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个条件已经很好了,比秦时的还要好,毕竟汉代百姓的三赋,随便哪一个交的税赋都比这多。板楯蛮的七姓渠帅首领们对此很高兴,接受了这个待遇,从此世代服从汉廷的命令。
因为板楯蛮天性劲勇,汉代郡守甚至经常带他们去打仗平叛。不过随着东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导致地方政治败坏,贪官污吏经常欺压板楯蛮,导致他们日子渐渐过不下去了。蛮人性起,就聚众反汉,不过却后来的太守以恩信降服之。
但现在安静了没几年,这次板楯蛮夷又反了,只是他们这次造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路轻装疾行,伏泉骑在马上,便赶路便思索着。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蛮乱惊蛰起
伏泉一行两百人快马一路疾行,过三辅,经汉中,直奔往益州广汉郡,全长一千余里的路程,用了十余日,终是到了益州地界。
益州,其治下土地多为古代巴国和蜀国所统治之地,所以也称它为“巴蜀”,在它将治所移向城都后,因城都附近原为古蜀国所辖,故又称其为“蜀”。巴蜀之地,四面险固,自古险塞万分,后来诗仙李白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足以说明益州山路的险峻。不过,道路难行,却难掩盖它的富庶。
自古便有蜀地富饶,财富土沃,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徒车,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摇婕樱R赙过礼……地沃土丰,奢侈不期而至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白水关距垭下白水县城仅一江之隔,其陆路北通秦陇,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龙江而上可得到甘南,下可达巴渝,乃至荆湘,乃是益州门户关隘。历史上法正曾言道,“鱼腹、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其中,鱼腹是指鱼复县,而关头便是指白水关,这时进入蜀地只有两条路,一是东沿长江取鱼腹可入蜀,二是北从陆路取白水关亦可入蜀。因而据有蜀地,守住鱼腹、关头是福,失掉鱼腹、关头必然有祸。
众人过了白水关,一路畅通,很快便到了益州刺史部治所广汉郡雒县,他们来得速度很快,也只比先前赶来传旨的黄门侍郎晚了几日而已。不过,那被囚车召往廷尉治罪的御史中丞萧瑗,伏泉却是无缘得见,因为此刻囚车估计已经到了汉中地界。
广汉郡,有十一县城,人口数十万,而雒县,因州郡治所皆设于此,城池高大,人流稠密,行商走贩,络绎不绝,更显得郡治繁华异常。
不得不说,这时的人们还是很有眼光的。雒县,就是后世的广汉,被誉为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而此时的雒县,距城都也不过数十里,而这短短数十里间,却是密布着近十座城池,可谓是蜀地一地之精华尽在于此。
入了益州刺史部官署里,伏泉持节同时将自己羽林中郎将授印交于官署众官员看后,便立即下令,命州郡众官入内议事。
大堂里坐于堂上首座,静观堂内情形,将陆续前来官员神情尽收眼底。众人来后,先是与新来的长官伏泉本人见礼后,随即心中忐忑,希望这位“戾龙”莫要治罪他们,若他真如外界传言嗜杀成性,不然却是不妙。
伏泉不知,随着他屠鲜卑战俘后,“戾龙”之名传遍天下,然而并不是各地都是如实传播的。人类都有一个八卦的心理,即使在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人,也会时不时的和人闲谈,而谈着谈着,某个话题就会因为多人的传播而变了原来的含义。就如后世,假如最北方有两人夜里起了争执,闹了纠纷,这事情之后经过各种无聊小民传播,也许传到南方就会变成一群人夜里群殴。
总之,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反正伏泉的名声,在益州地界不是太好,众人都以为他是个嗜杀成性,极其暴虐的人。
除了益州刺史部众官吏前来议事外,此番来的还有广汉郡、汉中郡、犍为郡这三郡太守,以及广汉属国郡都尉,巴郡太守因为郡内贼乱未能前来,此时四郡皆有蛮乱,又与蛮族相接,前番萧瑗平乱时,他们奉了前益州刺史命,带本部郡国兵马前来助阵平乱。
待众人依次坐定后,伏泉看了一眼在场众人便问道:“战事何如?如今贼兵已至何处?谁人可教吾?”
堂下立马有一官员出列,他乃是原益州刺史所属掾吏,只见他上前奉上益州地形图,放于伏泉案上,然后一一指给伏泉看,同时向伏泉汇报战况,便听他恭敬道:“回禀明公,广汉郡内贼势稍弱,唯德阳、广汉、葭萌三县境内有小股贼兵抄掠,巴郡除大江东部五县,其余九县皆为贼有,叛贼此时已绕过垫江顺水而下,围困江州。若非巴郡太守善兵有智谋,江州上下殊死抵抗,恐江州亦陷入贼手,而汉中一路反贼,已为太守击退,如今一郡皆宁。”
伏泉点头,他于雒阳出发前,已查检了益州地理文献,打探来了一些消息,如今倒也不会两眼一抹黑捉瞎。
板楯蛮乱起于巴郡,倒不是没有缘由的,伏泉查阅文献得知,巴郡十四城,人口百余万,在益州也是排名前三的大郡。而且巴郡不止地广人稠,境内十四城,更是竟然都沿江而建。而造反的板楯蛮,皆世居于汉水、渝水两侧,怪不得叛乱而起,一郡皆惊,甚至于板盾蛮人还能出兵骚扰广汉、汉中,毕竟蜀地也是水路发达之地,搜集些船只,顺水而上,广汉、汉中两郡去得不是轻而易举?
