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充分说明了粮食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现在如果叛军真的无粮,恐怕就是黄穰的个人威信再高,也弹压不住他手下此刻经过连日来的舒县围城战后,所剩下的八万余兵卒家眷的内讧。
到时候,一旦叛军出现哗变危险,那就是伏泉他取胜之时,一瞬间,伏泉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顿时明白了接下来该如何去做,同时,看向周瑜也是更加的不一般了,直把那小正太看得不好意思之极。
想到后来周瑜凭着直觉慧眼,早早便和孙氏集团十分亲密,并且在孙氏崛起前后,都有着不小的贡献。之后更是凭着一己之力,促成孙刘联军,并且赤壁大破曹操,伏泉就不由得暗道看来有的人的确是天生的将相之才。
可以这么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孙氏的成功,看来自己得想办法好好和这小正太搞好关系了,毕竟现在孙氏因为自己的缘故,孙坚早就投靠了宋酆,也算是他们外戚集团的大将,自然不会再像历史那样前期运气不佳了。
如果这样,也就更没有后来孙策、孙权什么事了,他们两个就乖乖的走父亲的路子,投靠外戚吧,而若如此,自然也就没有周瑜和孙氏的交集了,那么周瑜要出仕,如果和自己关系不浅,说不得要来找自己寻求门路,那样的话,这周瑜还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第三百八十三章 哗变伊始只为粮
周瑜所献的试探计策,虽然因为他年幼,有些想当然,很多地方经不起伏泉这些久经战阵之人的推敲,但是有一点他说得很对,叛军如果真的已经没有粮食,那么他们肯定会有异动的,而对于此刻舒县城内守城的汉军来说,现在的汉军只需要好好休整,观察城外叛军的动作便可知道答案了。
翌日,经过昨日的败退和营地被袭的叛军,早已退出了他们原本的营寨,而是另择一地重新扎营。原本的营寨早就因为汉军的大火毁了大半,即使修复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那营寨里此刻弥漫的黑烟味道,也是让人难以忍受,几番原因相加,也就不由得叛军高层选择重新立营寨了。
当然了,这才一天功夫,军中现在又有那么多的老弱妇孺,他们不能参与扎营,而且还要占据不少营帐,叛军自然不能和原本一样,扎成阵型严密的营寨,只能是松松垮垮的先把大概营寨扎好,等着以后慢慢建造了,营寨的防御力可谓是微弱无比。
营寨中帐里,叛军首领黄穰此刻却是心烦意乱,因为他最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大军粮食不足的消息已经彻底暴露了。在汉军火焚营寨后,随后赶来救援的兵卒除了寻找自己家小以外,便是灭火扑火了,同时,本着能救一些东西就救一些的想法,不断的救东西。
只是,很显然,现在是夏日,天干物燥,汉军的这一场大火烧得猛烈,营寨里面多数东西都救不出来了。本来事情到此也没什么,然而不巧的是,营寨里原本囤积粮食的地方,却有一段空地愣是没着火,这诡异的一幕自然让得叛军不少兵卒惊讶,纷纷前来查看出了何事。
也正是这一幕,让得黄穰苦心隐瞒的真相彻底暴露了,原来之所以那一块空地没有着火,却是因为黄穰早就为了制造军中粮草充足的假象。他当时特地命令心腹军需官,用沙土装满麻袋,然后混着一些真粮食,堆积在一起,继续欺骗手下的大军,同时,又让军需官暗地里慢慢缩减兵士的口粮,比如小斗充大斗等欺骗手段,这才还能坚持道现在。
不过,随着那场大火的发生,当不明真相的兵卒前去拯救粮食时,这才发现那些混在真粮食里面的沙袋,竟然有大半装得是泥土,里面的粮食都少的可怜,一下子便捅了马蜂窝。
如果说叛军被汉军靠着偷袭这类的手段,在优势兵力下,连番失败,只会让他们一时之间气馁,并不会让他们彻底丧失斗志,失去反抗汉朝力量的话。随着军中无粮,黄穰用泥土充做粮食的消息走漏,面对即使反抗汉朝,他们也会死去的未来,多数叛军都因此直接彻底丧失了士气。
毕竟,现在的情况下,进攻是大概率的会战死,退却则是小概率的会饿死,选择哪个,自有分晓。只要不是坚信自己有不败金身的,都会选择后者,终究选择后者的话,虽然有可能会因为无粮而饿死,但也说不定路上会遇到土豪富户,让他们获得粮食,从而活下去。
叛军士气低落,甚至不少将帅都因粮食一事对自己不满,这正是让黄穰伤神的原因,毕竟他可还指望靠着麾下兵卒的优势兵力,再破了那舒县的,在他看来,即使舒县城内的守军有了伏泉这一支数千人的援军,但是两军兵力上的差距不是汉军多了几千人后,就可以弥补的。
只是现在,自己想的这一切都要泡汤了,而和麾下那些为了求生会选择撤退的兵卒不同,黄穰知道现在的情况,他更不能撤。他不想那些文化知识不够的泥腿子兵卒那样,以为撤退逃命就能万事无忧的了,他深知自己这支造反的军队,如果没有坚甲利兵加持,以及足够的粮食,再辅之以坚城守护,他们最终只会被汉军围剿,最终覆灭。
