遍撒侯骑,倘有鲜卑人入境,必令尔有来无回。”田晏豪气万丈道,为了这一次复出,他能好好的在自己功劳簿上记上一笔,他可是做足了准备,怎么可能想不到鲜卑人会派探子入境查看呢?
“但愿如此。”皇甫嵩点点头,脸上依旧有丝忧虑,毕竟皇帝给的计划看着简单,但是真想保密,却是实在太难了。
其实,北地郡根本就没有什么“形势危急的羌乱”,有的只是北地羌人中,有一部落不满朝廷官吏压迫,随后忍无可忍,杀官造反,引起其他附近几部落羌人附和,一共数千人响应造反,弄出了些声势而已。
不过,也许换了其他人为北地太守会对那些叛乱羌人有所害怕,比较汉羌百年战争,最初也就是一小伙儿用竹竿木杆作为兵器反抗的羌人造成的。可是在皇甫嵩眼里却是根本一点儿也不怕,直接点了数千郡兵,将这伙儿羌人灭了,只有数百人逃脱,现在正躲藏于四处,躲避汉军搜捕。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皇甫嵩担心不已,毕竟只要鲜卑人入了北地,稍稍一调查,也就知道这事情的真假了。
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
大军出了雒阳,一路疾行,浩浩荡荡进发,此番也因为早有准备,刘宏又出了西邸一批骏马为大军所用,所以这八千兵卒人人有马,行军速度倒是一点儿也不慢。
即使伏泉麾下那些板楯蛮兵的步卒,也是各有一匹代步马匹,纵然他们之中许多人控马技术不行,但只是充当代步工具而已,倒是于大军而言并无大碍。
不过,大军这般快马加速也只行了约一日,刚出了河南尹地界,便像是被彻底打断腿脚一样,突然慢了下来。令得大军中的兵卒,人人奇怪主将为何要在战事紧急平叛路上听了下来,但是他们毕竟都是合格的兵卒,虽然心中想着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