接着,伏泉又把叛乱起因,发展,诸郡国主持平叛的人员兵力等诸事一一相问,诸郡国官吏随后一一解说,全程好似后世办案,人民警察与罪犯在审讯室对话一般,伏泉问了,诸郡国官吏毕恭毕敬回答,这让伏泉很是享受,心中不由感叹,果然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权利这东西真是个好东西,不然,若非自己持节而来,又行益州刺史事,这几个往日的地方太守,大汉秩二千石的军政大员会如此礼遇自己?
第一百八十七章 山头势力自古有
众人又谈了一阵,了解清楚他们的话,伏泉便挥散刺史部掾吏,独留广汉、汉中、犍为这三郡太守以及广汉郡属国都尉于堂内议事,无外乎便是询问四郡民生,以及集结的郡兵战力士气如何云云,当然言语之间不无一些威慑之意,这也是他留下四人的原因所在。
为官日久,对于这类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套路伏泉见得不少,自然也学会了一些,虽然他自己也不喜欢这样,但这却是有力掌控新环境官僚势力的最快办法。
不然若是伏泉出兵平乱,四郡国兵马迟疑进退,不听命令,自己到那时候岂不是白白被坑,所以一番胡萝卜加大棒的说教还是必要的,之后才让四郡国太守、都尉散去。
寺人唯唯诺诺的行礼告退离开,此时形势比人强,伏泉又是假节,又是行益州刺史事,即使他真正的羽林中郎将品级比四郡太守稍差,但他代理做益州刺史,又得了天子符信之节,权利却比四郡太守大的多,四郡太守当然要低头了。
伏泉见诸人退散,便唤来堂外适才被他挥散出去的关羽、黄忠等人,对他们道:“适才益州诸公所言,不知真伪,吾欲派人打探益州诸事,相互印证,如此方可知晓蛮乱前因,不误国事。”
堂下诸人皆是行礼道:“中郎英明。”随后黄忠又在众人措手不及时抢先上前行礼道:“忠愿带人深入巴郡,以探益州虚实,请中郎下令。”
众人才反应过来,暗想这南阳老大哥不厚道,他本身就是伏泉身边老人,现在又要和他们抢功,这让他们没有怨言吗?毕竟大家当羽林郎久了,都盼着升官,如今益州蛮乱,正是立功升官的好时候,每一次功劳都是极其令人珍惜的,狼多肉少,当然要拼命索要,是以之后众人都如黄忠这般请求立功,倒让原本只是议事的堂内,活脱脱的变成了城内买卖货物的市肆一般,端是嘈杂不已。
“咳、咳!”伏泉假装轻咳了几声,示意众人安静,待堂下八人不再嘈闹后,这才将他们扫视一眼,心中暗思果然一旦掌权,即使自己在宫中,掌控的羽林郎里山头派系也十分明显,只是因为宫中无事倒也十分和谐。如今自己领兵平乱,这些山头势力为了争功,还能忍住倒也怪了。
对于山头势力,伏泉并不排斥,因为这无可避免,历朝历代除了王朝兴起,君王白手创业手下势力会十分和睦以外,到了中后期,各种山头势力拉帮结派都会出现,毕竟人在利益面前,都会选择抱团,单打独斗即使再有能力都会淹没于团队之间。
这一点,即使后来的魏蜀吴,曹刘孙三家都是如此,甚至后来共同生产进步的天朝都有,根本避免不了,如此一来,作为君主,只有靠着丰富的政治手腕,以及令人敬服的御下手段,在各种山头势力之间寻找平衡,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将他们威慑压服,这才是君主该做的。
思索一番,伏泉正声道:“公明、孔坚!”孔坚乃是易固的表字,固者,坚也,亦孔四塞之固,故取字孔坚。
徐晃和易固一怔,随即上前行礼道:“末将在!”
“即刻带人出城打探蛮乱诸事。”
“诺!”二人领命,随即告退。
待二人离去,伏泉又对堂下关羽、黄忠等人道:“尔等速携吾令,带羽林诸骑,去军营整编军队,择蜀地精壮自组一军,三、四千人便可,整兵后勤加演练。”
“诺!”众人听后一怔,随即心中大喜,伏泉这是要让他们立军功的意思,连忙齐声应诺,便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