而也正是有着这个理念,黄穰才会放弃很多农民军会走的流民式的反抗路线,在起义初期就攻占了江夏郡四县县城,并且之后在西攻江夏无果后,选择东进扬州,继续攻城略地,他深知没有一块自己的地盘,是根本抵抗不了有着全天下作为支撑的汉朝。
可是,随着粮食已无的问题暴露,黄穰一切苦心终将白费,虽然昨日也抢救了一些粮食,但是对于此刻他营寨里面那八万多张嘴而言,明显根本都不够。甚至叛军从早上开始,就已经从暗地里偷偷缩减粮食,变成明目张胆的克扣了,每个兵卒的粮食都要少了快一半,而他们的家属,都是靠米汤吃饭了,也就是这样,粮食也就最多只能够大军吃上五日不到而已。
“报!”一声兵卒的大喊声,打断了黄穰的思绪,正当他想要喝斥这个兵卒未经允许就直接闯入帐里时,却听那兵卒道:“将军,出大事了,营寨有人哗变,几位渠帅打起来了。”
黄穰顿时大惊,他明白必须要赶快平息内乱,绝不能让事态扩散,否则他大事休矣。连忙带人前去制止,不过,有些事情可不是他想制止就能制止的,毕竟没有人会把命交给一个让他们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手里。
只见营寨各兵士排队用碗乘米粟的地方,此刻不少兵卒都在互相推搡,要对方离开,让他们先乘米粟。终究现在粮食紧缺,虽然黄穰定下来每个兵卒额定的饭量,但是毕竟取饭有先来后到,谁先取饭,耍点花样的话,肯定吃得要稍微多一些,而后来的人也就只能吃得少了。
人都是惜命的,不想死的,后世有的人为了吃饱饭,可以铤而走险去犯法,而现在,这些叛军想多吃到一口饭,就要靠着实力去争抢,甚至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即使他们之前是生死相依的同伴,一起扛着箭矢攻城,现在也要为了一口米饭而互相插刀。
当然,这些叛军再如何争斗,他们都没有拥挤到那些军需官处,因为他们害怕在那里相斗,最终糟蹋了粮食,那样也就得不偿失了,终归此刻的每一粒粮食都对他们弥足珍贵。
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当当
叛军大营里因粮食而引发的争执继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当黄穰赶来时,即使连番怒斥,也难以阻止麾下的兵卒争抢。而这事情,也随着无数兵卒推搡间,火药味的升级而变得愈演愈烈,从几支部队蔓延到叛军整个营寨,最终造成了叛军大营里的集体内讧。
营地里异动连连,营寨外也是暗流涌动,叛军大营远处的一处草丛里,随着长得有人高的杂草飘动,从里面走出两名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的青年壮汉,两人冷冷的注视着叛军营寨里发生的一切。
当然,虽然他们这一身装扮十分像真是的百姓,但是他们怀中都揣着的短刃则暴露了他们的身份不一般,而且叛军围城的鏖战刚刚过去不久,舒县四周早就被黄穰清空了,怎么可能还会有其他百姓在这里逗留,难道等死吗?
没错,这两人自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伏泉派人偷偷潜伏出城,打探城外叛军动向的汉军斥候。当这两个汉军斥候打探到叛军营寨因为粮食短缺,而互相内讧的一幕后,自然不会再耽搁,连忙回城。
与此同时,在叛军大营四周,还有数处的隐蔽地方,也冒出了几名汉人“百姓”,他们自然也不是真正的百姓,而是和那两名汉军斥候一样,同样是伏泉派出城来观察城外叛军敌情的。
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城内,在数支被派遣出城的汉军斥候,悄悄的借着城上的吊篮回城后,叛军因无粮而产生异动,并且大动干戈的情报终于传进了此刻舒县城里的最高主事者伏泉的耳中。
郡署大堂里,在伏泉一声令下,很快舒县城里的汉军文武齐聚一堂,当然这次会议的主要发言者是伏泉、陆儁以及伏泉麾下的汉军众将。
至于舒县文武,则可以忽略不计,文官不必说,这次是军事会议,他们只需要安排后军队所需物资便好,其他事宜,则与他们无关。而武将的话,却是他们有心而无力,毕竟经过连番守城的血战,舒县城里可出城野战的兵卒也就千余而已,而且还是刚刚休整一天,战力并没有恢复多少,想让这支疲惫之军再出城与叛军肉搏,能不拖后腿都不错了。
“斥候来报,黄贼叛军应已无粮,此刻数万叛军正于贼营内讧,大有哗变之机,孤观此乃千载难逢之极,欲率军击之,诸君可有异议?”伏泉开口便直入正题道,今日会议的主要人物都是武将,对这些沙场老革而言,相比较说话绕弯子,显然她们更喜欢直接点的对答。
话语说完,堂下伏泉麾下一众将领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