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将清洁的蔗糖汁放入铁锅中,用木柴烧,以将其水分尽量熬干,待剩下极为粘稠的浆体之后,将其倒进模子中定型,一块蔗糖便算是制成了。

    除了制糖,郭斌还打算利用甘蔗的汁液酿酒。郭斌也不懂得甘蔗汁如何酿酒,不过现在家大业大,也不在乎一点点浪费了。他的打算是让下面的人试试与葡萄酒同样的酿制方法,能酿出甘蔗酒来自然是最好,便是酿不出来,也可以想想其他的办法。比如在酿酒的时候加入一点葡萄酒的酒曲,又或者加大饴糖的分量,总之可以同时进行,依次尝试,只要能酿出酒来就成。

    在前世,郭斌并非嗜酒之人,亦未曾尝过甘蔗酒,可他却听说过甘蔗可以酿酒。既然有这种东西,多加尝试便定然可以做出来。不过伏龙山庄虽以酿酒而知名天下,郭斌对于粮食酒却丝毫没有热情。

    黄巾之乱至今,对于中原的伤害不只是人员的伤亡和对原有制度的破坏,更重要也更根本的却是对生产的破坏。便是许多人当初可能没有注意到,如今也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中原土地荒芜,粮食生产错过农时,便是在田里生长的作物,也没有人来得及收拾。

    黄巾军开府库,散粮食;散居各地的黄巾余孽如今也是劫掠州县,攻击守备不够严整的地方豪族。当初是为了取得军资、装备以支撑太平道与官军的对抗,如今却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些在黄巾之乱后回到家乡的流民,或是租种地主的土地,或是向地主借了种子和口粮,重新开发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只为了恢复原来平稳安定的生活。

    然而,那些太平道余孽,带着原本还是良民的老百姓,打着劫富济贫的幌子四处劫掠,使得原本刚要安定下来的农民连最后一点口粮亦被抢光后,再不可能筹措起偿还借贷的地主的财货,便不得不加入其中,再一起去抢别人。强盗们靠着这个法子,裹挟归乡的老百姓,迅速增强自身的力量,实力愈发坐大。

    这样做的后果是,老实种田的人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因此便也没有人愿意种田。依照这种情势发展下去,整个天下恐怕会越来越乱,饥荒会较之黄巾之乱初起时更要剧烈。因为此时地主与农民之间,那种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已经崩塌,农民想要从地主手中借贷种田用的启动资金的难度也大大提高,老百姓想要老实种地生存亦变成了一种奢望。由此看来,东汉王朝确然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了。

    面对全国性的粮食危机,颍川郡身处大潮之中,自然也无法避免。郭斌可以用葡萄酿酒,可以用甘蔗酿酒,却怎么也不会支持用粮食酿酒。到了关键时候,无论是美酒还是五铢钱,又或者抵用券,都无法填饱肚子,没有人会与自己饿得乱叫的肚子讲道理。

    必将到来的粮食危机,郭斌和麾下的智囊们早已预料到了,为了保证颍川郡的稳定,他们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这措施说起来也简单,主要分为几个手段。

    第一,利用颍川郡强大的税收能力和地方豪强们强横的财力,尽最大可能地从各地收购粮食。第二,在颍川郡中建设大型粮仓,这粮仓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极为庞大而先进,所用的是塞外三城的动滑轮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利用在黄巾之乱中渐渐累积而成的丰沛的人力资源,大规模开垦荒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屯田,提高颍川郡内的粮食产出。

    在这个时代,人口较之后世少之又少,荒地也有极多。然而,因为生产力水平有限,一个人所能料理的农田规模也极为有限,因此即便是在相对来说人口众多的颍川郡,荒地的面积也是大得惊人,短时间内根本不用担心土地不够用的事情。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交州之行(四十)

    对于粮食危机,郭斌自然也曾想过其他的办法,比如把江南、甚至岭南地区作为粮食生产的基地,甚至是派遣人手到琉球、夷州、乃至倭国开垦土地。//全本小说网,HTTPS://。)//以颍川郡如今的实力,在海外采用奴隶制度开垦土地,应当能获得大量粮食。

    无论是琉球还是夷州,其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降水丰沛,农产品生长周期短。而倭国,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特征却十分明显,其一年之中的温差较之大陆上要小得多,又多降水,在后世也是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闻名全球。

    这几个地方都是海中岛屿,既可发展农业,也能发展渔业。其岛上人众虽多惫懒,只要派人前去督促,却定可以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为中原提供源源不断的稻米供应。况且这几个地方远离中原,郭斌便是在上面称王称霸,亦不会因此受到朝廷忌惮。

    只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难题不是财力问题,也不是军事问题,而是交通和运输的问题。

