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他所以能想出这么个办法,却也是借鉴了后世改 革 开 放的做法。那位伟大的总设计师说,我们的改 革 开 放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可谓是极其精当的比喻了。因为河中不知深浅,摸着石头便需要用手一点一点去试探,而当石头摸准了,再迈开步子走路便极稳当。

    改革中是允许犯错误的,因为既然是试探,便总要有摸不准的时候嘛,只要摸准了石头,后面的步子能够迈得稳健,便算是成功的改革。人力总是有时而穷,一个人的见识总是不可能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因此想要大笔一挥创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则无异于痴人说梦,其设计的制度也无异于纸上谈兵。

    在我们后世的改 革 开 放之中,领导人从来都是指明方向,然后让下面的人去尝试,去自己探索,成功的就形成制度,失败的就立即取缔,整个社会十几亿人口一起伸出双手探索改革的道路,一起为了改 革 开 放出主意,找路子,焉有不成之理?因此,可以说后世的改 革 开 放在伟大设计师的掌握下实施,虽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遵循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改革之路,才是真正正确的道路。

    伟人就曾这样评价过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变法,说他“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由此可知,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其所能掌控的政治资源也是有限的,故规则的确立,若是由一个见识超卓的伟大人物来事无巨细地包打天下,终于会脱离现实。

    如今,有了许县陈氏的支持,颍川郡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基本走上正轨,剩下的,便是思想的统一与军事一体化的进程了。

    庄园经济的模式,使得地方豪族能够在庄园之中自成一体,许多规模庞大的庄园,除了盐、铁这样朝廷管理极其严格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外,关起门来甚至可以自给自足。而这种庄园经济的模式,正是天下大大小小的庄园可以在黄巾之乱中有自保之力,能够长期抵抗盗匪、乱军骚扰的根本原因。

    庄园中为了维持秩序、抵抗外来入侵,大多有数量不等、装备不一、训练程度参差有别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被称为部曲。在黄巾之乱初起时,朝廷明发诏书解除党锢之禁后,鼓励天下豪族地主征募部曲,协助官军剿灭黄巾乱军,所用的除了临时征召的民军,就是这些部曲了。

    郭斌深知,在如今庄园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作为在一地有一定实力的豪门大族,势必要维持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这既是为了抵御随时可能出现的黄巾余孽,也是维持庄园内安定秩序的保证。

    就这个问题,郭斌曾与戏志才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如今的戏志才较之刚刚追随郭斌时也获得了极迅速的成长,非但在处理地方庶政时愈加得心应手,处理问题时所站的高度也获得了极大提升。

    看来无论是在历史上多么出名的谋臣,想要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都要经过实际的锤炼。想要真正发挥其全部能力,便需要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磨砺锻炼,非但戏志才,荀彧、徐庶都是如此,郭嘉表现则最为明显。便是关羽,如今也褪去了大部分的江湖气,在政治上越发成熟,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也有质的提升。因此,如今郭斌麾下的诸多武将之中,除了赵云之外,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就只有关羽一人了。至于张飞,于武学上成就虽高,在治国理政方面却是兴趣缺缺。

    对于各族部曲的问题,戏志才对郭斌道:“如今黄巾虽平,然战乱未消,各地盗贼蜂起,为祸地方。阳翟、长社附近因有我大军坐镇,自没有敢于前来立足之人,可其他地方却总是有黄巾余孽流窜作恶。故此,目前情况下,绥靖地方实为至关重要之事。”

    郭斌道:“志才所言甚是,不过各庄园蓄养家丁部曲,违抗朝廷法度,却终是一大腹心之患,日后天下安靖,怕又会成为祸乱天下的一颗毒瘤啊!”

    戏志才点头赞同道:“主公所虑,正是忠心中所想。只是若要使得各地豪族解散部曲,非得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方可。”

    郭斌喜道:“哦?却是哪两个方面?”

    戏志才道:“外则剿灭黄巾余孽,使颍川境内再没有盗匪为乱;内则发展经济,彻底破除如今各处以庄园为基本之经济形制。”

    郭斌听了,心中暗赞:“好一个戏志才,不愧是历史上曹操看重的智谋之士,看问题果然是高屋建瓴。”仔细分析一下戏志才这两个方针,第一个是要剿灭流窜在颍川各地的黄巾余孽,使得地方没有山贼盗匪为祸,那么各地庄园便没有了非聚集起庞大部曲武装的理由,虽不可能完全消除部曲的存在,却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第二个,要彻底破除以庄园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才是真正从根子上杜绝地方武装存在的根本手段。

    “想要破除庄园经济,难度不小,志才可有什么好办法?”郭斌问道。

    戏志才看了看郭斌,一笑道:“主公明知故问,你不是一直在这么做吗?”

