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徽本来便隐居阳翟教书,并无出世为官之念。昨日因担心郭斌安危,去城门远远看了他一眼便又赶回学堂教课,连刘辨的接风宴亦未参加。今日一早,郭斌带着刘辨径直往学堂过来,亦没有通知司马徽。

    司马徽站在众人后面,看到黑板上写的一百多个字,并未觉得特别出色,可是听一众顽童将其唱出来,心中却不由得激荡不已。

    郭斌并未注意到站在后面的司马徽,而是在专心地教众人唱歌:“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

    “二蛋,是精钢,不是京酱!这臭小子,就知道吃!”

    “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我发奋图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看碧波高壮,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我是男儿当自强!昂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比太阳更光!”

    后世黄霑先生作词的《男儿当自强》直接让郭斌毫无底线地搬了过来。

    赵云、关羽、管亥这些武将自不必说,就连戏志才、郭嘉以及司马徽都深受震撼。刘辨更是小脸通红,兴致勃勃地与一众同龄人一起学唱。

    刘辨今年正好十周岁,以虚岁而论,则是十一岁。十一岁的他,从未与如此多的同龄人接触过,亦从未如此不拘身份地位地与同龄人玩耍过。因此玩嗨了的刘辨竟提出要在学堂中学习。

    这一增大安保难度的要求,让郭斌与袁绍头痛不已,却出乎意外地得到了张成的大力支持。

    张成道:“大皇子从小便长在道观中,清心寡欲惯了,我服侍大皇子十年,从未见他如此高兴过。我知道两位亦有难处,只是做臣下的不就是要为主上分忧解难吗?”

    听了这话,两人却也很难反驳。因此,从当天开始,刘辨便跟着马钧学起了汉语拼音。唔,跟二蛋坐邻桌,说是跟二蛋很合得来,这让郭斌百思不得其解。

    郭斌拨了关羽所部一百人护卫学堂,并让管亥与郭大五人在教室外守卫,方带着一帮人走了。

    而谁都想不到的是,一首《男儿当自强》以狂风卷落叶般的威势迅速横扫阳翟全县。

    首先是在阳翟学堂中,在司马徽有意的推动下,各个班级开始传抄歌词,随后歌曲的调子亦给精通音律的司马徽记了下来,教给了各个班级的老师,第二日便由老师们教给了学生。

    随即,像一阵秋风吹过。阳翟城西的建筑工地上开始零星响起了《男儿当自强》的歌声。不到下午,人们便一边唱着《男儿当自强》一边干活了。

    比之此时的歌曲,《男儿当自强》词意更加浅显易懂,曲调又不复杂。在这个娱乐极端匮乏的年代,这首歌能在平民阶层迅速走红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六十七章 户籍

    这一日,徐庶兴高采烈地前来找郭斌。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春天一般,人虽累得瘦了一圈,精神却是愈发健旺,走起路来都仿佛带着风一般。

    郭斌见了,忙拿起桌上的水壶,给他倒了一杯茶。

    要说这茶,可是郭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得到的。不是说这时候没有茶树,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叶树。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既然茶叶早已有之,汉朝的人亦作为高端奢侈品饮用,为何郭斌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方能找到呢?因为此时尚没有“茶”这个字。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

    《尔雅》被称为辞书之祖,它的成书时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武帝时,故可大致认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其记载大致是可信的。

    直到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苦荼”的“荼”字去掉一横,方成为现在的“茶”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这便是《茶经》中对茶树的描述。

    郭斌直到进京,方在何进府上喝到茶水。自那以后,他才派人往巴蜀去购买茶叶。

    徐庶拿起茶盏,一口饮尽,示意再来一盏,方道:“主公,城西的户籍出来了。”

    郭斌很是惊喜,忙道:“哪儿呢?快让人拿进来!”

