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泉初闻何氏还很费解,待听到韩靖说那俊美青年名叫何进时,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何进不就是灵帝后来的大将军吗?而何氏只能是那位少帝刘辩的母亲,未来的何皇后。

    想到南市背景,伏泉更加确定,何氏就是何皇后,毕竟何进一家屠户出身,贩卖羊肉,隶属市籍,即使妹妹入了宫,但并未完全得宠,其身份尚未显贵,何进一家亦未成皇亲,所以在雒阳城里,和其他所有的商人一样,依旧只能住在官府指定的商贾聚集区。

    念及到此,伏泉对于渤海王谋反之事怀疑更重。历史上史书并未记载何家人参与王甫诬奏一事?如果何家本来就没有参与此事,为何何进偏偏在此时与王甫亲近?

    如果有,那么何家的野心早已有之,只怕是史书在有心人的书写下并未提及。

    至于为何未提及?

    答案很简单,王甫一党里面的袁朗可是汝南袁氏族人,是袁氏自袁汤设计灭粱冀以来,与内宫联系的重要纽带。

    东汉时候袁氏号称门生故吏满天下,东汉末年掌权军阀更多数都是其门生故吏,这些士人写史书肯定在这事上有偏袒,更甚于有的人可能也参与其中,删了袁氏这一段丑闻也不足为奇了。

    后来再次细想,他越来越感觉何家一定参与了此事,为何?

    答案就是刘悝妃子的身份,其妃子宋氏却是当今皇后的亲姑姑,何家的女人想在宫里有所发展,宋后就是她面前过不去的坎。

    偏巧皇帝刘宏不喜宋氏温顺,给了何氏机会,但若凭此就想拿下宋氏后位,无疑困难。

    但偏偏此时王甫诬陷刘悝谋反,封建皇权最忌讳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能坐实了此事,通过刘悝妃子与皇后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让皇帝对其厌恶,适当时候雷霆一击,废后一事水到渠成。

    想通此处,伏泉便了然了,何家能成功登上外戚巅峰绝对不会是史书上那么简单,他们一步步剪灭皇后背后的势力,最终废了皇后。

    想想看,刘悝死后,灵帝开始忌惮宋氏,何氏接着生了皇子,宋后无子,可依然凭着能力稳居后位。

    后来若不是宋后想除掉王甫等人,遭到反噬,用了大杀器巫蛊之术陷害,历史上这招可是连汉武帝那种雄才大略的人物都中招,何况刘宏这个只精于商业,又对宋后无太多感情的皇帝?

    会不会,巫蛊之乱里也有何家的身影在里面呢?

    这些事情摸不到头绪,伏泉也不再细想,屋内的密谈依旧在继续,话题不变,旨在如何搭救刘悝。

    显然,若是下狱审判,绝对不能让段颎审理,历朝历代的大狱不都一样,只要主审官员想把案子办成铁案,总有法子让被审者认罪。

    当务之急是让皇帝改变心意,虽然朝廷明旨已经发出,但纵使不能改变段颎参与审理的结果,也不能让审判成为其一言堂。

    众人思索之际,韩靖突然对伏泉问道:“忠来前听闻,小郎君为雒阳治瘟郎乎?”

    伏泉不解韩靖为何提及此话,但还是回道:“小子无知,懵懂之间献了防治之策,未想竟成名也。”

    话语刚落,便听韩靖言道:“如此看来,解救大王之事应是落在小郎君身上了。”

 第二十章 人情

    韩靖的话来的突然,伏泉问得也快,还未细想其中深意,便听他语锋回转,竟然说了伏泉能救刘悝,让众人脸色皆惊。

    刘华适时问道:“不知先生此言何意?檀奴年幼,怎能解救王叔?”

    “以公主看来,此时局势还有谁人可劝陛下更改旨意?”

    “陛下所信之人,除太后、寺人,以及朝堂寥寥诸公而已,可如今寺人已被王甫掌握,郑、董二位常侍皆受牵连,唯有太后与几位亲信臣子可言。”

    “然也,余来雒阳后已寻好门路,打通太后关节,永乐宫里业以回应相机可助,以太后与陛下喜财守诺习性,时机一到必会相助。”

    太后乃是皇帝刘宏生母董氏,生性喜财,刘宏未掌权时,便爱聚财,卖官求货,收纳金钱,不过信誉颇佳。此时居于永乐宫中,因桓帝窦太后已死,宫里也只剩这位本无皇后命相的太后而已。

    “既如此,解救王叔之事怎却落在檀奴身上?”

    “公主稍待,请听忠言,太后于此事必不会轻易出口解救大王,毕竟事涉谋逆,若太后妄言恐危及自身,需知天家无情,纵其为陛下生母,亦难保全。此时,能进言者唯有朝堂诸公,而诸公中大鸿胪袁隗态度明确,朝堂士人多会因其颜面不参与此事,唯有寥寥几人,这其中三公皆能所言,而能让三公出面者唯有小郎君尔。”

    “为何?”

