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例也逐渐稳定提高,伏龙山庄中众人的饮食结构较之此时的一般水平方算得真正获得了稳定地提高。这表现在外,便是伏龙山庄中每一个成年男子都是肌肉鼓鼓的,孩子们的平均身高较之此时的平均身高也多有提升。

    然而,随着郭斌就任阳翟县令,粮食的问题又重新成为笼罩在郭斌心头的最大难题,尤其是在招募了阳翟城内外流民之后,粮食从哪里来,成了阳翟县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后来,郭斌虽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粮食问题解决了,可如何提高阳翟县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改变他们的饮食结构,便成了摆在郭斌案头的新难题。

    伏龙山庄百姓不过几百数千,可整个阳翟县中老百姓的数量却是以万计的。凭借着几项生意收入,满足伏龙山庄的要求不难,可要惠及整个阳翟县,那却是痴人说梦了。况且郭斌的官越做越大,手底下所掌管的人数量自也会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要为民造福,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只靠他那几个“小生意”,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发展地方经济则更不可能长久采取这样慈善式的方式。

    郭斌是一个崇尚规则与制度的人,他认为无论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还是促进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看来,只有完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一个团体按照领导者的设计前进。当然,这套制度可能并非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明文,更多的制度反而是人们如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事实也确是如此。除非是圣人,否则人为地创造制度,所带来的反而是制度的毁灭。

    就拿北宋年间矢志不移、力行变法的王安石为例。

    王安石此人私德极高,清廉朴素、不迩声色、不拘小节,常常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亦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可是他文才极好,朱熹曾评价他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即便是他的政敌,司马光也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正是因为他才高当世,德行著于四海,才使得他养成了目无余子,固执而执拗的性格。当然,变更国家法度,便要有一股钻的精神,要有一股不惧险阻,奋力前进的精神。

    然而,这种精神却又成了阻碍他成功的绊脚石,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任何制度都要经过反复锤炼,不断修正,才能最终确立。而王安石这种执拗固执的性格,使得他极难听得进去反对批评的声音,试想一下,即便是自己人想要给他提意见,想想这个顶头上司固执的性格,谁不害怕?那么,谁还敢真的提意见?这种因绝高才学和德行所形成的超乎寻常的自信,使得王安石被封闭在自我臆想的环境之中,无法自拔。

    先不分析他改革的具体政策,单看看他改革的步骤。

    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遂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单从这一年的记载便可以看出来,王安石确实为了改革国家制度费尽了心血,定也为了这几项法案的实施准备的若干年,否则也不会提出这么多制度出来。可以想见,这些制度定然是早就存在王安石心中的,也定然是早就放在他抽屉中、案头上的。

    然而,若再具体分析,自从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到王安石派人实地考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过了不过两个月;自此,至于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立均输法,不过是在三个月后;而到青苗法的实施,则又过了两个月;再过了两个月,农田水利法便颁布了。

    平均每隔两个月时间便颁布一条足以改变国计民生的改革法令,这种频率着实使人惊骇,非有大才、有大气魄者是断然做不到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从王安石这一年的动作中,潜阳只看到了四个字,那便是“急功近利”。

    再看看王安石下面的动作:熙宁三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熙宁六年七月,颁行免行法。也就是说,王安石利用五年的时间,颁布了大约九项改革制度,平均每年颁布两项,请问这不是急功近利是什么?

    王安石所颁布的制度,每一项乍看起来都是利国利民的好制度,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制度,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大约便是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不得不说这个指导思想具有一种普适性的善良,可是同时也自己给自己树立了极为强横的敌人。他的政敌文彦博,便说了一句大实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在那个年代,士大夫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地主无疑是整个社会的支柱,将天下的地主都得罪光了,还会有谁支持变法?支持变法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句话的事儿,而是要真心实意地拿出实际行动来的。

    王安石虽出生于官宦人家,却绝非天下知名的豪族,其祖上也不见有什么位列三公的厉害人物,父亲王益,在他出生时任临川军判官,也不过是个中下层的小官罢了。因此,像汝南袁氏这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优越条件是不存在他身上的,这虽然证明了王安石确实是凭借着一身的才学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同时却也证明了他在朝中并没有多少根基,换言之,就是助力太少。

    再看王安石的履历,虽说他曾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而且“政绩显著”,可这也都是中下级官员罢了。由这样一个没有中央政府任职经验,家世不显赫的人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关乎国运的变法,虽证明了北宋朝廷任用年轻官员的胆量和决心,同时也证明了当时的天子,宋神宗赵顼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以急功之君而御执拗之臣,行事操切便极难避免了。

 第三百六十九章 变法之法(下)

    变法分为许多方面,有经济制度的改革,也有政治制度的改革,当然还有军事制度的改革。全本小说网;HTTPS://。m;相对于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经济制度的改革所涉及的层面往往更加广泛,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愈发显而易见,其一旦出现失误所造成的影响自然也更加恶劣。

    相较于经济制度改革,难度更大、风险更大的则是政治与军事制度的改革。因为军事改革直接涉及国家存亡,其中人事的任命还会影响到朝廷中最核心的斗争和天子乃至皇族的人身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存续,而且军事主官又是极具专业性的职务,其改革存在特殊性,难度之大也自不言而喻。

    而政治制度改革中,所要面对的反抗力量则是朝廷上上下下的各级官员。体现在外,普通人能看得见的大约便是反腐倡廉的问题,而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反倒关系不大。不过,政治改革的风险之大,丝毫不下于军事改革,因为要改革的是朝廷中的政治制度,其所要触及的是既得利益的高官显宦与各级官员的利益,而若是想要施行政策,当政者却还要用这些人,又要利用、又要打击,局面便不可避免地复杂起来。

    例如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不就是汉景帝想要削弱藩王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起的吗?说到底,不过是想要将当初汉高祖刘邦定下的郡国并行制废去,而一律改为郡县制嘛,这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改革。

    在王安石变法中,主要有三大块,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

    王安石目光如炬,所改革各项也可谓是切中时弊,然而正是因为这几项改革力度太大,所牵扯的面太广,各种矛盾骤然爆发出来,才给改革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阻力,其改革失败也就不难推测了。

    其实,就按照王安石改革的办法,三年之内能将一项法案推广施行得彻底了,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可是这么多政策在几年之内便全部推出,又哪里有时间好好深耕某一项?这就是典型的管杀不管埋嘛!

    改革固有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只有政局稳定才能保证各项政策的实施,两千年后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所以失败,极大的原因便是执政党地位不稳导致政局混乱,其结局是苏联解体随即东欧剧变。

    就以郭斌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身处乱世,郭斌手握重兵,反而可以杀伐果断,能够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颍川郡中的政局稳定。而且郭斌也从未说过所谓改革的提法,他所有的新制度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提出来的,也都是为了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

    以粮食入股的方式组建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是为了解决阳翟县粮食短缺的问题;实行新的户籍制度,是顺势而为,解决了当初三万多流民的管理问题;在阳翟县学中推行新式教育,以伏龙山庄学堂中毕业的学子作为教员,是为了提高阳翟县中居民的识字率,是为了文化传播;在塞外三城乃至颍川郡中推行抵用券,表面上看是为了方便结算,降低交易成本,往大了看则是为了使塞外鲜卑人形成对中原经济的依赖,从而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可以说,郭斌通过一个个“新点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新问题,最终却捎带手地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制度,是极聪明又省力的做法,既解决了问题,又夹带了“私货”,可谓一举两得,很是符合郭斌一贯的行事风格。

    要说他所以能想出这么个办法,却也是借鉴了后世改 革 开 放的做法。那位伟大的总设计师说,我们的改 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