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明显,这位益州蜀郡人应是受到外界舆论谣言的影响,以为自己是个嗜杀成性的人,害怕自己抓了蛮族俘虏就地革杀,所以才有此一问。只是,王谋的想法真是多疑多心了。

    王谋见伏泉言语不似作假,心中担心却是少了几成,随即道:“中郎勿怪,‘戾龙’之名天下皆惊,下官恐中郎开下杀戒,否则余之计策难成也。”顿了一顿,他继续道:“中郎若善待蛮军亲属家眷,送其回军,则蛮人感恩,到时遣一善辩之士,多加说服,板楯蛮人世受汉恩久矣,必率众归降,到时巴郡一郡不战而降,岂不快哉?”

    伏泉听后眼前一亮,这王谋的提议倒是非常可行的,板楯蛮人本身多数就不是真正要叛汉的,他们之所以从贼反叛,还不是对抗地方那苛捐杂税,自己只要送出自己的诚意,对面蛮人没有理由不降的,毕竟有了朝廷的赦免,他们有了活路,哪会有理由拒绝朝廷的招安呢?

    只是,这样一来,伏泉必须要有所取舍了。若是如此,使得蛮人投降,他必须要保证蛮人不再叛乱,不然若是如此的话,他就要重新安排地方的官吏了,如果没有官吏剥削的话,蛮人也不会反抗。

    对于蜀地官吏喜欢强行摊派,压榨百姓钱财等情况,伏泉也无法多说什么,这些人都是奉了上官的命令,前来捞钱,捞不到钱则肯定不受上官欢迎。毕竟这些人的上官,买官时都是花了不少钱的,除了不差钱的,其他人如今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当然要好好捞钱,以补偿自己买官的损失,而板楯蛮就是如今被地方官吏剥削的那类人。

    换句话说,如果伏泉不好好治理巴郡吏治,即使招抚了板楯蛮人,时候他们还是会反叛的。现在,伏泉若是想彻底解决蛮乱,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如何整治蜀地的吏治,不然什么都是白搭。

 第二百零一章 直捣阆中

    王谋的一番话令伏泉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决定用他的计谋,这番做法虽然冒险,但是收效的利益却是最大。不然自己这次平了广汉县蛮乱,其他蛮兵得了消息,此时恐怕早已守株待兔,等着自己军队前去平乱,他不能如此被动,必须占据主动,而王谋的话计策便是最好的能让自己占据主动的计策。

    翌日,大军于广汉县外汉军大营集结,伏泉站在临时建造的木制点将台上,目光一一扫过众军,最终停留在新调来的蜀郡三千兵马身上。

    看着他们精神饱满的样子,伏泉暗暗点头,看来未与蛮兵交手,这些蜀郡兵倒是不怂,只是不知道一旦两军对战,他们还有多少战力。细细思索一番后,伏泉决定将这支蜀郡郡兵调入自己中军,毕竟蛮兵悍勇,其他与蛮军战斗过的兵马完全有经验,倒不至于抵抗不了,而蜀郡兵马,没有战斗过蛮军,若是被蛮兵搏命般的样子吓到,说不得会全军崩溃,为了将一切隐患驱除,伏泉还是决定保险些将这只军队纳入自己的中军,先在后方接触了战场气氛再说。

    “出兵!直捣阆中!”

    一声令下,汉军近三万人马出发直奔阆中,向着板楯蛮人的老巢而去。樱红的流苏在他们头顶兜鍪上的随风而起,一队队披甲执锐的兵卒陆续出了汉军大营,虽然精神面貌不错,但总是让伏泉感觉缺了一股劲,一股悍勇的肃杀之气。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是巴郡板楯蛮聚居的主要地点之一,汉军打算先克阆中,之后以阆中为跳板,将巴郡内,例如巴中、充国等板楯蛮的聚居地一一攻克,板楯蛮人知道老巢被汉军抄了,不愁他们不回军救援,毕竟他们的妻儿老小全在后方。

    汉军一路平稳前进,不快不慢,同时伏泉令人四处放话,言道汉军欲直入蛮人后方,大军一路招摇之下,数日后便到了充国地界。

    充国县,地如其名,先秦时候便是古充国的地界,与当时的巴国打的难解难分。后来古蜀国和充国结盟,两国共同侵犯巴国。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派著名谋臣张仪、大夫司马错、都尉墨獾等领三十万大军入川援助巴国,秦、巴联手,先后灭掉了充、蜀两国,之后,秦国背信弃义,趁巴国庆贺一统之际,顺手灭掉了盟友巴国,统一了巴蜀之地。后来,秦国依仗“天府之国”作为经济大后方,国力日渐强盛,又取得了长江上游有利地势,为日后扩张进攻楚国打下了坚定基础。

    这些暂且不提,充国境内板楯蛮人较多,因为先秦时候充国时常受到阆中的賨人的骚扰掠夺,賨人便是板楯蛮的祖先。他们从小生活在川东大山里,擅长奔走与猎射,却不会种粮食,每到秋收粮食时,居住在山里的賨人就会集结人马,前来掠夺秋粮食,带回大山里过冬,充国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充国设计抵抗賨人成功,賨人迟迟劫掠不到粮食,最终没有办法投降充国,从此賨人也成了充国人,掌握了农耕技术,慢慢被同化了同文同语。