    “无它,人情耳。”

    “人情?”众人尽皆疑惑。

    韩靖道:“若无郎君治瘟之功,恐三公皆会因瘟疫蔓延雒阳而罢免,故三公皆欠郎君人情。倘若此时,三公进言陛下,只段颎一人审理恐失公允,朝廷应选拔多人主审,再有太后从旁劝导,陛下必会追加成命,解救大王一事必成矣。”

    一语道尽,众人皆醒,心道刘悝派此人孤身入京,定是早已知晓他极有能力。随后,伏泉拜别诸位尊长,喊上亲信家仆,按韩靖指点直奔三公府上。

    人情债乃是自古以来世间最难还的债,虽然伏泉知道即使自己并未献策,他们历史上也未必会被罢免,只是古人哪像他这穿越之人,预知未来。此时三公并未因禳灾而被罢免,此间人情全已间接欠在献出防治瘟疫之策的伏泉身上,纵然他们想抵赖也是赖不掉的。

    马车缓缓行驶,周围几个健仆围着,车前坐着于忠,因其年幼,伏泉本想让他与自己同坐,但其却以主仆有别为由,与赶车的马车一起坐在车前。其父死去多日,于忠好似长大了不少,不过比初见时候更加沉默寡言。此时他正穿着素色衣服,代做丧服,眼神注视四周,不苟言笑。

    此前已去过司徒许栩和司空宗俱府邸,二人接见伏泉倒也十分热切,但听闻伏泉求他们奏请他人联合审理刘悝一事,虽之后皆应允,却都是以“待合适时机必先请奏”。

    合适?何为合适?便是说他们现在有所顾忌,不会立即奏请,不过既然二人已经答应,伏泉也无法强求,只能客套一番,告辞而已。

    未久,便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处地点,太尉李咸府。

    此时府外马车云集,显然等候李咸接见的人很多。此景伏泉今日已见了两次了,不再心惊,盖因刚才所去许栩和宗俱府前皆是如此,毕竟几人皆官至三公高位,门前若市实在寻常。

    别无他法,只能按照韩靖之法,向其下人言道:“治瘟郎到来,烦请通禀。”

    李咸听到“治瘟郎”,眼前一亮,吩咐下人引进门来,同时告知他人谢绝见客。今日不同往日,朝会已费了大半精力,不似往常休沐日精力充沛,还是少见客为宜。

    留于忠等人在外等候,伏泉随李家奴仆进了李府,与其余两位三公府中景色一样,虽不是华贵之极,但府邸很是气派,毕竟主人已是大汉人臣顶峰的少数几人。

    李咸静静的打量着伏泉,一边邀请他入座一边说道:“治瘟郎?现在应是童子郎才是,不知此来所谓何事?有何事只管道来。”

    和想象中的儒雅文士不同,李咸说话语气有些刚强直接,却很有风度。

    细细一想便明白了,李咸乃是秦将李信,西汉孝武大将军李广的后人,家族武风盛行,虽然他走的是文官道路,但骨子里含有的武将习性多少沾染了些。

    伏泉入座后抱拳道:“太尉见谅,余此来只为曾姑父渤海王一事。”

    李咸听后一怔,随即说道:“渤海王业已被陛下下令收押,此时兵卒已在路上,吾再求情已是晚矣,如何可救?”

    “太尉不需求情,小子此来只求太尉能奏请陛下,调朝中清名正直之人一同与段颎审理。”

    “段颎?”李咸听后疏眉一皱,嘴里呢喃什么,半晌,才缓缓说道:“天家之事,事涉大逆,吾本不想参与,不过瘟疫之事欠了郎君人情,吾平生素来从不欠人人情,罢了,既如此,吾明日便进宫奏请此事。”

    伏泉听后大喜,虽奇怪于李咸答应迅速,但还是起身行礼道:“太尉一言九鼎,此事多谢李公。”

    李咸摆摆手道:“此小事耳,只其中牵涉颇多,旁人未敢妄议。”后来想起一事,便问道:“汝之事吾已应允,便谈它事。听闻汝曾与陛下前做《黄河赋》,小小年纪做出此等佳篇却是非凡,然诗词乃是小道,经学才是根本,汝又是济南伏公后人,今日吾便考校一二。”《黄河赋》便是伏泉做了一回文抄公所喊的诗歌,为刘宏所夸,不想这才几日便传出宫来,引得雒阳权贵皆知。

    “请李公赐教。”伏泉脸色发苦,自己家传今文经学也只是粗通,每次伏完考校自己都靠躲和懵,书本见了头都发麻。本想退却,然此时李咸已答应自己所求,若是因自己不接受而翻脸可就亏了,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好在李咸见其年幼,并未出太多生僻问题,只是稍难而已。伏泉答得不好不坏,李咸听后倒也未说太多,只是让他回去入太学后好生研学,不可荒废学业,便放他离去。

    出了李府,便是归家,刘华几人听闻李咸答应愿助此事欣喜若极。想及今日之事皆韩靖指点,便问其三公中两人推辞原因。

    韩靖听后笑曰:“三公中,独太尉家世深厚,飞将军遗泽尚在,而司徒司空皆与袁氏、宦官有旧,怎会主动应承?”

 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

    翌日,北宫里的一处宫殿里,年轻的小皇帝刘宏,正摸着怀里的两个美貌宫女亵玩。身边陪着几个二十余岁的宦官,正陪着他讲话,聊些他感兴趣的自己小金库的事情。

    刚刚登基皇位四年的他,已经初尝了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