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李治是一个给低估很多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掀不起半点的风浪。
电视里武则天斗长孙无忌,斗王皇后、萧淑妃,厉害无匹……
事实是唐高宗利用武则天扳倒独揽朝政的三朝元老长孙无忌,自己掌握实权。而不是武则天自己凭借才智斗倒了老狐狸长孙无忌。
王皇后、萧淑妃,真是败给武则天的到是事实。
但是李治朝,李治才是唯一的主宰者。
李治保王方翼,王方翼就官运亨通。
武则天对于这个情敌的弟弟恨的咬牙切齿,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武则天最看中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三人,李治举手投足就收拾了他们,贬的贬,死的死,武则天也无能为力,连为他们辩解的资格也没有,改变不了一切。
武则天是欺负她庸弱无能的儿子李显上位的,根本就不是李治。
她非但奈何不得李治,反而是李治将她制的服服帖帖。
也只有最后几年,李治患了严重的风眩症,眼睛看不见东西,武则天成了李治的眼睛,这才从李治这里,掌握了一点主动。
事实也可以看得出来,李治掌权的时候,大唐是什么样子:四夷臣服,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征服西域,领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而武则天继位之后呢?
西域丢了,虽然最后夺回,但依旧给吐蕃打的哭爹喊娘。
东北丢了,让原始状态的契丹,灭了三十万大军,在丢掉了辽东,辽西。这东北的安东都护府从高句丽的都城平壤一直跑到了河北,渤海建国,契丹崛起。辽西辽东直到李隆基时期,才收复回来。
至于北边,给太宗、高宗反复虐的突厥,在武则天手上光荣复国,甚至以亲王嫁夷狄,受从古未有的耻辱,结果仍然是武延秀被扣,突厥大规模入侵。
唐朝在李治手上,威风八面,也只有吐蕃,这一个对手。
而到了武则天手上,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不到五十年的前后,史书上记载的大败就损兵近百万,煌煌大唐的基业几乎被武则天败了一半。
说武则天比李治强的,纯属眼瞎。
武则天值得称道的唯有文治尚可,但是李治的永徽之治,哪里逊色半点?
在裴旻眼中,武则天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士族之患。
她能力神话只是因为她是中国的第一女皇。抛去女人的身份加分,仅以一皇帝的文治武功评价,武则天与历史上的明君相比起来当真称不上多厉害。
不过李治固然不弱,反而极强,但跟他的父亲李世民相比,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李隆基的目标向来就是太宗皇帝李世民,而不是逊色一些的高宗李治。
这让人说不如李治,李隆基哪里接受的了,一脸的郁郁。
李隆基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言了,他还是开元明君,对于自己的经济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此刻的经济是不允许举办超过高宗李治那样盛大排场的封禅仪式,强打着精神道:“名垂千古又怎么说?”
裴旻伸出了一个指头,笑道:“一字约‘简’,陛下体恤民生,不愿扰民,不愿增添百姓负担。排场能简则简,能免则免,用最简陋最庄严的态度,完成此次封禅。此举传开,陛下爱民为民之举,必将受世人称颂,为百姓爱戴。哪怕千年之后,又有如陛下这般的明君圣主出现,他们意图封禅。若是讲究奢侈排场,世人必将以陛下为榜样,来个鲜明对比。”
“但若他选择以简为上,也不过是拾陛下牙慧,世人将会说他有陛下之风。如此岂不是名垂千古,永为世人谨记?”
李隆基听到这里,哪里还听不出裴旻的用意何在?
只是他的做法弯弯绕绕,绕了老大一个圈而已。
当然效果显著!
这一番弯弯绕绕,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李隆基听惯了大道理,他想听的只是一个利弊而已。
第二十七章 一路人 战二女(二合一)
封禅,是对君王的一种认可。
但这也不仅关系君王一人,百官亦是受益者,针对彼此的得失,群臣也各有看法。
裴旻对于朝中之事并不清楚,但之前跟贺知章闲聊时,贺知章谈论过此事。
礼部负责一切仪仗事物,作为礼部侍郎,礼部的二把手,贺知章无可避免的参与其中。
不过就算贺知章不说,裴旻也猜的出一个因由。
这种东西不需要动脑子,如此盛大的活动,不是奢华就是节俭。
绝不可能有中庸的选择,中庸等于平庸,在这方面平庸,那就走汉光武帝的老路了。
李隆基好大喜功,重视排场的性子,人尽皆知。
有人为迎合圣意,有人为了自己私利,还有为了天下百姓或者各种原因,最终一切皆会归为奢华或节俭这两条路。
裴旻本心是不太赞同封禅的,但是这个时代人重视这个,他也不会傻到强出头扭曲大势。
就如一句成语“心诚则灵”,即是如此,又何必做无度破费?
