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阵列不战,指的便是骑马民族骑兵在面对中原步兵方阵的时候,若是中原步兵已然列成阵势,是不能直接冲击的。
为了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各国之间自然需要发生军事冲突。因为蜀汉与孙吴联合的目的都是为了抗曹,所以中国的大战大多发生在蜀汉与曹魏、孙吴与曹魏的交界处之间。而蜀汉与曹魏的交接处,正好在秦岭附近,此处多山,地形极为复杂;而孙吴与曹魏的交界处,则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这里水网密布,适合水军作战。
如此便不难看出来了,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主要的战场都不是利于骑兵作战的广袤平原,而是山地与水网纵横的南方。因此,对于曹魏来说,骑兵的作用除了维持治安,并留意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外,并不能应用在最重要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
然而,此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力量还不太强,曹魏对其态度也极为强势。当年曹操北征乌桓,并留下了“东临碣石”的千古名篇,便证明了中原军阀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威慑力。因此,为了防止北方骑马民族或者是维持地方治安,而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是极不划算的。
因为骑兵的花费极高,非但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需要的时间极长,让汉人养马更是一项极耗费钱粮的事情。况且当时还没有马镫,中原的骑兵极难达到放开两手,单凭着下半身的力量便可保持平衡的地步,因此中原的骑兵便只可培养成汉武帝时期拿着长槊冲锋的骑兵。
然而,这种骑兵必须要有极优良的装备,要身披皮甲乃至铁甲,手中拿的要是精钢打制的长槊与环首刀。这一些列的要求,对于当时极低下的钢铁产量来说无疑是个笑话。中原连年战乱,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好不好?
因此,在三国后期要曹魏花大功夫、大价钱去养在主要战场基本都用不上的骑兵,这首先在经济上无疑是不成立的嘛!说到这里,有人便会反驳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豹骑怎么说?
虎豹骑在《三国演义》种并未提及,在《三国志》中倒是有所记载,可见这支部队大概是确实存在的。《三国志·魏书》写道:“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意思是说,曹纯所督领的虎豹骑,每个人都是天下间极为骁勇善战之士,可能是从百人将中选拔补充的。
可以看出,曹操对这支骑兵部队是极为看重的,实际上这支部队也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只是若从侧面分析一下,曹操为何如此看重这支部队呢?若从经济合理性上考虑,因为养骑兵花费太高嘛!无论是购买战马,还是打制装备,又或者是日常的粮草花费,都迫使曹操不得不走一条精兵路线,数量太多也养不起啊!因此,他会挑选在别的部队都可以做将军的军官来到这支部队做小兵,而且这支部队的首领一直以来只能是曹家或是夏侯家的人担任。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支虎豹骑存在的时间极为有限,怕不会超过二十年。
因此,北方的曹魏在三国后期并不注重发展骑兵,而南方的蜀汉与孙吴则是连战马都极难弄到,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基本上已经进入骑兵力量的衰弱期。再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统一战争,原本存留着对战骑兵经验的老兵都相继凋零,因此在面对装备了马镫,战术手段更加丰富,战斗力更为强大的北方骑马民族骑兵的时候,中国的汉民族一时间竟想不出应对的手段。
在郭斌想来,或许这也是历史上所以能形成五胡乱华这一乱象的重要原因吧?
一直代表着东方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发展方向的汉民族,因为过分执着于内部的斗争,竟然败在了一个小小的马镫之下,使得整个民族都面临着传承断绝的危险,这不得不说是一场极具讽刺性的大戏。而作为这场大戏主角的所谓汉末“人杰”们,正是将汉民族一步步推向种族灭绝边缘的刽子手。
在郭斌看来,什么尔虞我诈,什么英雄豪气,什么良禽择木而栖,都是一群野心家们在瞎扯淡。而人民生活的富足,民族的存续兴亡,才是此时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郭斌从未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他也从不是什么患了圣母病的烂好人,他只是觉得:既然重生了一场,若是不能改变五胡乱华这段惨酷的黑暗历史,那实在是失败至极,也是无能至极的。
因此,他既要用马镫,又要藏着这马镫的秘密。
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州之行(三十四)
众人非但依照郭斌的吩咐,将马背上的褡裢安装妥当,此战所必须的各种装备更是进行了极为仔细的检查和养护。/全本小说网/https://。/因为此次跟随郭斌南下的护卫人数不过五十,而郭斌又是身系颍川郡中几十万生民希望的人,身份贵重,因此在他们南下之前,在戏志才等人的强力坚持下,这一众护卫还首次配装了一种新近研制出来,却尚未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新型武器。也正是因此,众人才能放心让郭斌只带着这么少的人跑了这么远出来。
因为众人都装备了褡裢所制的简易“马镫”,故此即便是跑了大半个上午,亦没有觉得累。当然,为了节省马力,这一路上都是轻步慢跑,直到抵达了占城之后,方放开马速,一路疾驰而来。
伏龙山庄的美酒、香皂等物行销天下,至于阳翟服饰、阳翟文具等物,则尚未贩售到这里来。因为此处气候炎热,便是冬日里也不会冷到哪里去,厚重的毛呢制品则没有太多的市场,再加上占人不通文墨,阳翟文具在此也是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这林邑国距离中原太远,阳翟县的产能也很有限,供应庞大的中原市场已然极为吃力,又哪里还有余力占领这么个千里之外的小市场呢?