    郭斌老脸微红,与戏志才对视一眼,朗声大笑。

 第三百七十章 汉朝普通人的生活压力

    戏志才所谓郭斌“一直在做”的事,却也没有瞒着谁的必要,盖因这也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全本小说网https://。

    庄园之中存在部曲武装,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今遍布天下的以庄园为单位的经济模式。可以说庄园经济与大汉朝廷天生便有矛盾,而其根本矛盾,在于隐匿人口能否转化为编户齐民的问题。所谓的编户齐民亦即朝廷施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户籍制度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制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项控制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制度,更是赋税制度,是地方乃至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所谓的编户齐民,从字面意义上讲,是将老百姓编入户籍册,成为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的平民,此处所谓的“齐”,亦即平等之意。而老百姓在享有平等法律地位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亦即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兵役的责任。

    所谓赋税,分为赋和税两部分:赋,即人头税,分为算赋与口赋两种,所谓算赋是成年人的人头税,凡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需要缴纳一百二十钱,称为一算,用作购置车马兵器,是汉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之一;口赋是专对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所征收的人头税,每人每年缴纳二十钱,属于皇室收入。

    无论是算赋还是口赋,其收缴银钱的数额都可能随着当时的实际情况产生变化,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因为军费不足,原本在汉文帝时改四十钱为一算,又恢复到了一百二十钱,“算”的高低,决定人民负担的轻重。汉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也征算赋,令成年人交賨布  一匹,板楯蛮地区除罗、朴等七姓外,每口每年纳賨钱四十。而口赋,在武帝时起征年龄则从七岁调整到了三岁,征收额度则提高到二十三钱。口赋额度的提升和年龄的下降,在民间则酿成生了孩子后立即杀掉的惨剧。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每口收賨布二丈。算赋的收取,在每年八月进行,即所谓的“八月算人”。

    具体到算赋征收的名义,因为这在名义上是用来购置车马兵器的,故大致可将这种人头税看成在朝廷管辖范围内生活所要缴纳的保 护 费吧?

    而所谓赋税中的“税”,是秦汉时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产品税,亦称田税。在战国时候,税率一般为亩产的十分之一,故称为“什一之税”。然而,因为此时战乱频仍,各国所收取的田租便往往超过这个税率。秦统一六国后,田税的税率未见记载,但根据推测,大约是颇高的。

    汉高祖时行轻徭薄赋政策﹐田租什五而税一﹐实行未久﹐又有增加。所谓什五而税一,亦即取每亩所产粮食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到惠帝即位遂正式规定田税为三十税一,这一税率终西汉之世都没有改变。到了东汉光武帝初年,由于战乱未平,军费浩大,国家财用不足,田租一度复增为什一。建武六年,才改为亩税四升。

    从赋税出现的时间也可看出,相对统一的新式度量衡的出现,非但改变了官员俸禄的给付制度,将井田制彻底摧毁,更改变了国家财政收入的计算方式,大大改变了天下间普罗百姓的政治、经济生活。

    所谓徭役,指的是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按照规定,农民每年要在本郡服一个月的劳役,服役之人被称为更卒,从事修路造桥﹑转输漕谷等工作。因为是轮番服役,故称“更”。有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钱三百交官府雇人代替,是谓“过更”,即把更卒之役过与他人;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实际上,尤其在汉武帝以后,人们都不大肯亲践更卒之役,而多愿意出钱了事;而且有的地方官府不愿役人亲身践役而强令他出钱代役,于是这笔代役钱就逐渐转变成为类似人丁税的一种赋税了。因为地方工程数量总是有限的,大多用不了太多的人力,而将这种更赋制度合法化后,则又是地方上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西汉规定,一个男子在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之间,有服兵役的义务,每人两年,如果不愿亲自去,也可按每月出钱300雇人代替。一般农民无法承受,只得亲自服役。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类似强拉民役的办法,只是名称不一。

    从以上种种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