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泉听后一愣,本想应予就此解决此事,等他整齐了兵马,再将这次制造事端的板楯蛮人一一剪灭,可是回身见到自己军阵后,烟尘弥漫之处,尽是空荡荡的空地,连忙回曰:“令其各自遣归板楯蛮故地,五日后于阆中县城见吾。”
“诺!”
关羽在伏泉望向军阵之后时,也明白答应接见那些板楯蛮渠帅的赔罪十分不妥,毕竟现在离的远,那些板楯蛮渠帅还看不清汉人军阵除了前面站得稍微密集之外,军阵后方全是空地和偶尔才出现的举着战旗的兵卒,若不是有来回奔跑的马匹所掀起的烟尘遮盖,汉军的虚实恐怕早被人看穿了。
当那一众板楯蛮渠帅从回身的关羽口中得知,巴郡伏太守要他们现在遣散兵卒,回归乡野,五日后来阆中县城见面时,也是一脸疑惑,不解为何伏泉不想见他们。不过毕竟伏泉手中“势力雄厚”,他们该低头就低头,再委婉感谢了关羽的帮助后,便回身去了蛮军军阵,带领各自军队回去营寨,整理了一番,便带着各家兵马回到阆中山林里板楯蛮的聚集地去了。
令一众板楯蛮渠帅惊奇的是汉军军阵竟然一直到他们离开时,都没有动过分毫,虽然有所怀疑,但事已至此,先回老巢才是正理。至于其他,待五日后再作定夺,当然也有谨慎小心之人,悄悄安插了几个心腹斥候,假扮山野樵夫,以观汉军情况。
远远的一阵烟尘在眼帘中徐徐消失,只留下大军行走之后的一片狼藉,伏泉并没有立即命令站着演戏的一众乌合之众就此行军,而是命关羽、黄忠各带数十人,分两路搜寻,遇到可以人等直接抓获,寻个由头关押几天便可,他要确保他入阆中县城时,自己有多少军队的消息没有一个人知道,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关、黄两人带着兵卒搜寻时,穿着一身破损衣袍的秦宓,上面似乎还有几道血迹,不过此时的秦宓,丝毫没有受到他身上那数道被刀刃划破的破损之处的影响,一副潇洒模样的带着两名出使板楯蛮营地的文吏,来到了汉军军阵处。
伏泉一眼便看到秦宓身上破损处的血迹,连忙下马狂奔到秦宓身前道:“子敕无事乎?”说完连忙打量秦宓全身,像是自言自语道:“无事便好,孤宁肯板楯蛮再叛,也不愿子敕有碍!”
秦宓的能力这次板楯蛮反叛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这人不仅口才好,还有一定的胆识和谋略,这正是伏泉需要的人才。自从有了宋酆前番拉拢自己下属羽林的经历,伏泉便一直学习御下之道,如今不过是现学现用而已。
有了后世的经验,伏泉深知,一个肯为自己卖命的人才有多么可贵,即使有的人没有到卖命的程度,但是次一等,只要对自己绝对忠诚,不到最后不投降的人才也是很重要的,而这一切就在于自己如何拉拢,不然,拉拢不到位,引起部下不满,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果然,见伏泉如此关心自己,秦宓说不在意根本不可能,只见他语气带有哽咽道:“明公大恩,宓没齿难忘!”
见此伏泉不得不感慨古人就是比现代人好哄得多,自己待人以诚,人必待己以忠,这也是历代能成功的枭雄都拥有的特质。不然,没有这种特质,怎么能哄得一群死忠誓死追随他左右?
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
军阵前上演了一幕感人的君臣相识,只是不知其中有多少是真情流露,又有多少是虚情假意,反正在伏泉面前的秦宓是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样子,颇令人深有感触。
“见过明公!”
秦宓自觉失态,稍微调整后向伏泉行礼道,他身后的两名文吏也随后行礼,伏泉是他们的上官,即使刚刚绝境逢生,但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知礼、守礼一直便是汉家的重中之重,他们不是蛮夷,礼节从未丢弃。
一番见礼之后,伏泉问道:“板楯蛮内乱如何?”
“回禀明公,此番巴郡板楯蛮内乱皆由其渠帅度康等人挑起,意在掌控板楯蛮,再行叛乱之事。如今,其人已带兵远遁,不知所踪。”秦宓简单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出来,连带他先前写信告诉伏泉的事情也一并说了出来。
伏泉颔首,看了眼几人身上破损的衣袍,又语带关心的焦急问道:“蛮营究竟发生何事?为何这身模样?”