    徐庶对着外面喊了一声,便有两个小吏挑着担子进来了。

    看着几十册以蔡侯纸制作的户籍册子,郭斌不由佩服徐庶的耐心与毅力。

    这些册子,并非依照此时的户籍记录方法记录,而是郭斌依照自己的习惯,用后世表格的形式将其记录在案。一页之中便是一户,上面记载着户主与家庭成员的姓名、原籍、现籍、出生日期,以及年龄。

    拿起一本,上面写着“阳翟县西城区槐花乡大槐树村户籍册”,翻了开来,只见上面一页页写着人名与年龄,并备注有家庭住所。目前,流民财产有限,故将其财产一栏空了出来。西城区是城西新区的官称,共分为六个乡,槐花乡就是其中之一。

    徐庶兴奋地道:“主公,依照吩咐,全是按照之前的要求登记,年龄亦备注了出来。这个表格之法果然是一目了然,较之以往的户籍记录之法不知强了多少倍!”

    郭斌心中感慨,要说这个户籍,还真是转折颇多,亦多亏了有那十几个伏龙山学堂毕业的学生。

    原来,当初徐庶将制作完成的户籍册交给郭斌时,郭斌都看得懵了:所有的户籍都书写在竹简之上,因此,亦是自右至左,竖排书写。上面写的既简略,郭斌因不知此时的规矩,看得便愈发头昏脑涨,便命徐庶从新整理。

    怎么整理呢?

    第一,全用上好的蔡侯纸。这蔡侯纸虽比竹简贵,却比锦帛便宜得多了,而且轻便易于携带运送。

    第二,全部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每张纸记录一户人家的信息,每户平均为五人,故纸上还有许多留白,便以之作为后加人口等事项记录的所在。如此,一村十个屯,一屯为十户。故,一村一册,一册约为百页。西城区有六个乡,每个乡中分为十个村。户籍在村中及乡中各有一份,于县中亦有一份封存。

    第三,亦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全部写上年龄,此年龄,是周岁。

    前两个均好办,只要材料足够,多花点人力便能做成了。只是这第三点,却有点强人所难了。

    为何?只因此时记录年龄的方式。

    此时的户籍上,一般只记录生身年月,却不会记录多少岁。不是古人不识数,而是没这个习惯。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为何全世界独有处于中华文化圈中的国家有虚岁一说。

    在后世,每个人生下来便有年龄,可是官方记录的年龄往往与老人们所说的你的年龄小着一岁,那便是虚岁了。因此,很多人在不得不写自己年龄的时候,往往会写自己的周岁,看起来年轻嘛。

    那么为何我们会有一个虚岁呢?

    这不是我们的老祖宗们闲的屁股疼,非要给我们加上的,而是我们的老祖宗们所谓的年龄,与后世所谓的年龄根本不是一回事。

    后世国际通用的,是以刚出生时为零岁,计算人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的计龄方式。而我们的老祖宗则是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便增加一岁。

    因此后世周岁计算的是时间长度,乃是精确的长度单位;而我国古代计算虚岁,注重的则是出生后的年份,通俗来讲,指的是年头,是一种较为粗略的计算方法。

    周岁的计算方法很简单,现代人亦没有不懂的,它所代表的含义更为精确;而且以公元纪年来计算人的年龄更加方便快捷。因此近现代以来,官方多用周岁来记录。

    而我国古人所说的“年十五”,指的却是出生后的第十五个年头。以较为极端的方式来说明的话,“年一岁”,指的是出生后的第一个年头,亦即所谓的“出生便是一岁”。因此,我们可能听说过“年方二八”或者是“年方十五”,乃至“年方一岁”之类,却绝未听说过“年方零岁”。只因人一出生,便是第一个年头了。

    即便是除夕夜降生的新生儿,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亦要称之为“年二岁”。

    简单来说,便是:“虚岁从一算起,逢新年长一岁,遵农历。”却绝非后世网络上流传的谬误,即误以为中国人有以怀孕为生命的特殊传统观念。

    这种观点认为:古时中国人认为怀孕后,新的生命已经开始。把十月怀胎作为第一岁,又叫虚岁,这一岁,铭记了远古人类繁衍的艰辛,铭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孕育大恩,也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因此竟误以为中国传统计龄方式无统一规则,却是鸡同鸭讲,大扯其淡了。

    郭斌孜孜以求于完备简洁的户籍制度,并非对徐庶的工作吹毛求疵,而是基于现实需要的。

    在以农村经济(或者称为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户籍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

    在经济上,又分为:徭役与赋税。

    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西汉景帝二年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