裴旻固然比不及高力士那般,是李隆基肚子里的蛔虫,可对面前这位李家三郎也有着一定了解,真要让他选,他必然会选择奢华。
李隆基从来不是清高的皇帝,重视自己的享受胜于一切。
不然也不会出现前明后庸的奇葩情况,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不动摇国本,他不在乎扰不扰民,也不在乎会给大唐的财政带来负担。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的李隆基不会如杨广那般过激。
杨广是完全无视百姓的死活,无视隋朝的国本,顽固的依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李隆基心底却有一个谱,不超过这个底线。
裴旻不知道李隆基这个底线到底如何,却能肯定不会超过高宗李治的排场。
高宗李治封禅的排场之大,远胜前后,在古代所有封禅帝王中稳居第一。不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媲美不了。
以现在的发展趋势,十年后的大唐可以胜任,现在不行。
裴旻很直白的只给李隆基一个选择。
李隆基大笑了起来道:“静远说的在理,这天下百姓,刚刚过上好日子。朕焉忍心因为封禅之事,毁了他们安逸的生活?一切流程礼数,能简则简,以诚心为上。”
他说这话的时候,心都在滴血。
这些天他一直在脑海里拼凑着蓝图,想着自己的封禅队伍是何等的庞大,规模是何等的隆重。
天下百姓,莫不感受到他的天子威仪。
君权神授,代天牧民!
如今给裴旻这么一说,李隆基也意思到一点,高宗时期的封禅是一个难以超越的极限。
与其来一场逊色高宗许多的封禅大典,不如剑走偏锋,博得一个千秋美名。
对于劝说他的裴旻,李隆基更是感慨,裴旻完全是从他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想的都是他的得失,也只有真心为他好的人,才会这般。
“静远要是在长安多好,能为朕解决不少烦心之事。”
这话他也只是说说,现在的陇右河西还真离不开裴旻,将他调来长安,陇右河西又得烦心了。
在他们闲谈间,李龟年、张野狐领着梨园子弟赶来献舞。
李龟年是负责歌曲的乐营将,张野狐是裴旻选出了副手,挂着副乐营将的头衔,帮着处理舞蹈方面的事情。
“见过崖公,乐营将!”
李龟年、张野狐向着李隆基、裴旻行礼问好。
李隆基听到久违的称谓,喜形于色,颔首道:“诸位免礼,许久不见,朕迫不及待想见一见你们又有什么新的乐舞?”
裴旻实难理解李隆基这文艺小青年的心态,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愿意干,偏偏喜欢当龟公……
李龟年、张野狐相互间的配合早已纯熟,不一刻武德殿就传来了莺莺燕燕之声。
裴旻也静下心来听曲看舞。
不得不说李龟年、张野狐却有本事,他们将梨园打造的极为华美,载歌载舞,尽显流行范儿。
李龟年、张野狐这些人的定义,就跟后世的明星没有什么区别。
看完李龟年、张野狐的表演,裴旻也告辞离去。
李隆基略有不舍,叮嘱道:“静远若是无事,可去梨园逛逛,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朕抽得空闲,也会去梨园与你相会。”
裴旻听得好像是约会一样,好在他确信李隆基的性取向正常,要是如汉武帝那般,他非得顾念自己的贞操不可,应道:“臣晓得,一得空闲就回梨园。”
“高将军,送静远出宫!”
李隆基招呼了一声。
裴旻、高力士走出了武德殿。
裴旻再次向高力士道谢。
高力士摆了摆手道:“国公当真厉害!”
“内侍此话何解?”裴旻笑着问道。
高力士幽然道:“陛下的心思,某最是了解不过了。此次封禅,陛下的准备好好举办的,他几乎都拿定了注意,只是等着一个契机宣布而已……在下看来,此事几乎板上钉钉,不可更改。却不想国公竟然改变了陛下的心意,还没有令陛下半点不悦,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一点,某自问做不到。当今之世,也只有国公一人有这本事。”
裴旻认真道:“内侍今日帮了某大忙,某也不瞒内侍。陛下不嫌我身份卑微,委以重任,以一白身,得今日地位。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所以事事为陛下考虑,陛下最重情义,自然能够感受得到。”
“国公所言甚是!”高力士颔首道:“您是陛下好,大唐好;某是陛下好,一切都好。也因如此,某一直觉得我们是一路人,帮国公也是这个道理。看的出来,国公是个知恩图报之人,陛下如此善待国公,国公必不负陛下厚望。”
裴旻感慨道:“知我者,高内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