不过即便如此,商人们也早已将林邑国包括其风土人情,人口数量等一系列情报探查得一清二楚了。而部队之中有一项强制条令,每次出行之前,都要组织人员学习加厚版本的《九州舆图》。这由各地商旅投稿,又结合官方情报部门的情报核实,最终出版并且规模逐渐扩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已经成为颍川百姓乃至军方了解各地风俗的教科书。
司马徽曾盛赞此事,道:“余尝读《道德经》,及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时,不免心生疑惑,此非生而知之者欤?所谓‘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余尝疑之。然自与潜阳交游,吾道大变。今日《九州舆图》既成,我颍川百姓岂非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乎?”
随着颍川郡,特别是阳翟县中老百姓的识字率急速上涨,像《九州舆图》这种百科全书类的书籍也广受欢迎。因为如今活字印刷术尚未出现,印刷书籍的成本高得吓人,因此许多学子乃至识字的军人和百姓,都纷纷去阳翟县学旁边的县立图书馆中借了书来抄录。
不是郭斌不想将活字印刷术拿出来,对于他这个毫无廉耻之心,剽 窃他人技术、发明、乃至文学作品一点儿都不带脸红的家伙,将活字印刷术拿出来并不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何况他更是早已给自己找好了理由: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嘛!
然而,事情往往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你知道是一回事,当要着手做的时候,却又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东汉和帝元兴元年,亦即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原本工艺简陋,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的麻制纸张成为过去式,而新式的蔡侯纸则成为书写的材料。
只是这个时代技术传播的速度太慢了,即便是朝廷曾下旨推广这种新式的书写材料,蔡侯纸也是直到公元三到四世纪时,方基本取代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因此,若是没有雪白、廉价、结实好用的纸张,即便是将后世的印刷机拿过来也用不了啊!
此时的纸张毫无疑问还是颇为贵重的消耗品,许多贫家出身的学子哪里有钱买这个?况且便是官府的公文,也多是以便宜的竹简作为载体,纸张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如今郭斌在阳翟县创立了阳翟文具,所以能引领了一时的风尚,极重要的原因也是这蔡侯纸的大规模生产与推广。因为只有在雪白的纸张上,以铅笔写下的字迹才能看清楚,如今在士林之中作为新鲜事物出现的硬笔书法正是借了白色纸张出现的东风。
另一个便是墨水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墨都是水性墨,这种墨固然能够用来书写,可若是用于印刷,则会因粘性不足而导致字迹不太清晰。况且无论是木质活字还是胶泥活字,都极易损坏,而若是用金属做材料,这水性墨则又不合用了。
因此,郭斌虽然想用活字印刷术将这势必会越来越庞大的《九州舆图》印刷成册、发行贩卖,可技术上的难度太大了。便是阳翟县立图书馆与阳翟县学中收藏的一百多本,还是以雕版印刷的方式进行的。
然而,即便是这雕版印刷术,亦使得获赠了印刷版《九州舆图》的司马徽、王允、蔡邕、卢植之流的喜爱。他们大为感叹,乃至惊为天人。这种抛弃了抄录书籍这一耗时费力,效率极低又容易出错的书籍推广方法的创新,可以极大提高文化的传播速度。这些以传播“圣人之学”为己任的道学大师,又如何能够不为此欢欣鼓舞呢?
对于行走天下各地的商人们来说,《九州舆图》更是极宝贵的财富。如今颍川郡中的豪强,多是雇佣了抄书匠,将其抄录下来,并交给门下组织的转运各处的商队进行学习,更有甚者,还会将其作为族中子弟教养的必修科目。如今天下间尚留存着游学的传统,这既是开阔视野和见识,体会各地风俗的机会,更是拜访名师、拓展人脉的手段之一。历史上刘备游学,拜卢植