    要知道,此时是汉朝,造船的技术尚不太发达,想要造一艘能够跨越大海的运输船,其技术之难、成本之高简直不可想象。郭斌的根本在颍川,阳翟县与长社城外虽也有码头,却多是在淮水支流中捕鱼运货的小船,船夫们也没有在海上航行的经验。这些小船,以之保证内河中的货运尚算可以,若拿去在近海运送甘蔗便很危险了,更不要说横渡重洋,远赴夷州、琉球、乃至倭国了。

    况且从淮河入海口到颍川郡,要横穿整个徐州、要过寿春、穿汝南,其中水匪海盗先不必说,只是沿途官府抽取税金,便要折磨死人的。况且待日后天下乱起,这条道路的危险性更是可以想象的。

    另外,即便不考虑这人为的因素,只是要驾船穿越大海,抵达倭国,便是极大的挑战。

    当年徐福为秦始皇求仙丹灵药,泛海东渡,也曾数次遭遇奇险。便是到了唐代,有名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最后方才成功。可见,在此时想要横渡风波诡谲的大海,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是当时的日本举全国之力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其一应准备也要干上几年才行。

    遣唐使中许多人在中国逗留时间极长,有的甚至在中国做官、与中国士人交游。譬如极为有名的阿倍仲麻吕,入唐后改名为晁衡的,更是与中国的几位大诗人交往密切。当初阿倍仲麻吕要从中国回日本,在琉球附近遭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了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便专门写了诗来悼念他,诗的名字就叫做《哭晁卿衡》,诗曰:“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另外,王维也有诗作送给回国的阿倍仲麻吕,诗的名字叫做《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可见,即便是有着深厚官方背景的遣唐使,即便是到了唐朝,想要跨越黄海与东海也是难之又难,若要以如今的技术实现两岸粮食的大规模运输,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其危险程度、成本投入与回报率相差太大,便是郭斌富可敌国,也承担不起这其中的损失。因此,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非得举全国之力,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都要有跨越式发展,方有可能,否则那便是不折不扣的笑话。

    如此看来,想要借助外部力量生产粮食,从海外运送粮食到中原的事情基本是行不通的。至少在如今缺乏强大军事力量保证,缺乏规模庞大的运输能力的当下,还是行不通的。想要具体实施这个计划,若非在政治上名正言顺,在经济和技术上有强大实力,在军事上有巨大威慑力,那是决然行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此时的郭斌只能在内部想办法,那便是提高屯田的面积,想要提高屯田面积,最重要的便是提高生产力水平。

    为此,郭斌绞尽脑汁,想要找一个万全之策。他不仅拿出了后世的耧车,更是命令张世平在塞外大量收购骡马牛羊。在没有蒸汽机与内燃机的时代,骡马可以在物资流通上发挥重大作用,更可以作为骑兵的骑乘工具;而在没有大型播种机和收割机的时代,牛则可以成为人们进行耕作活动最好的助手,有了耕牛与铁质农具,开拓荒地与耕种的效率大大提升,在屯田的工作上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无论是骡马还是牛羊,在粮食缺乏的时候都是改善人们食物结构的最佳食品来源,将这些牲畜运送到前线,较之人挑肩扛地运送粟米、奶酪等粮食,成本无疑要节省得多。

    因为郭斌的这一系列措施都极烧钱,再加上他还要努力为即将到来的乱世做好军事上的准备。因此即便是如今的郭斌家大业大,其手上资金的缺口却也是越来越大,而且可以想见的是,在东汉失其鹿,天下真正进入大变乱的时候,商业行为将愈发举步维艰。为了日后多聚积一份力量,如今的他必须努力赚钱,结好各方并加强与各地豪强的合作便是为此,如今借着南下交州之际就甘蔗与棉花种子的问题达成的共识,也全是为此。

    在交州并无人看重的甘蔗(为了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竿柘便全写作甘蔗,毕竟其读法是相同的嘛),如今竟能找到郭斌这样的“冤大头”,无论是作为交州刺史、代表着交州官方力量的朱符,还是作为交州实力最雄厚的地方豪门大族,代表着交州民间势力的士家,显然都是乐见其成的。

    无论是郭斌先期在交州大量采购甘蔗,还是在以后组织民夫大量种植,都少不了交州的官方与民间的通力合作和鼎力支持。而郭斌也很是识趣,虽然要派人过来收购土地,大规模建设甘蔗园,可他毕竟人地两生,少不得要当地人的帮助,这时候士家在交州的巨大号召力便显现出来了。

    况且士家在交州经营多年,家大业大,如今既然最早得到了郭斌收购甘蔗的消息,最早进入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