“适才于蛮营中,板楯叛蛮带兵袭击吾等,欲学当初班定远定西域之策,幸得太守率大军将至,板楯蛮人畏惧太守虎威,不尔吾等此时皆命丧蛮人刀下也!”秦宓简单的将他们三人在蛮营所遇到的险境说了出来,同时又机智的小小的拍了句伏泉的马屁,却又让人没感觉有任何不妥,真是个精于巧辩的人才。伏泉不由暗叹,无论古今,拍上司马屁都是传统,改变不了。
不过虽然被拍了马屁让伏泉心里很高兴,但是听到自己的使者竟然差点被板楯蛮人袭杀,伏泉脸上顿时便充满了一丝愠怒,只见他双目陡然怒睁,气势滔天,似有屠虎之威,周遭之人仿佛皆感到一股杀意,便听他道:“他日吾大军聚至,必教此辈板楯蛮死无葬身之地。”
位于伏泉身旁的秦宓虽然是最能感到伏泉话中语气的冰冷的杀意,但他却是不惧,反而与伏泉对视,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劝道:“明公此举不可,若如此,巴郡板楯蛮可治一时,却不可治一世。”两人四目相撞,秦宓一步也不肯退让,死死盯着伏泉希望他改变主意。
此时两人周围的文吏兵将皆是低头不语,两人一个是本郡一郡之首,一个是本郡太守的心腹,他们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能暗中祈祷这秦宓运气好,未将太守惹怒。
“子敕刚直,孤心甚喜,却不知子敕何有此言?”伏泉不怒反喜道,他入得高位也算时间颇长了,对于麾下拥有什么样的文武也有一定的认知,武将的话对自己死忠听命最好,而文士最好的便是不仅始终忠诚于自己,并且还能时刻劝导自己,不因一时个人荣辱而毁坏一家势力的大计,显然从秦宓阻止自己报复袭击他的板楯叛蛮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就是这种文士。
秦宓正声回道:“板楯蛮人久居巴郡,自太祖高皇帝后,板楯七姓贵族同气连枝,共掌板楯蛮诸事。今明公若因度康等人之事,发兵灭之,板楯蛮人惧明公之威,虽不敢有异动,然其定心怀不满。明公若在,其必不敢妄动,若明公一去,板楯蛮无人压制,定再反也。”
其实秦宓话语的意思很简单,假如伏泉真的图一时为他们三人报仇,灭了度康等人,虽然板楯蛮人不敢有怨言,但因为板楯七姓渊源已久,很难不保证这些蛮人心中不生芥蒂。这种芥蒂在伏泉依旧治理巴郡时,他们不敢表露,但是一旦伏泉升迁或者转任他地,很难不保证他们不会表露出来,从而再次叛汉,这便是“可治一时,却不可治一世”的意思。
听了秦宓的话,伏泉点点头,眼中赞赏无疑,他承认自己想得岔了。的确,只为一时的报复取乐,固然可以很爽,令板楯蛮人摄于他的威势而降服,但终究得不到他们永远的忠诚。思索了一番,伏泉问道:“莫非子敕欲劝孤招抚那遁逃蛮人?”
伏泉不是头脑愚钝之人,秦宓的话语意思听着便明白了,只是伏泉却依旧怀疑自己想错了,这秦宓真有这么大度吗?毕竟那些遁逃的板楯蛮人,可是前不久提刀要杀了他的,他此时要为这些板楯蛮人求情,无疑让人觉得太过不可思议。
但是很明显,伏泉又想错了,只听秦宓正声回道:“公与私,宓必取公也,今若能舍私而得一郡百姓永安,宓纵是身死,亦无悔也!况板楯蛮人自高祖以来,素为忠勇,期间虽有小乱,却无碍大局,明公若待其诚,必得其忠,则巴郡定无忧也。”秦宓说完,周围听到他这言论的人都不由点头佩服秦宓的高义,毕竟为了忠于主公事业,而舍小事,顾大局,任何人都会敬佩。
点了点头,伏泉十分认可秦宓的话,的确,板楯蛮在历史上虽然作起乱来让人头疼,但是他们忠心起来也是一辈子死忠。不说东汉之前对板楯蛮很好,所以平羌、平蛮里面多有板楯蛮应募为汉朝驱使,便是后来刘备的蜀汉,不也是优待蛮人,使得板楯蛮死忠蜀汉,导致蜀汉军队充斥大量的板楯蛮人,蜀汉那著名的突将、无前、賨叟便都是由招募的板楯蛮人组建的,由此可见秦宓这话让自己善待板楯蛮是有多么正确了。
“既如此,便依子敕良言,孤日后必多加安抚,不负子敕今日之苦心。”伏泉最终同意了这建议,自己的属下都对此没有怨言,他何必阻止,而且这建议又对他如此有利。
“明公英明,此巴郡百姓之福也!”秦宓又拍了伏泉的马屁,不过这次不止是他,两人身边的其他文武众人,也跟着趁这好时候拍了太守的马屁。
看着周遭众人学着自己讨好太守,秦宓并未在意,毕竟此刻他已得到他最想要的东西。只要伏泉真的依照他的言语,招安那些叛乱板楯蛮,并且不计前嫌的话,一旦巴郡从此安宁,那么他秦宓必将因今日劝诫之功传名天下,与他最想要的名气相比,自己刚才受到的危险反而完全不值一提。
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伙乌合之众
待到斥候探马回报,他们巡视了四周,抓了不少有嫌疑的人,现在扣押一处,关羽、黄忠两人派人前来征求伏泉命令。
伏泉听后点头,随后命令兵卒对他们不可打骂,也不可驱使劳役,反正直接用官府的命令,强行扣押起来,然后一起随大军入阆中县城,好吃好喝供起来,在伏泉手书江州县的巴郡郡兵军队未来前,这些人不可离开阆中县城半步。
一直严阵以待的汉军“大军”,此刻终于露出了他掩饰起来的真面目,随着严颜带着那近百骑兵卷着还未飘散的烟尘到汉军军阵时,刚刚入得汉军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