    如今板楯蛮叛乱,充国县里的蛮人在听到汉军主力集结向充国进发后,纷纷北逃,逃往充国紧邻的阆中地界。伏泉带兵赶到时,充国除了被劫掠一空,任蛮人肆掠完的县城,也就是满脸悲怆,等待王师救援的汉家百姓而已,一股苍凉的气氛油然浮现在汉军兵卒面前。

    命手下文吏出榜安民,取出兵粮救济县内百姓,蛮兵使出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县内几乎一点粮食都不剩,幸好蛮人还有良心,可能充国也是他们的聚居地,是他们的家乡,所以只是劫掠走钱财物资,没有大肆破坏。

    伏泉想来,若是板楯蛮离去时破坏了充国的所以水源,再一把火将充国县城烧毁,恐怕自己这三万兵马,还没到阆中就要撤退了。没了水源,充国县城又成了一堆废墟,充国一县就成了鸡肋,驻扎此地根本没用,反而要担心大军缺少淡水的可怕后果。

    入了县城,伏泉再次严明军纪,令手下诸将管好自己的兵卒,违纪者斩,又令人整修城池,这才入城。州事劳顿几日,先让兵卒休整,积蓄体力,这样出兵才能万无一失,只能事先派出的斥候传来消息,便可兵伐阆中。

    两日后,斥候来报,阆中有似乎蛮人数万,多为老弱妇女,能战蛮兵不多,具体数量不明。伏泉得了消息,当即大喜,下令出兵阆中,独留徐晃为主,田猛、易固为副,统蜀郡郡兵三千镇守充国县,同时护卫己方粮草。

    因充国与阆中距离近,所以充国县被伏泉定为大军的屯粮所,毕竟是一县县城,城池高大,防守的好地点,而且又有徐晃这已经慢慢展现出他后世魏之“五子良将”的风采了。至于蜀郡郡兵,伏泉最终还是没有带他们出征,几日观察,这些人防御有余,真要出城与蛮兵野战,还是差了几分火候。

    军队出城一日,将要走进一处不知名山林中时,前方气氛便微妙起来。作为大军先前的关羽遣斥侯来报,前方两侧林中,似有敌踪。伏泉不敢怠慢,便命全军戒备,集中精神,慢下速度,缓缓结阵而行。

    行不多时,果然便有小股蛮人呼喝怪叫着在两侧树林出现,然后弩矢、羽箭、竹矛便不要钱似的,一阵阵的如雨抛下。每次蛮人忽然的在大军左右闪现出来,汉军军阵便不由的出现一阵骚动,幸好有军将随后约束众军,不然说不得汉军会就此大乱。

    蛮人如此出现十数次,大军走走停停,这才安然过了山林,伏泉看着后方此时早已没了人影的山林之地,嘴角翘起一丝微笑。看来阆中的蛮兵部队不会太多,不然这些蛮人为何要用“游击战”呢?还不是为了拖延自己行军的速度?

 第二百零二章 施计诱蛮伏杀之

    一路北行,蛮人依旧断断续续的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汉军,弄得汉军大军行动非常不便。伏泉越发确定这些蛮人只怕就是来打探消息,探查汉军虚实,拖延汉军行进的。

    汉军若行进,小股蛮人就不停骚扰,汉军若派人来迎战,他们就逃跑,想驱逐他们也驱逐不了,就像牛皮糖一样缠着汉军,真是难缠。

    又一次驱散了前来骚扰的蛮军,伏泉眼看天色已尽日落,观察了周围地形后,命大军在东北一处空旷地点扎营。

    夜晚,月明星稀,汉军大营中帐里,伏泉手握一本《左传》细细阅读。为将者不可不知书,匹夫之勇无足尚也,后世范仲淹曾赠狄青《左传》一书,并告诫狄青的这句话,伏泉穿越前便一直十分赞同,他认为良将和猛将的区别便是在此。

    换句话说,优秀的将帅去除其本身的先天性的优越条件外,便是他对于战争的理解和感悟,而理解和感悟除了一次次大战中吸取经验教育,慢慢成长以外,便是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了,前人整理的战争经验无比宝贵,天生的名将一定有,但没有后天的学习只会浪费他的才华。

    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便见王谋从外而来,一番行礼后,便听他道:“蛮人这般袭扰,必然有诈,中郎当戒备之。”

    伏泉一愣,放下《左传》笑道:“元泰多虑,蛮人多乃粗鲁勇夫,今吾大军云集,彼辈精兵未至,蛮军兵少,有何惧之?”

    王谋听后连忙回道:“中郎切不可轻敌,蜀地多山,蛮人自幼长于山林之间,过山林小道如履平地。其若有一部不走大路,而从山间小路行走,避开吾军耳目,敢问中郎,如何知晓敌军未至?”

    “这……”伏泉眉头紧锁,王谋此言真是提醒了自己,若是这帮蛮人并不是拖延自己,而是为了监督自己,等待自己军队露出马脚,再突然袭击,这并非不是不可能的。

    一时间,伏泉只觉得自己背后冷汗迭出,一股不安的气息涌上心头。端正了态度,连忙起身向王谋行礼,然后问道:“泉一时不察,险些酿成大错,请先生指教。”

    “中郎且听谋一言,余有一策,可知蛮人所图。明日中郎当如此,吾军以疲军诱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